美文网首页读书
《棉花糖的诱惑》让你远离“棉花糖”

《棉花糖的诱惑》让你远离“棉花糖”

作者: 了不起的大表姐 | 来源:发表于2018-01-17 10:56 被阅读0次
    《棉花糖的诱惑》让你远离“棉花糖”

    《棉花糖的诱惑》是我为数不多的,可以在短短大半天时间里看完的一本书,并不是因为书薄,或是浅显,恰恰相反,整本书近200页,作者尤阿希姆.鲍尔是一位神经生物学家、医生、心理学家,他采用了并不讨喜的“科学腔”来剖析“我们为何失控,又如何自控”这一时髦却已不新鲜的话题。

    从话题本身,到采用的语言风格,甚至于题目本身,看上去更像是“炒冷饭”。然而,当我在书店信手翻开这本书,随意阅读几页后,就决定不作任何等待,现场、立即带走。就是这样,我始终相信人与书是有缘分的。全本书读下来,一气呵成,一些点上可谓是“醍醐灌顶",接下来,我就为您细数一二!

                      1

    没有自我,何谈自决

    解读:

    自我是自决、自控的前提 ;自控是实现自我的手段;唯有寻求到自我,方能行使自决

    自我控制真正的意义并不在于要迈向崇高或伟大的目标,它的深层内涵其实是“活出完全属于自己的真实人生”,寻找我们的自我以及自己最原始的身份认同。

    耐人寻味的是,对于很多人而言,首次深入的自决感通常与反抗常规的刻意行为,或故意制造出的放弃经历联系。自我的存在也意味着,以有别于他人存在的方式存在。

    每个人都必须寻找个人专属的正确途径……更重要的是,勇敢踏上探索的旅程,努力将求取好自我控制的心转化为永久的伴侣、转化为信手可得的指南针。

    ——《棉花糖的诱惑》第一章

    感悟:

    社会人,终究难逃环境,抑或他人的各种影响。很多时候,我们屈从于顺应潮流的压力与迎合他人可能的期待,慢慢地将“自我”藏匿、压抑,或而表现为生活其他方面的“失控”:比如压力,将其转化为进食;比如他人的控制与看法,转而为内心的焦躁和失衡;再比如智能产品的无处不在,让我们愈来愈浮躁和喧嚣……

    如若我们有能力与外界的对象、刺激保持一定距离,并有能力真正静下心来思考什么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自我”就会自动浮现,自决、自控才有可能产生。

    自控,基于“自我”的觉知,基于清醒地了解什么是“人生的真相”:别人导演的世界,你永远不过是个龙套;唯有在自己的世界,活得尽兴,才对得起这一世的自己。

    大表姐非常满意自己:努力、勤奋、善良、美丽。大表姐也常常为了外界礼教,和颜悦色、谦恭低调。然而,大表姐还有另一面的凛冽,对于一切有损于自我判断的“标签”一律拒绝和无视,任何投射、控制和标签都会被当做“垃圾”清退出局。其实,我想说的是:亲爱的,外面的世界再多纷扰,愿你我内心澄澈透明,自决坚定有力。

                          2

    大人不可靠,何谈儿童自我节制

    解读:

    采用关爱、开明却也坚定的教养方式,让儿童学会等待、分享并控制冲动,将一生受益

    儿童和青少年需要一个能允许他们充分满足基本需求和愿望的环境,除此之外,还必须赋予他们可以自由发挥的空间,鼓励他们规划未来,并且诉诸努力来实现规划。

    有意义的自我节制,必须在与儿童常年的对话过程中,不断让儿童加以实践及体验。这同样也适用于神经生物学的“用进废退”这项基本规律。

    力求适度、偶尔或许有点辛苦的教养策略目标是:在儿童或青少年长大成人时,一方面他们已学会留心自己的本能需求;另一方面也具备良好的自控力。唯有具有自控力的人,才能行使自由意志。

    ——《棉花糖的诱惑》第二章

    感悟:

    尽管大表姐一直有着“拿得起、放得下”的豪爽个性,但对于孩子的教育,却屡经纠结后,最终还是准备“亲自上阵”。当然,如果你有一个特别能干的男性“贤内助”,恭喜你,你直接升级享受“少奶奶”待遇。

    对于大多数女性,没这么好命,无论是何种时代、哪个社会背景,母亲,终究是哺育、抚养、教育、教养下一代最义不容辞的角色担当。作为母亲,只要你的孩子是亲生的,我想,或多或少、某个时刻,一定感觉到过肩上那种沉甸甸的东西。特别是在这“万河奔腾”的时代里,你想“岁月静好”独自“种草”,终究是件道行极高的“炼丹术”,可望而不可及。主客观具备优势,还需要你有超于常人的淡定、淡定、再淡定,自我、自我、再自我的“天线宝宝”。大多数孩子,有着一切可爱的天性,但也一定有着让你抓狂跺脚的个性脾气。

    原本,这些放在我们父母辈那个时代,根本没啥大不了。偏偏这个时代的车轮疾驰向前,现行教育中的“急功近利”、“拔苗助长”、“跟风比较”,还有“这个升那个考”,“这个杯赛那个级”……80后这一代女性还没完全完成“抚养”任务,就又被挤挤挨挨地推入“素质教育”的旋涡:

    素质教育?又要素质又要成绩,如何平衡学业与兴趣?如何兼顾个性和“标准”?如何让孩子在“优秀”的同时还能成为自己?……无数个“如何”,想当个“逃兵”终不可得。

    然,教育的过程如此磨人,形式又如此“诡异”,那就以不变应万变,顺“势”而为,顺“道”而教吧。(在此请为大表姐献上无数个掌声)。所谓“势”,不是大形势,而是孩子的生长方式,遵循孩子的意愿和特点,顺势而为。所谓“道”,则是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重在“唤醒”孩子的自我,自发自动。(此处省略一万字)唯有活得“自我”,方能喜乐自得。

                      3

    自控力的制高点:应对重大疾病

    解读:

    疾病的挑战促使我们重新探索人生,若能以此为契机强化自我力量的觉醒,就能化危机为专机。

    自控力并不违背人类的真实性,它是人类的一大生物功能,使我们在满足立即需求与达成长期目标之间取得健康的平衡。

    我们应当将健康危机视为某种召集令,它让我们的身体再次向我们报到;每次生病都是重建自我关怀和召唤自控保健潜能的契机。

    无论如何,自由意志的一大重要方面就是说“不”的能力,即不会只是因为想满足他人的期待,就自动去顺应旁人的要求。

    ——《棉花糖的诱惑》第三章—第五章

    大表姐感悟:关于疾病带给我们的改变,原本是想单独讲的。前些日子看到微信大咖连岳最近遭遇“眼疾”困扰,也不禁感同身受,尽管和他毫无瓜葛,但因为喜爱他的文字便也觉得和他仿佛是朋友师长般,有些担忧。担心他是否还能一如既往地码字,做着想做的事。看到他发起的“关于面对疾病”这一沉重话题的研讨时,也真切地感受到了:面对疾病,人的弱小和无助。

    重大疾病带给人的创伤和启示是深远的。尽管我们都知道“死亡是每个人必将抵达的终点”,但因为想要快乐地活着,不管是普通人甚至医生,都会不自觉地压抑“我们终究难免一死”的现实,我们早就习惯了倾向于将这个令人不悦甚或残酷的事实从身上移开。当我们不知不觉陷入其中时,必将经历震惊、拒绝、气愤、讨价还价、悲伤再到接受这些逃不过的阶段。事实上,这一过程的体验是没有经历过的人很难体会的,与之相伴的,竟然还会有生病的羞愧感和罪恶感。

    而这种时候,我们最需要的就是“结伴而行”,并通过提升自控力,把握住身体、细胞、情绪等各个零配件的自我疗愈与运作。“秘诀”不外乎:正念、饮食、睡眠、运动,而这些都需要抵制住来自欲望、美食、沉溺和怠惰的“棉花糖的诱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棉花糖的诱惑》让你远离“棉花糖”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lbyo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