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和同事小张经常需要合作完成项目。但小张经常早退,工作总是拖到deadline(最后期限)才交付,害得李明多次打乱原本的工作节奏。李明对小张的工作态度自然很是不满,常有抱怨。
后来有一次,领导找李明谈话,李明才得知原来小张家中老人身体不好,需要照顾,所以很多工作都是辛苦熬夜完成的。这才想明白小张经常需要处理家庭与工作的冲突。
李明很自责之前没有设身处地考虑小张的情况,只一味怨怼同事的工作效率。他决定给小张更多帮助与支持。两人重新调整了工作任务上的分配,以及双方时间上的安排,把需要商议和协作的部分放在白天适当的时间,把需要独立思考的部分移到傍晚。另外,李明会提醒小张deadline,也会主动分担一些工作;小张也尽力提前完成任务。通过互相谅解,两人合作变得更加有效顺畅。
李明意识到,对同事曾经的成见一度影响了双方关系,且在小张原本自身压力就很大的情况下,自己却给他制造了更多的负面影响!这是完全错误的!如果用不同的方式处理,也许一切都会向好的一面发展。比如,当心存谅解,主动沟通化解误会,团队协作就会更好。
以上是他的宝贵经验。
案例解析:
同事的拉跨,下属的拖延,上级放任其他同事的作为……这些都会让人颇有微词。这是工作中非常常见的现象。
如果总是的任由这种情况发生,显然是不利于健康高效的工作。这种时候如果意味停留在自身情绪里,必然影响问题的解决。其实这种时候要做的,就是了解问题产生的原因,然后合理的解决。
首先,要抛开成见,不要试图以己度人,我们都很难仅凭个人想象就参透他人的处境。李明如果只从自身角度出发,就单方面认为当时的小张本可以提效率,那这种要求显然是无效的,也是不切实际的。
这种情况下,最好是可以放下自身的成见,主动沟通,给对方解释的机会,然后酌情给予力所能及的支持,商量出适宜的解决方案。如果两个人实在无法完成也要尽早的和上级领导协调,获得上级的理解和支援,以确保项目顺利完成。这才是同舟共济的心态。
只要怀有同理心,付出些调整,很多怨怼都可以化解,关系也会由生疏走向信任。
再来说小张的沟通问题,很多人就会觉得既然能做到按点交付,那有些事情不讲也没什么,毕竟是私事。而且自己的工作只要如期完成,别人也说不出什么。
殊不知,这种懒于沟通的心态本身就是误会的根源。好在有领导出面化解问题,且合作者本身就是心怀善意的人,才让不良的局面很轻松的解决。如果在合作初期,就找领导表达自己目前的问题和能做出的保证,及时协调,也许李明就可以省却很多原本不必要的心力。
而如果这种状况没有及时的处理,一旦李明因为个人情绪和时间进程的错乱出现其他方面的失误,那对公司而言,也将得不偿失。如果到了这种程度,小张就很难仅用解释和歉意就缓和了!
惑不解而恨重,释惑者固自罪焉。——《止学.释怨卷》
【译文】
人与人之间的误会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不满的情绪就会转化成越来越深的怨恨。想要解除误会的人,首先要面对的就是自己过往的成见。若是放不下,误会就会化为执念;而放下成见的过程,也是自我调整,自我检讨的过程。
人与所处环境之间的困扰也一样,人就是要与环境不断的磨合,而在磨合过程中,因为懵懂而造成的创伤是非常常见的事。如果做不到洞悉和理解,越来越多的费解就会转化成越来越深的愤恨。这个时候,我们就是要放下“自我正确”的执念,去理解环境。而放下的过程,也是不断自我否定,自我修正的过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