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女儿来说今年的端午节应该会在她记忆之中留痕,为了备战考研,她选择留校看书。
中午去学校和她一起午饭、聊天、溜达以后便各自回做自己事情,晚上7点半时她发来微信,舍友点的外卖里吃到一堆类似虫卵的玩意,打商家的电话也没人接。
食品卫生的负面消息屡见不止,吃外卖的人绵绵不绝,并未太在意,只问她有没有吃,并借此告之尽量多吃堂食。不曾想她和舍友开始了一场追责之路。
舍友感觉不舒服,她远在杭州的姐姐远程指点她,去医院并保存所有票据和证据,商家需要赔偿和补偿,并找南大的男生同学赶过来陪同她俩一起。
女儿微信同步来说要陪舍友去医院,我心里只想“抠着喉咙吐出来结束,还要去医院?又是晚上了。”
到了医院,医生判断可能是蛆(确实够恶心)并没有开药,因为人无碍没有名显症状,对于“想吐”的解释是心理作用。
于是直接电话约谈商家。
21点半,商家到达医院。如预期,没那么顺畅:平台是美团在A家订餐,其中炸鸡是A在麦当劳采购后再卖;麦当劳不愿意赔偿,并说由A负全责。
通过不断电话沟通,22:20麦当劳来了一个经理,没有一句对不起,有的是不停请示上级。
再谈判,23:15商家A同意赔偿精神损失费1000元,连同餐费、路费等共计1135元;23:25开始签署协议,期间:商家要求删除差评内容;围观者有一律师,热心参与进来(见图)。
23:40收到赔偿金,23:55回到学校。
第二天上午中间商送水果来,希望删掉差评,娃们没有同意,往后,舍友怕有被再送水果等情境,终于删除A商家差评,保留了麦当劳差评。最终,麦当劳赔付A家多少,不得而知。
我通过娃的微信直播跟踪事件,全程只了解进展,不指点,少插嘴。回想此事,事不大,反应的信息不少:
娃们诉求清晰,步骤清楚,有安全意识(寻求男生陪同,即便是温柔学霸)。
谈判时不卑不亢,过程录音。
娃对事情的评价是“原则守住了,赔偿拿到了”,并明确表达“原则就是不是他们因同情而支付赔偿金,是为了我们的正当权益”。相比信奉“不惹事 不生事”、“就这点钱,费那事”等经验的我们,新生代更有讲原则、不轻易妥协的精神。
深究一步,为什么我们会是“沉默的大多数”,或许我们经历的从家庭、学校到单位,习惯了由权威界定正确与否、决定事情走向,申诉成功的案例少之又少,并可能为之付出昂贵成本,成为悲剧素材。
恶不能肆意妄为,靠制度终难以实现,技术和机制的发展,使其不得藏匿、无处遁形,理和权力就可能正当争取。
凡事皆有代价,个人信息的输出始终存在安全隐患。此类事件,平台如何能在其中发挥直接积极作用?而不是买卖双方耗时耗精力直接对面的方式追究解决。
相信未来会是乡愿衰败 彰显中庸的时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