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麦克斯韦(19世纪著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很小的时候,有一次父亲叫他画静物写生,对象是插满秋萝的花瓶。等到麦克斯韦画完交卷时,父亲边看边笑了起来,因为满纸涂的都是几何图形:花瓶是梯形,菊花成了大大小小的圆圈,还有一些奇奇怪怪的三角形,大概是表示叶子的。细心的父亲立即发现小麦克斯韦对数学特别敏感,在小麦克斯韦的眼中,许多事物的形象都似乎变成了几何图形。于是父亲就开始教他几何学,后来又教他代数。果然,麦克斯韦不久就在数学方面显示了惊人的才华:15岁时就写了一篇数学论文,发表在《爱丁堡皇家学会学报》上,使得一些教授们惊叹不已。
凡是发育正常的孩子,大多在五、六岁时就开始在某一方面表现出一种极特殊的敏感和强烈的好奇。倘若做父母的能像麦克斯韦的父亲那样,迅速及时地捕捉孩子的“敏感区”,顺势予以引导,这就为孩子的成才打开了通道。
德国有本书叫作《小脑袋大世界》,其中两句话形象且深刻:1~7岁也许不到人生的10%,却决定了人生的70%;只有发掘好人生的前8年,才能过好人生的80年。
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文化范本”,问题孩子的80%影响来源于家庭。对人的生命质量影响最大的是健康、智力、性格,这些又深深的植根于家庭教育文化中。
坦率地说,现代社会生活对于父母的压力之大是可以理解的,父母们不得不为孩子、为家庭的衣食住行、柴米油盐酱醋茶去打拼、去奋斗、去牺牲,可是孩子的成长无法撤销重来。父母应该始终作为一个学习者,在实践中摸索教育智慧,耐心、克制、坚持,忘记家长的威严嘴脸,成为孩子的伙伴,陪伴其成长,让孩子感受到这样一些关键词:喜爱、欣赏、对话、责任、理解、主动、持续、耐心、体谅。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期,父母应该看到不同的孩子具有不同的特性,但完全可以同样的优秀。要接受孩子们的差异,寻找自己孩子的“优势发展区”,帮助孩子顺其自然的发展。
今天的家庭教育,早已不是“训斥加严厉”的“家长作风时代”了,而进入了平等、开放、互动等“共同成长时代”。越来越多的父母能够做到尊重孩子、肯定孩子,不盲目比较,并能保持良好的亲职陪伴。但家长在亲职行为中,还是存在让孩子遵从家长的意愿,简单粗暴对待孩子及急功近利的状况。父母必须向孩子提供科学、健康而又行之有效的教育引导和陪伴,用榜样“身教”孩子,用耐心唤醒孩子,用专业化技巧说服孩子。在这种温馨、平等的专业化的环境中,孩子的心理需要、人格需要得到充分满足,其个性、想象力、创造力、情感、意志、才能、价值观才能得到健康成长。
教育孩子,仅凭良好的愿望和强烈的动机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父母必须努力提高学习意识,提高自我教育素质,成为合格尽职的父母。父母只有不断地自我成长,时刻地自我觉察,才能跟上孩子的脚步,才能看见孩子成长背后的心理需要,才能给孩子搭建更广阔的人生舞台。
在孩子成长的各个阶段,父母要建立成长型思维模式,以变化的视角看待孩子成长中的各种问题,不断刷新认知和方法,重建亲子关系、家庭生态,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为其提供最好的成长型家庭教育环境。
家长能够自省,并且更加关注以自身的改变影响教育孩子,所以,没有太多的抱怨和戾气。家庭的生态环境是健康向上、和谐和睦的,孩子身在其中,感受着父母之爱和手足之情,心态上会健康阳光,行动上会积极进取。
![](https://img.haomeiwen.com/i9283505/f6635b125ff5080c.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9283505/1705f679a4da96f3.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