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泽慧出生于江苏苏州,毕业于清华大学,中国原子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著名原子核物理学家钱三强的夫人,被誉为“中国的居里夫人”。
建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中科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
01、出身名门望族,勇敢报考大学
1914年3月5日,何泽慧出生于苏州市十全街的“两渡书屋”。可以说,她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其父母家族都是世代官宦望族。
父亲何澄曾留学日本,追随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是早期同盟会会员,如今著名的苏州网师园便曾是她家私宅。
母亲王季山是物理学翻译家,外祖母王谢长达是清末妇女运动领袖,深受“科学治国”思想的影响,1906年创办了著名的“振华女校”。
何泽慧的小学、中学就是在那里度过的。殷实的家境、开明的思想让何泽慧和那个年代绝大多数女性命运不同,她成长为一个多才多艺的“苏南才女”。
1932年,何泽慧从外祖母创办的苏州振华女校高中毕业,随同学前往上海考大学。
何泽慧18岁,当时中国传统落后,妇女地位不高。而她却敢于冲破封建桎梏去上海考大学。
她只身赴考,何澄豁达地跟女儿说:考上了大学就去读,考不上就当丫环呗。让她完全没有后顾之忧。
何泽慧只带两元钱就上路了,她报考浙大和清华。当时,报考浙大的有800多人,报考清华的3000人,她一考就进了清华物理系,是当年唯一的“女状元。
02、大学生涯充满挑战
何泽慧在清华大学的学习并不愉快。一踏进校门,迎面而来的是一盆冷水。
那年,物理系一共招收28名学生,其中有10位女生。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教授们认为女生学习物理难以学有所成,于是劝说她转系。
这可气坏了自幼在男女平等家庭文化熏陶下成长的何泽慧,她据理力争:为什么在考试成绩之外,设立性别条件?
何泽慧性格倔强:“你越不让我来,我越要来;你们不让我念,我偏念!”
最后,系里只好妥协,同意女生试读一学期,但成绩不行的话一定要转走。
那时,国内大学宽进严出,清华的课业尤为繁重。四年的学习中,不断有人退出物理专业。
何泽慧不仅没有转系,而且还以论文全班最高分的优异成绩毕业。排名第二的则是她未来的“科学伴侣”钱三强。
钱三强出生在浙江湖州的一个书香世家,不满4岁就开始天天站在祖父的书桌前认字背书。
他的父亲钱玄同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青年时代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师范学习。
回国后,先在一些著名的中学任国文教员,后到北京担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和北京大学教授。
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钱三强,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和进步思想的熏陶。
为培养钱三强,在他7岁时,父亲送他进了由蔡元培、李石曾、沈尹默等北京大学教授们创办的子弟学校——孔德学校(孔德是法国哲学家的姓)。
钱三强在这样的环境中,接受老师的教育,通过自己的努力,逐渐成为一个兴趣广泛的学生,对音乐、体育、美术,钱三强都有两下。
刚进初中时,他年方13岁,就成了班上“山猫”篮球队的队员,在比赛中,他的拼搏精神和集体意识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
钱三强与何泽慧同在一个班。钱三强同学在班级里不是最帅气的,而且还是很低调的一位。
他专业能力强,博文强识、学习拔尖。那时在食堂就餐,何泽慧和钱三强被编在一组,钱三强每逢入席、退席总是谦虚有礼。
何泽慧在班里成绩位居第一是大家瞩目的对象。
她有一副仙女的容颜,身材中等,脑后垂着两条乌黑发亮的大辫子,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镶嵌在那清秀的脸庞上。被大家奉为“工科美人”
在大学校园里共同学习的这几年,钱三强不禁对这位聪颖、水灵与温柔的女孩产生产生爱的情感。
每当碰到姑娘那热情而含蓄的眼神时,他的心中怦怦直跳却又充满甜蜜。
但钱三强是个羞涩内敛的小伙子,心思也都放在专业研究上。他们的关系没有更进一步,一直停留在同窗情谊上。
只有同学常戏称他们是“郎才女貌,才子佳人”,两人听了都会脸红。
03、毕业遭歧视,留学遇曲折
成绩同样优异的两个人,却在毕业之后面临着截然不同的人生境遇。
1937年9月,钱三强在严济慈的引荐下,到巴黎大学镭学研究所居里实验室攻读博士学位。
导师是伊莱纳·约里奥—居里夫人,并跟随化学师葛勤黛夫人做钋的放射源研究,还在约里奥先生主持的法兰西学院原子核化学研究所学习。
毕业找工作时,女性身份让何泽慧再一次受挫。当时全国抗日热潮高涨,何泽慧之所以报考清华物理系,一方面出于兴趣,更多的是想要科学救国。
当时的南京兵工署是学习物理专业的学子们抗日救国的首选。教授们积极推荐男生,却未理会成绩更加优异的何泽慧。
于是,何泽慧决定留学德国。留学德国,一来费用较省,更为重要的是,当时德国的兵工技术和理工科教育在全世界首屈一指。
何泽慧还得知,柏林高等工业学院技术物理系主任,德国弹道学权威、军事专家克兰茨曾经到南京兵工署当过顾问。
一次,在清华大学山西籍同学聚会上,何泽慧偶然得知山西省政府的一项规定,凡国立大学毕业的山西籍学生出国留学,可以获得3年3000大洋的资助。
何泽慧虽然出生在苏州,但祖籍是山西省,于是她立即去山西办理出国留学手续。也从此,她对山西家乡父老始终念念不忘。
1936年9月3日,何泽慧乘火车到德国。这个梳着两个小辫子的清秀女孩,毫不怯阵,径直找到克兰茨,申请进入技术物理系,学习实验弹道学。
柏林高等工业学院技术物理系,与德国的军事工业有着密切关系,一般不接受外国人在那里学习。
尤其是克兰茨从事的弹道学研究,属于军事敏感领域,保密程度很高。
起初克兰茨不同意,何泽慧据理力争,对他说:“你可以到我们中国来当我们兵工署的顾问,帮我们打日本侵略者,
我为了打日本侵略者到这里学习这个专业,你为什么不收我呢?”
最终,克兰茨被何泽慧所打动,破例接收了她。这是该校技术物理系第一次收外国学生,也是弹道专业第一次收女学生。
1940年何泽慧以“一种新的精确简便测量子弹飞行速度的方法”论文获得工程博士学位。
1943年,她到海德堡威廉皇家学院核物理研究所,在玻特教授指导下从事当时已初露应用前景的原子核物理研究,曾首先观测到正负电子碰撞现象,被英国《自然》称之为“科学珍闻”。
04、与钱三强相知相爱
1943年,何泽慧给7年未见的钱三强写了一封信。由于战争,信不能封口,而且只限25个单词。
信的大意是:问钱三强是否还在巴黎,如可能,代她向家中的父母写信报平安。
在异国他乡,深处战争漩涡的两个游子,也因此次联系而开始了更深入的交往。
何泽慧的来信打破了钱三强平静的内心,也消除了二人相隔七年未见的生疏感。
钱三强脑海中那个秀外慧中、性格沉着刚强女子的印象也愈见清晰,并一步步刻在他的脑海。
他们相识于清华园,是物理系的同班同学。他们都曾以学业为重,大学期间没有考虑感情问题。
1943年钱三强已担任了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的副研究员,把全部精力都用在研究上。
而此时德国纳粹的败相已现,为了安全,何泽慧于年底前往海德堡,师从核物理学家瓦尔特·博特教授。
何泽慧的研究领域与钱三强越来越接近了。共同的报国志向,相近的研究方向,让他们似乎有说不完的话,通信也越来越频繁。
经过两年的通信,1945年,32岁的钱三强终于鼓起勇气,向远在德国的何泽慧发出了25个字之内的求婚信:
“经过长期通信,我向你提出结婚的请求,如能同意,请回信。”不久后,何泽慧回信:“感谢你的爱情,我将对你永远忠诚。等我们见面后一同回国。
1945年6月,随着战后英法恢复科学合作,钱三强作为法国代表前往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等实验室学习数月。
两人都进入了核物理研究领域,共同话题自然多了起来。
何泽慧凭借她对科研敏锐的嗅觉,将一张观察到的正负电子奇特弹性碰撞的径迹照片和测量结果寄给正在英国布列斯托尔大学的钱三强。
时值英法宇宙线会议在那里召开,钱三强将其向会议进行报告,意外引起了与会者的热烈反响。
这次心有灵犀的首次成功合作,也加快促成了两人的珠联璧合。
钱三强之后就此次会议上众人的热烈反响向何泽慧写信并祝贺她。
何泽慧拿到信后,立刻回信并做出决定来法国,一是与钱三强见面,二是寻找中国大使馆。
钱三强还记得,1945年的冬天,当他开门看到何泽慧的刹那,顿时惊呆了,而且完全没想到何泽慧竟然只提着个小箱子就到了巴黎。
这个小箱子里什么都没有,只有一些邮票,以及云室照片和曲线图等实验资料,由此足以看到何泽慧雷厉风行、干脆利落的行事风格。
来到巴黎的短暂时间里,他们除了一起讨论实验照片和曲线图,参观实验室,还一起领略了塞纳河上的落日,在艾菲尔铁塔上欣赏了巴黎的夜景。
两颗本已相通的心,经过巴黎这次“碰撞”,终于融合到了一起。
1946年春天,何泽慧正式离开德国与钱三强在巴黎相聚,他们到中国驻法国大使馆办理了结婚手续。
当天晚上就在“东方饭店”举行了简朴而隆重的结婚晚宴。
婚礼开始,何泽慧身着红色的中式旗袍和钱三强肩并肩手牵着手。钱三强身着一身毛料西装,挺拔,干练,两人向来宾行三鞠躬礼后。
钱三强和何泽慧珍藏着一个结婚钱三强和何泽慧珍藏着一个结婚纪念章。和约里奥-居里夫妇一样,他们也把自己的名字连在了一起,“泽慧-三强”。
两个纪念日期,1945年12月8日,他们在巴黎重逢的日期,1946年4月8日,他们的结婚日。
采用了传统的民国纪年,寄托着游子对祖国的思念纪念章。
从此,何泽慧也到法兰西学院原子核化学实验室和居里实验室,与钱三强共同从事原子核物理的实验研究。
夫妇二人携手扶持,结成科学伴侣,共同开启了辉煌的科学生涯。
何泽慧和钱三强在实验室整天整月的研究,每天要照一两百张照片,然后进行分析、思考与查找。
经过几个月的研究,上万次实验的失败之后,钱三强证明了自己的理论,发现了原子核裂变的三分裂方式,这在三百次裂变当中才仅仅有可能出现一例的三分裂。
因为铀核“三分裂”现象是何泽慧首先发现,夫妻二人在研究铀核三裂变中取得了突破性成果,被导师约里奥向世界科学界推荐。
不少西方国家的报纸刊物刊登了此事,并称赞“他们发现了原子核新分裂法”。
1946年夏天,钱三强夫妇应邀来到英国剑桥,出席英国皇家学会举办的,“纪念牛顿诞辰三百周年”大会。
这是战后首次举办的国际科学盛会,也是中国物理学家的一次战后团聚。
当时在美国、英国、法国和加拿大的许多中国学者都云集剑桥。
1948年4月的巴黎卢森堡公园,钱三强与夫人何泽慧,抱着仅五个月大的女儿钱祖玄,脸上洋溢着甜蜜满足的笑容。
1948年夏,何泽慧同钱三强一起满怀爱国热忱历尽艰辛回到祖国,参加北平研究院原子学研究所的组建。
钱三强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兼浙江大学校长,中国科协副主席、名誉主席,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理事长。
他回国后,培养了一批从事研究原子核科学的人才,建立起中国研究原子核科学的基地。
当1950年,新中国的原子能事业几乎一片空白,回国后的何泽慧与钱三强一起承担起筹建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重任。
钱三强任副所长,何泽慧是研究专员。何泽慧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中科院的核物理研究上,甚至连年幼的女儿的无暇顾及。
那时,中国正处于百废待兴的时期,研究环境非常的简陋,不仅研究人员不足,甚至连一些常用实验仪器都没有。
可何泽慧却没有被打败,没有仪器,她就去废品站找废旧的金属自己绘制图纸做,
人员不够,就把自己一个人当两个人用,简直是将少花钱多办事的原则发挥的淋漓尽致。
最终在1956的时候,何泽慧与合作者一起自立更生研制成功对粒子灵敏的原子核乳胶探测器,各方面性能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在领导建设中子物理实验室、高山宇宙线观察站,开展高空气球、高能天体物理等多领域研究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首颗X射线天文卫星“慧眼”也是为了纪念推动中国高能天体物理发展的已故科学家何泽慧而命名的。
05、孩子们好父母
钱三强夫妇是一对好父母。何泽惠很会做菜。平时孩子们在学校吃饭,他们在单位食堂吃饭。
礼拜天,爸爸和妈妈常常坐公交车一起去买菜。回家后,妈妈会做苏州的各种鱼,也很会做蛋饺。
爸爸做浙江菜,像‘腌笃鲜’,就是把腌肉、鲜肉放在一起,再加上竹笋一起炖,可好吃了。”
何泽慧也关心孩子学习,孩子遇到难题,打一个电话,她马上告诉孩子怎么做。
06、文革被下放到干校
1969年钱三强和何泽慧,带着他们的三个孩子,被下放到了陕西河阳干校的乡下去劳动。
他们一家人在那里也是乐呵呵的,何泽慧在那里负责敲钟,钱三强在那里喂牛干农活。
钱三强说过,无论在实验室还是在田地里,只要是对国家有益的事情,他们都乐意去做。
1973年何泽慧与钱三强从陕西回到了北京,钱三强回到了中国科学院工作,何泽慧则调到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工作。
1992年6月28日,钱三强因心脏病逝世。何泽慧的爱也被带走了一半,还有一半留给生活。
她保存着两人的25个法文单词的情书,几十年的岁月,泛黄、发脆的信纸,依然承载着当年的爱。
在外人看来,她似乎没变,她依然坚持全天上班,依然坚持做研究。
外人不知道的是,自钱三强走后,她始终住着从1955年搬进去的老宅,原因在于“放不下对丈夫的思念,他们一直生活在这里......”
86岁高龄的她,却依然每周还要工作几天。她穿着一双解放鞋,通常挤公交车上班。有时候就在单位食堂买几个馒头带回去吃。
泽慧与钱三强都拥有难能可贵的品质,笑看云卷云舒,这种共同进退的理念,让他们在生活中,相濡以沫,坦然处之。
何泽慧和钱三强一起为中国核事业奋斗了半个世纪,生活里,他们是幸福美满的夫妻,工作中,他们是最默契的搭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