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学习第一堂卓越父母课程到今天为止,也有2年多了,我自己成长了很多,也进步了很多,从我学第一堂专业课的时候,我就知道,女儿睡觉需要一个枕头(我们把它叫小耳朵)的陪伴,是因为缺乏安全感导致的。
女儿大概2岁左右,有一段时间就跟着她奶奶到乡下老家,与我分开了一段时间,我依然记得我第一次送女儿去动车站时的情形,看着婆婆带着女儿离去的背影,我泪如雨下,送完他们,我是坐公交车回家的,我清晰的记得,我在公交车上止不住的哭泣,其实,我很想忍住,因为我害怕被公交车上的人笑话,但是,我控制不住自己,我只能尽量将哭泣的声音降到最低,直到公交车到达家门口,我才慢慢的缓和了心情,从动车站到我家有40分钟的车程,我整整哭了40分钟,那次分离的感受,或许这辈子都忘不了。现在想来,我一个成年人,离开了女儿都如此痛苦,说不定女儿离开了妈妈,内心也是很舍不得,很思念的吧,那时候孩子还太小,无法表达,我还以为孩子只要不哭不闹,就没什么事。直到今天,我才发现,在孩子最需要妈妈的时候,我没有做好陪伴,这或许要花更多的时间去弥补吧。或许就在那个时候,孩子思念妈妈,却无法回到妈妈的怀抱的时候,她就选择了“小耳朵”作为过渡性重要他人了,那个“小耳朵”于我们而言就只是一个普通的枕头,可是对她来说,就犹如“妈妈”一样的存在,从那以后,她睡觉就再也离不开“小耳朵”了。
如今的她已经5周岁5个月了,依然离不开“耳朵”,我内心是有点着急的,马上就要上小学了,难道以后要带着这个“耳朵”上小学吗?我感觉也不太妥,估计会被同学们笑话吧。
最近,我加入了家慧库(360APP)进行学习,在VIP群里,每天有10个答疑的机会,于是我提出了一个问题:“一个5周岁零5个月孩子,睡觉还一直要一个毛茸茸的枕头为伴,父母应该如何帮助孩子把这个枕头戒掉呢”,柯老师的回答是大概的意思是“这个孩子应该是在3岁左右分离工作没有做好,或者是3岁左右,妈妈不在身边,所以孩子会选择一个东西作为过渡性重要他人(就像是妈妈的感觉),这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不要强制性去戒掉,只要安全感补足以后,孩子自然就会戒掉”,老师说的这点,我一直都明白,我感觉这两年我已经很努力了,为什么女儿的安全感怎么还是不足呢?
不得不承认,这两年,在学习家庭教育的过程中,我已经很努力的去做一个好妈妈,尽量去补足孩子的安全感,我一直以为,我已经很棒了,但是,当柯老师又一次提出,要补足孩子的安全感需要做到以下三点,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我还有很多没做好,我需要继续努力,补足孩子的安全感要做到哪三点呢:“第一、妈妈情绪稳定,第二、要多陪陪孩子,做到高质量的陪伴,第三、让孩子感觉到,在妈妈心中她是最重要的。”听到老师说的这些,我明白了,是我做的不够好,最近因为疫情的影响,一家人天天都呆在一起,我觉察到,我经常会跟女儿“吵架”,有时候也会跟她“生气”,我才意识到,我的情绪还是不够稳定,我需要在这方面继续修炼,接下来,我应该多学习一下关于情绪管理的内容,不仅仅是为了孩子能早日补足“安全感”,于我自己而言,也是一份重要的礼物。
感谢孩子选择我作为她的母亲,是孩子的出现,一直激励着我不断的成长,让我的生命变得更加有意义,我并不完美,但是,我有一颗努力上进的心,我希望,我能做一个卓越的妈妈,给孩子一个好的原生家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