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万维刚老师的日课,189课《高频切换工作法》又兴奋又好奇!
兴奋的是,我家今年正好有学生参加中招,还有一个月的时间备考,昨天晚上我们还在聊天,现在每天四次的考试刷题,学校大概是想让他们见的题型足够多,应变能力足够强,调整速度足够快。尤其是,某科如果想拿高分,第15题一定要争取拿下。但是——
15题是很难的题,也是大型考试拉开学生与学生之间差距的关键。我家学生说,每次做这道题都很费时间,如果不做分数受影响,如果去做,时间受影响,她失败最多的经历是花了很多时间也只能做到一半,比较受挫。
我今天看到了这个“快速切换方法”,眼前一亮。这个方法在我们的认知里是不可想象的,太出乎“大众认知”。而且万老师还从中抽出了两个实验,告诉这个结论是如何验证的。通过“快速切换方法”比通常我们的随意顺序法和中间时间法的效果高出近40%。太可怕了!
我自己就用手机计时,提前设定了两组内容,亲身试了一把,过程中的心理体验很不一样(当然体验的结果没有什么参考性,但是心理感受部分有很大不同和发现),过去我们惯常的方式弊端一下子就显露了。因为我们会在想不出还在使劲的想的体验,非常的熟悉。因为你在那个过程不仅要非常努力的专注,还要投入足够的时间,自己的大脑也在想不出还得想,不想不行的状态下斗争,最后结果不尽人意,自己安慰自己说:啊!我真的很努力,好像就差那么一点点,时间如果在多些就好了……但是,我们却无法直视,其实是自己在原地打转没了思路。这个体验过程我真实的体验到了万老师总结说的:
你以为你还有思路的时候,其实已经没有思路了。
你以为你在深入思考状态,而自己其实已经意识不到正在原地打转!
我转手把这个好文章装发给我们孩子的班主任,希望有更多孩子可以拥有它。我也准备晚上给我家孩子做个游戏,让这个“礼物”走进她的世界,更加的有价值!
附件:
关于这个方法的实验,我下面复制截图给大家参考:
以下文字内容来自万维刚老师的《精英日课》第189篇:
一个简单的文字游戏。实验者用这样的题来考察受试者的创造性思维。
像这样的题,一共有两道。每个受试者有4分钟时间来做这两道题目。所有受试者被随机分成三组,每组被指定了不同的解题方法 ——
第一组是“连续切换”。受试者必须轮番思考这两道题。做第一题,考虑30秒,时间一到马上去想第二题,再过30秒又回到第一题,如此反复地在这两道题之间跳来跳去。
第二组是“任意切换”。在4分钟的时间内,受试者可以随意在两道题中切换,愿意怎么分配时间,来回考虑都可以。
第三组是“中间切换”,在4分钟里,前两分钟考虑第一题,后两分钟考虑第二题。
那你猜哪种方法好呢?按常理来说,第二组方法,任意切换应该是最好的。正好有思路的时候不会被打断,没有思路的时候可以换另一道题做。其实我们平时考试的时候,就是这么做的,把会做的题目都先完成,不会做的慢慢做。从来没有一个考试,这个题给你30秒钟,30秒后马上去想另一道题,另一道题30秒没想出来再倒回去想第一道题。所有考试都是给个总时间,你自己任意把时间分配给各个题目。
但是实验结果大大出乎我的预料。第一组,连续切换组,有51.4%的人把两道题都做出来了;第二组,任意切换组,只有12.5%的人两道题都做出来了。第三组,中间切换组,是14.3%有两道题都做出来了。也就是说,以30秒为一个单位时间连续切换组的成绩,大大超过另外两组的成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