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这首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把母与子的情感用笔刻画的恰如其分、比喻的惟此一线情深。
我们这一代人从小对母亲的依赖是完全彻底的。从母体呱呱坠地起,就享受到了以命换命的那种特别细腻、温暖贴心的母爱关怀。现如今回忆起来的也都是母亲在昏暗的灯光下、微弱的油灯前,等着家里的老人孩子睡熟后。自己才轻手轻脚、小心翼翼地拿起针线全神贯注,一丝不苟地为孩子缝补衣服的影子。她们冬要缝棉、夏要制单,夜要做鞋,家里所有人一年四季要穿的衣服都要靠母亲一针一线缝制。(那个年代家庭有缝纫机的人家不多,能买的起成衣的就更是少之又少,包括内衣内裤,就是想买商店也没有。只有拿着布票带上钱去商店扯布自己裁剪自己缝制)现在的人说鞋合不合脚自己知道,那时候孩子的鞋合不合脚娘知道。
吃饭也是这样的。那个年代一日三餐,都靠勤劳的母亲把有限的口粮精打细算、稠稀搭配、粗粮细作、合理安排。厾燎烧火,烟熏火烫操持半天等饭做好后,先要喂小的,再敬让老的,轮到自己吃时不管剩多剩少,冷热稀稠将将就就了事。所以那时孩子不论是饿了还是渴了,冷了还是暖了,唯一的选择就是回家找妈!所以人一辈子都不会忘记妈妈的饭菜香,娘缝的布衣裳!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生下的孩子从穿到吃一切都是拿钱买、就连屎尿布都有现成的。要让他(她)们长大后记住娘的手中线,身上衣已再无可能了。母与子的关系只能用钱这一种媒介作为纽带、维系感情。有些娘还能让她(他)们长大以后记住娘陪着做作业、也很辛苦地带着他奔跑在各种培训班的路上。恐怕有些娘就连这点记忆也没给留下。
社会发展的太快,一切都在改变。忧虑担心我们的孩子,或我们孩子的孩子以后会感觉母与子的关系过于简单。不会变的是亲情,怕变了的是感情。最好能让孩子们记住钱的背后是父母的辛酸与不易,让花钱的人心存感恩之心,少些抱怨和理所当然!
二零一九年三月十四日於离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