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
岸见一郎 古贺史健
89个想法
推荐序二 自我的枷锁和解放
>> 重要的不是过去,而是你怎么看待过去,而我们对过去的看法,是可以改变的。
引言
>> 人并不是住在客观的世界,而是住在自己营造的主观世界里。你所看到的世界不同于我所看到的世界,而且恐怕是不可能与任何人共有的世界。
再怎么“找原因”,也没法改变一个人
>> 你的朋友是先有了“不出去”这个目的,之后才会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而制造出不安或恐惧之类的情绪
#有先入为主的消极目的,所以才产生负面情绪。
>你的朋友是先有了“不出去”这个目的,之后才会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而制造出不安或恐惧之类的情绪
心理创伤并不存在
>> 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所谓的心理创伤——而痛苦,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愤怒都是捏造出来的
>> 你并不是“受怒气支配而大发雷霆”,完全是“为了大发雷霆而制造怒气”。也就是说,为了达到大发雷霆这个目的而制造出来愤怒的感情。
#原来还有这样的视角
>你并不是“受怒气支配而大发雷霆”,完全是“为了大发雷霆而制造怒气”。也就是说,为了达到大发雷霆这个目的而制造出来愤怒的感情。
>> 所谓愤怒其实只是可放可收的一种“手段”而已。它既可以在接电话的瞬间巧妙地收起,也可以在挂断电话之后再次释放出来。
苏格拉底和阿德勒
>> 为什么那么急于得到答案呢?答案不应该是从别人那里得到,而应该是自己亲自找出来。从别人那里得到的答案只不过是对症疗法而已,没有什么价值。
你想“变成别人”吗?
>> 你现在无法体会到幸福,因为你不会爱你自己。而且,为了能够爱自己,你希望“变成别人”,希望舍弃现在的自我变成像Y一样的人。
>> 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
人们常常下定决心“不改变”
>> 你把自己说成不幸的人,还说想要马上改变,甚至说想要变成别人。尽管如此还是没能改变,这是为什么呢?那是因为你在不断地下着不改变自己生活方式的决心。
>> 如果一直保持“现在的我”,那么如何应对眼前的事情以及其结果会怎样等问题都可以根据经验进行推测,可谓是轻车熟路般的状态。即使遇到点状况也能够想办法对付过去。
另一方面,如果选择新的生活方式,那就既不知道新的自己会遇到什么问题,也不知道应该如何应对眼前的事情。未来难以预测,生活就会充满不安,也可能有更加痛苦、更加不幸的生活在等着自己。也就是说,即使人们有各种不满,但还是认为保持现状更加轻松、更能安心。
>> 如果一直保持“现在的我”,那么如何应对眼前的事情以及其结果会怎样等问题都可以根据经验进行推测,可谓是轻车熟路般的状态。即使遇到点状况也能够想办法对付过去。另一方面,如果选择新的生活方式,那就既不知道新的自己会遇到什么问题,也不知道应该如何应对眼前的事情。未来难以预测,生活就会充满不安,也可能有更加痛苦、更加不幸的生活在等着自己。也就是说,即使人们有各种不满,但还是认为保持现状更加轻松、更能安心。
你的人生取决于“当下”
>> 阿德勒的目的论是说:“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决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时此刻”的你自己。
为什么讨厌自己?
#太惯着自己了吗?这句话还是没有太懂。
>因为不去喜欢自己是一种对你而言的“善”
>> 对自己没有自信,对一切都持悲观态度;还有就是太过固执;非常注重别人的看法,而且总是活在对别人的怀疑之中;不能活得自然,总觉得像是在演戏。
#这应该是不自信人的通病吧。
>对自己没有自信,对一切都持悲观态度;还有就是太过固执;非常注重别人的看法,而且总是活在对别人的怀疑之中;不能活得自然,总觉得像是在演戏。
#为了掩饰自己很弱就把一切原因归于自己的缺点。
>那么您是说她是为了给无法告白的自己找一个借口或者是怕被拒绝才捏造了“脸红恐惧症”
#也许从未能真正的接纳,所以口口声声的勇气也是假的。
>我所能做的就是首先让其接受“现在的自己”,不管结果如何,首先让其树立起向前迈进的勇气。阿德勒心理学把这叫作“鼓励”。
>> 承认就是很了不起的态度。但是,请你不要忘记,在人际关系中根本不可能不受伤。只要涉入人际关系就会或大或小地受伤,也会伤害别人。阿德勒曾说“要想消除烦恼,只有一个人在宇宙中生存”。但是,那种事情根本就无法做到。
一切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
#所以这个孤独也是相对的改变了,如果一开始就只有一个人存在,那么何来孤独呢?
>之所以感觉孤独并不是因为只有你自己一个人,感觉自己被周围的他人、社会和共同体所疏远才会孤独。我们要想体会孤独也需要有他人的存在。也就是说,人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会成为“个人”。
自卑感来自主观的臆造
>> 我们无法改变客观事实,但可以任意改变主观解释。并且,我们都活在主观世界中。
>> 价值问题最终也可以追溯到人际关系上。
自卑情结只是一种借口
>> 自卑感越强,人就会变得越消极,最终肯定会认为自己一无是处。
#好像曾经一度这样,于是下定论自己太不幸了,现在想想真可笑。
>自卑感越强,人就会变得越消极,最终肯定会认为自己一无是处。
>> 像这样在日常生活中大肆宣扬“因为有A所以才做不到B”这样的理论,这已经超出了自卑感的范畴,它是一种自卑情结。
>> 简单地说就是害怕向前迈进或者是不想真正地努力。不愿意为了改变自我而牺牲目前所享受的乐趣——比如玩乐或休闲时间。也就是拿不出改变生活方式的“勇气”,即使有些不满或者不自由,也还是更愿意维持现状。
#所以还是惯着自己咯?想要改变甚至迫切改变,但是潜意识会告诉自己其实现在这样就很舒服了,可以不用那么努力的改变。
>简单地说就是害怕向前迈进或者是不想真正地努力。不愿意为了改变自我而牺牲目前所享受的乐趣——比如玩乐或休闲时间。也就是拿不出改变生活方式的“勇气”,即使有些不满或者不自由,也还是更愿意维持现状。
越自负的人越自卑
>> “我因为学历低所以无法成功”之类的想法,并且还会进一步通过“如果有高学历自己也很容易成功”之类的话来暗示自己的能力。意思就是“现在只不过是被学历低这个因素所埋没,‘真正
自恋
>“我因为学历低所以无法成功”之类的想法,并且还会进一步通过“如果有高学历自己也很容易成功”之类的话来暗示自己的能力。意思就是“现在只不过是被学历低这个因素所埋没,‘真正
>> 的我’其实非常优秀”。
人生不是与他人的比赛
>> 当一个人想要做自己的时候,竞争势必会成为障碍。
在意你长相的,只有你自己
>> “无法真心祝福过得幸福的他人”,那就是因为站在竞争的角度来考虑人际关系,把他人的幸福看作“我的失败”,所以才无法给予祝福。
#应试教育下许多孩子也会产生这种想法,每一次的考试失利就是对自己的一次鞭策。
>“无法真心祝福过得幸福的他人”,那就是因为站在竞争的角度来考虑人际关系,把他人的幸福看作“我的失败”,所以才无法给予祝福。
#乍一看会有感同身受,从而又陷入原因论的死循环了。改变真的很难吗?
>由严厉父母养大的青年自幼便一直被拿来与哥哥进行比较,并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任何意见都不被采纳,还被骂作是差劲的弟弟;在学校也交不到朋友,休息时间也一直闷在图书室里,只有图书室是自己的安身之所。经历过这种少年时代的青年彻底成了原因论的信徒。
人际关系中的“权力斗争”与复仇
#接着刚刚的原因论,接纳现在的自己才是对过去赋予的最好价值吧。
>赋予过去的事情什么样的价值,这是“现在的你”所面临的课题。
承认错误,不代表你失败了
#哦,这真的太难了。
>我们应该学习不使用怒气这种感情的方法,因为怒气终归是为了达成目的的一种手段和工具。
#喜欢责难对方无非是想证明我是对的,满足自己的自恋而已。
>无论认为自己多么正确,也不要以此为理由去责难对方。这是很多人都容易陷落进去的人际关系圈套。
浪漫的红线和坚固的锁链
#很幸运,我有几个就算一年两年不见的朋友,一旦见面就还是会如初一样。
>我们已经几十年没见过面了,不过,我感觉我们现在再次见到,也能够像那个时候一样交往。
>> 如果对方过得幸福,那就能够真诚地去祝福,这就是爱。相互束缚的关系很快就会破裂。
#单纯的喜欢也许不是爱,那么以前的那种喜欢呢?
>如果对方过得幸福,那就能够真诚地去祝福,这就是爱。相互束缚的关系很快就会破裂。
>> 当人能够感觉到“与这个人在一起可以无拘无束”的时候,才能够体会到爱。既没有自卑感也不必炫耀优越性,能够保持一种平静而自然的状态。真正的爱应该是这样的。
第三夜 让干涉你生活的人见鬼去
#如果说最大的难题是人际关系,那么要做到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就好难。
>让干涉你生活的人见鬼去
自由就是不再寻求认可?
#正如前面讲的真正的开始做自己就不要考虑竞争这个问题了。
>自由就是不再寻求认可?
要不要活在别人的期待中?
#最好不要抱有一丝期待吧,这样就不会失望,难过。
>要不要活在别人的期待中?
>> 倘若自己都不为自己活出自己的人生,那还有谁会为自己而活呢?
#读到这里又有点不解了。为了自己而活是件终身追求的事,但在工作中,如果没有得到上司的认可,那好像很难晋升或者是获得更多的报酬了吧。不过又存在一种情况,没有被认可大多会是因为自己的工作做的不够好,有哪个领导会无缘无故的与员工为敌呢?再这样一想还是自己的问题,额,好难解。
>得不到认可就非常痛苦,如果得不到别人和父母的认可就没有自信。那么,这样的人生能称得上健全吗?
即使父母也得放下孩子的课题
>> 把孩子的课题也看成是自己的课题,总是只考虑孩子,而当意识到的时候,他们已经失去了自我。
#听老师讲过粗略的“界限”一词。好多家庭的不幸都源于不清楚自己在家庭中的界限吧
>划清界限
砍断“格尔迪奥斯绳结”
>> 没有学会直面困难的孩子最终会想要逃避一切困难
对认可的追求,扼杀了自由
>> 为了满足别人的期望而活以及把自己的人生托付给别人,这是一种对自己撒谎也不断对周围人撒谎的生活方式。
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
>> 不畏惧被人讨厌而是勇往直前,不随波逐流而是激流勇进,这才是对人而言的自由。
#“拼命寻求认可”反而是以自我为中心?
>> 在只关心“我”这个意义上来讲,是以自我为中心。你正因为不想被他人认为自己不好,所以才在意他人的视线。这不是对他人的关心,而是对自己的执著。
你不是世界的中心,只是世界地图的中心
>> 无论是你还是我,我们都不是世界的中心,必须用自己的脚主动迈出一步去面对人际关系课题;不是考虑“这个人会给我什么”,而是要必须思考一下“我能给这个人什么”。这就是对共同体的参与和融入。
在更广阔的天地寻找自己的位置
>> 当我们在人际关系中遇到困难或者看不到出口的时候,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倾听更大共同体的声音”这一原则。
#批评不好……表扬也不行?
>> 人表扬他人的目的就在于“操纵比自己能力低的对方”,其中既没有感谢也没有尊敬。
#每次表扬的话都很难从我口中说出来,是太看低自己了吗…
>人表扬他人的目的就在于“操纵比自己能力低的对方”,其中既没有感谢也没有尊敬。
有鼓励才有勇气
>> 假如你会因为得到表扬而感到喜悦,那就等于是从属于纵向关系和承认“自己没能力”。因为表扬是“有能力的人对没能力的人所作出的评价”。
#这个哲人一直在用反“正常人的视角”反驳这个年轻人,也或者说是现实中的年轻人。
>假如你会因为得到表扬而感到喜悦,那就等于是从属于纵向关系和承认“自己没能力”。因为表扬是“有能力的人对没能力的人所作出的评价”。
有价值就有勇气
>> 不“评价”他人
无论在哪里,都可以有平等的关系
>> 纵向关系
关于纵向关系,现在看来我在某些人面前表现出来的“小心翼翼”原来都是因为,我内心觉得我不如他们,我比他们差这样的想法,这一点看看下文的行动叭。
>纵向关系
>> 并不是说将任何人都变成朋友或者像对待朋友一样去对待每一个人,不是这样的,重要的是意识上的平等以及坚持自己应有的主张。
#确实现在还是不太能理解。
>共同体
过多的自我意识,反而会束缚自己
>> 过多的自我意识,反而会束缚自己
太过厌恶也许就是一种自恋,因为厌恶一个这么糟糕的自己。
>我不是热爱自己的自恋者,而是厌弃自己的现实主义者。正因为厌恶自己,所以才只关注自己;正因为对自己没有自信,所以才会自我意识过剩。
>> 我不是热爱自己的自恋者,而是厌弃自己的现实主义者。正因为厌恶自己,所以才只关注自己;正因为对自己没有自信,所以才会自我意识过剩。
>> 自我意识总是牵绊着自己、严重束缚着自己的言行。我的自我意识根本不允许自己无拘无束地行动。
不是肯定自我,而是接纳自我
>> “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
>> “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
信用和信赖有何区别?
>> 你现在一味地担心“被背叛”,也只关注因此受到的伤痛。但是,如果不敢去信赖别人,那最终就会与任何人都建立不了深厚的关系。
工作的本质是对他人的贡献
>> 这是为了他者贡献继而获得“可以在这里的”归属感。
年轻人也有胜过长者之处
>> 正因为接受了真实的自我——也就是“自我接纳”——才能够不惧背叛地做到“他者信赖”;而且,正因为对他人给予无条件的信赖并能够视他人为自己的伙伴,才能够做到“他者贡献”;同时,正因为对他人有所贡献,才能够体会到“我对他人有用”进而接受真实
>> 的自己,做到“自我接纳”。
“工作狂”是人生谎言
>> 人际关系不顺利既不是因为口吃也不是因为脸红恐惧症,真正的问题在于无法做到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却将焦点聚集到微不足道的一个方面并企图以此来评价整个世界。
从这一刻起,就能变得幸福
>> 人只有在能够感觉到“我对别人有用”的时候才能体会到自己的价值。但是,这种贡献也可以通过看不见的形式实现。只要有“对别人有用”的主观感觉,即“贡献感”就可以
追求理想者面前的两条路
>> 无论是希望特别优秀还是希望特别差劲,其目的都一样——引起他人的关注、脱离“普通”状态、成为“特别的存在”。这就是他们的目的。
甘于平凡的勇气
#这种想法好像在好学生(也就是初高中)眼中常有的,觉得自己一定能考好,一定,当结果不尽人意的时候,就会觉得自己糟糕透了,但如果仅仅拿比较成绩而言,他们已经走在大多数人前面了。
>无法接受“普通的自己”。所以,在“特别优秀”的梦想受挫之后便非常极端地转为“特别差劲”。
人生是一连串的刹那
>> 人生是一连串的刹那
>> 我们只能活在“此时此刻”,我们的人生只存在于刹那之中。
舞动人生
>> 人生就像是在每一个瞬间不停旋转起舞的连续的刹那。并且,暮然四顾时常常
>> 会惊觉:“已经来到这里了吗?”
最重要的是“此时此刻”
#把未来最大的慷慨就是献给现在
>此时此刻
>> 聚焦“此时此刻”是认真而谨慎地做好现在能做的事情。
对决“人生最大的谎言”
>> 人生中最大的谎言就是不活在“此时此刻”。纠结过去、关注未来,把微弱而模糊的光打向人生整体,自认为看到了些什么。你之前就一直忽略“此时此刻”,只关注根本不存在的过去和未来。对自己的人生和无可替代的刹那撒了一个大大的谎言。
人生的意义,由你自己决定
>> 我们要像跳舞一样认真过好作为刹那的“此时此刻”,既不看过去也不看未来,只需要过好每一个完结的刹那。没必要与谁竞争,也不需要目的地,只要跳着,就一定会到达某一个地方。
点评
三天读完,收获颇多,内心难以平静,感受此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