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话他真的说过。
小四说,感谢那些买我书的人,是你们让我发家致富。这句话,他想说不知道有没有真说过。
宋朝一个皇帝写过劝学诗,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由来,不过多数人没想到这个并不是民间流传的俗语,而出自一个皇帝之口。
读书百般好,在古代作为平民百姓想要出门头地便是做一苦书生,十年寒窗苦读幻想着有召一日能够”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门“,从而实现鲤鱼跳龙门的蜕变。
而宋朝开国宰相赵普也留下了“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典故,治国安邦还是要从书本里学。
自仕族豪族消亡后,进入宋朝平民化社会,读书更被提到非常高的地步。社会尊重读书人。
半个文盲农民出生,当过和尚没得饭吃方才半途从军的朱麻子,成为皇帝后勤奋读书,精力旺盛为子孙定下百世政策。
自1905年中国科举被取消后,天下读书人四顾茫然不知所措,向上通道没了后,读书还有什么用?
再到新中国成立后,曾有过鼓励学生下乡的号召,求学无门的那些年,恢复高考后又形成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浩浩荡荡惨烈战场。
再到现如今上大学已经不在成为人生唯一出路,而且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大学扩召后上大学也成了家常便饭。看似读书应该压力小了,可如今孩子们的书包减重提了多年,越减越重。除了学校课堂上满负荷,课外补课也成为了常态,上完语文数学等主课外转战钢琴绘画等艺术课。
看来读书真的有用,父母为子女读书的操心是整个社会的缩影。
然而读书真的有用嘛?
从千古一帝始皇帝留下了焚书坑儒的事迹,再到汉高祖看到读书人就把尿撒到读书人的帽子里的恶趣味。
大唐盛世后,发出“百无一用是读书生”的感叹。
到了蒙元之时,读书人更是沦为臭老九,与乞丐妓女排资论辈。
至明清王朝文字狱的兴起,稍有不慎读书人就要弄个家破人亡,死后被挖坟。
现如今呢,是否好些了?
当下最爱自嘲了,比如“我掏出一麻袋的钱换来一麻袋的书,如今这一麻袋的书换不来一麻袋”的辛酸吐槽。
我大学毕业后,给那个小学就辍学的同学打工了。
到后来大学生看农民工、育儿嫂晒工资条时的自我安慰。
我买学区房是为了上清华北大,但清华北大毕业的也买不起这里的学区房。
看来,读书真有没用,至少没看起来那么的有用。
说了这么多,要回归一个话题,我们为什么要读书?
当下对读书的吐槽多数集中在收入方面,高等学历没有带来与之匹配的收入,相反许多看似低端的职业却收入高高在上。看来大家对读书的看法是,读书能够让我们拥有更为体面的工作,更高的收入,然后生活过的更好。
我们不可否认的是,现如今读书已经成为社会分工的主要手段,而不是让我们生活更为美好。
如果将时间倒推回200多年前,西方工业革命的时期。工业的规模化、集中化促使一批工人的出现,而在此之前的个体户、手工作坊实行的都是师带徒的模式,通常徒弟需要花费数年在作坊里跟随师傅学习手艺,方才能够出师。显然这样的模式并不能够适应工业革命中工厂的用工需求。
工厂需要大量的工人,并且对工人的技能素质有了一定用工需求,需要能够在短时间内上手,这些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对工人的技能素质要求也就越来越高,短时间内只凭工厂的培训难以达到要求,于是社会上便出现了专门代为培训的机构。这些机构在后来慢慢的演变成为了学校。学校再后来又分为各个阶段,将人筛选出来。
早期的学院只不过是讨论知识、以传授知识为主以及研究神学之地。比如希腊知名的柏拉图学院,是由柏拉图带着一帮学生们,传授知识的地方。中国的孔老夫子带着弟子周游列国,虽无固定教学场所但也同样传授知识为主。仿佛这些学院里的精神更为可贵。
现代意义上的大学,直到1809年德国柏林大学的创立。洪堡这位伟大的教育家,开始将科学研究列入大学职能,将增扩人类的知识和培养科学工作者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推崇“学术自由”和“教学与研究的统一。学校开始从事科研了。
到了现在,大学对于普通公众来说,学校的意义多数是一个文凭,然后凭借这张纸作为职场敲门砖。
因为你和我讨论学术自由,沉浸在知识世界的快乐,都比不过现实中赚更多的钱,享受更多的物质生活更为重要。
于是学校成为每个人进入工作前的标签,以供用人单位选择。所谓的上学,无非是将人加以区分,然后迎合社会上的岗位,将每个人安插在那里,充当一颗螺丝钉,这样社会这个系统,更为稳健牢固。
这样的读书,是否是种平庸?
先哲苏格拉底早在2000年前就向城邦的人说,认识你自己。
而这个故事好像已经被社会所遗忘,每个人做的并不是关于人性上的探讨,讨论什么是美、正义、幸福、我们应该建立怎样的政体,政府应该怎样更好的为人性中的正义而服务。
我们更多只为了生存,更好的充当那个岗位上的空缺。然后牢牢占据它,或者一步步向上爬,爬到更高处,超越周边的人,这样能够将其他人甩在身后,踩在脚下去满足那份虚荣心。群居动物的攀比助长了这份竞争的荣耀。
可是,如果真的让你去选择可以做个智慧的人,聪明的人,哲人王,一个了解自己的快乐人,你真的愿意嘛?
像苏格拉底一样,不修边幅,一年四季披着破旧的大衣到处晃荡,生活无所依,这样的聪明人,有多少人会愿意过这样的生活呢?
或者斯多亚派的门第根尼,缩在角落里晒着太阳,过着与世无争什么都不计较的生活,当亚历山大帝来问他有什么需求时,回了一句“请不要挡住我的太阳”。因为像狗一样的生活被后世称为犬儒。有人能接受吗?
那个现代版本中渔夫和富翁的故事,已经变成了嘲讽。同样躺在沙滩晒太阳享受的生活却迥然不同,更何况在如今的消费状况下,富翁的沙滩是马尔代夫,你的可能就是路上了,连公园里的人工沙滩都不是,因为要买票。
即使读书为庸俗的平庸,也是让现如今的我们享受了更多的可能性吧。
最后以一个小故事结尾,
大学校长哈维在一次演讲里遇到了阿拉伯神灯,灯神说我有三样东西,你可选其一,它们是非凡的智慧、无尽的荣耀和用不完的钱。哈维想,我一辈子致力于学术研究,需要的是智慧,外界的荣耀和金钱不是我所期待的。于是他选择了智慧,选完后观众只见哈维双手撑脸,沉默不语,半晌后囔囔“应该选金钱的”。
成为一个卓越的人,而不是设法表现成一个卓越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