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小木
初次接触到余华先生的《活着》时,我那时还不过十几岁的光景,少女的羞怯心思是见不得那些赤裸的东西的,所以当我看到第一章时,写到,里面两具白花花的身体在田野里交缠在一起,那时的我觉得人性太粗俗,不加遮掩,有些接受不了,便放弃了继续看下去的念头。
后来偶尔看见和书中的另外一段文字相逢,那字里行间的疼痛感让我几近窒息。那是有庆死的那一段,有庆那么瘦瘦小小的,却勇敢的争抢着去献血,有庆就在血液渐渐流失的过程中面色渐渐发青,身体渐渐变冷,他有些无助的对护士说,我冷,我有些头晕,然后就渐渐没了生机。富贵抱着没有呼吸的有庆在田头坐了一夜,月光像盐一样洒在了地上。
不知晓是余华先生的文字太有感染力还是我修炼不够,我始终无法站在局外人,旁观者的角度去看这一切,他们都活的太苦了,虽说那个年代没几个不苦的人,起先活的好的,文革一来也是使人唏嘘不已。好比县长,他是富贵的战友,回来当上县长了,夫人生孩子大出血有着大把的人排着队去献血,有庆就死在这里。后来却是扛不住自尽了。但是啊,这其中生命的无常,生活的跌宕起伏还是让我感慨不已。我也不是那个年代过来的人,没经历过什么风浪,所以大抵才会这么感慨,真正经历过了的人多半是不屑于去回忆什么继而去感慨什么的,那些人的眼里是岁月打磨过的近乎沧桑的平静目光。
《活着》里我起初只见到了生命的磨难,活着不易,生活太艰难。真真是生而为人,处处不易。在那个年代里更是如此,再后来,我不仅仅是看到了生命的无常,我还看见了生命的韧性。最脆弱的不过生命,最坚韧的也不过生命,富贵的生命一路走来,一路变老,后来我都不知道是什么支撑着他继续活下去了,他生命中的人都一个个的离他而去,令人唏嘘不已。大抵正如那些书评者们所说的那样吧,不为别的,就位活着本身而活着。
余华先生的《活着》有点太苦了,起初我看完的时候真真的感受到那苦涩哽在我的喉间,咽不下去,如今再过了一阵子,我接着再来写感受的时候,却觉得想再看一遍,不仅仅只有磨难和艰辛,还有韧性吧。苦还是苦,却如我小时候不能下口的苦瓜一样,如今再吃,咽下去苦才会有独有的清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