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卫兵
在零下10度的隆冬,你大概极少有机会看到一群孩子赤膊跑过——但这样的事,前不久就在北京发生过。一家名为“本色男儿”的俱乐部,组织了这样一次旨在“将男孩锻炼成男子汉”的活动。此事迅速引发争议,赞同者认为现在的男孩确实娇生惯养、缺乏锻炼,需要“摔摔打打”才能成长;而反对者则觉得这做得过火了,无视孩子的健康不说,非要刻意强调男性气概,和现在的女德班一样带有性别歧视意味,对于两性平权只能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不过,这件事耐人寻味之处还远不仅此,它暗示了当代中国人的某些根本焦虑,也折射出一种特殊的中国教育理念。
近些年来女德班的兴起与对男生“娘娘腔”的打压,归根结底都意味着家长的一种内心期望:男的就该有男的样子,而女的就得有女的样子。这不是社会标准单一的问题,家长焦虑也是表象,深层的心理或许在于:人们看到的不是一个个孩子这样各具性格差异的个体,而是一种类型,然后照着这种理想型去形塑孩子,那通常其实就是家长自己想成为的形象。
很多中国家长相比起“自由而无用的灵魂”,大概更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自由但有用”;但有一点是家长们也会切身关心的:按照现在这样模式化的教育理念培训出来的孩子,在未来社会恐怕是没有竞争力的。再有远见的家长,所看到的“理想模型”其实都是当下的产物,但这前提是社会并不发生变化,然而,从长远来看,未来的社会必定是更注重个体特点的,这意味着家长更多应该做的是去引导、促进孩子自我内在驱动的成长,教育的目的并不是让人成为“某个要人”,而是成为你自己。
亲子关系不是一种恒久的占有,而是生命中一场深厚的缘分。教育是以尊重为前提,将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进行平等的沟通。而不是一味站在亲情的制高点为孩子安排好一切,你的教育方式也决定着孩子的未来。父母作为孩子前进路上的灯塔,为孩子指明方向照亮未来。孩子的成长教育是多方面的,现如今随着教育事业的革新,出现了以连接家校互动的新兴互联网产业-------“智慧校园。”其中领头羊品牌“家校卫兵”以家校互动作为切入点,孩子上下学考勤记录实时发送到家长手机,如有异常打卡家长可随时与老师联系,掌握孩子实时动态。作业成绩学校通知一键发送,随时了解学校办学特色和活动。以及三网通电话和学校食堂刷卡消费系统配备,不仅方便学校管理,也拉近家校距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