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15日
江南医院 义工伟杰
今天陪伴的伯伯坐在走廊的房间门口,轮椅上的他在睡眠中,呼吸很均匀,他的腿部和肩部都搭着一张毛巾,防止着凉。我用手机播放小鸟和溪水的轻音乐,手轻轻地搭在伯伯的手背上,轻轻地抚触他。伯伯很安静地继续睡着。从房间和走廊吹来的阵阵凉风很舒服,很柔和,我想伯伯也一定很舒服。

走廊有些人来人往,说话比较大声,但伯伯依然昏睡中,有时候他会出现抽搐,从身体到脚部的抽搐一下。我注视着他,心中默念:“不要怕,我们在这里,与您同在,谢谢您,我们爱您”。陪伴的后半段,我让小伙伴参与进来,共同成长,让小伙伴抚触伯伯的手背,我轻轻抚触伯伯的肩部,我们一边抚触一边观察伯伯的呼吸,注视着他。
这样的陪伴,有时候感觉好像很平静,就好像小伙伴王敏所说的,有时候会感觉自己的陪伴进入了一个瓶颈,就好像没有新的启发点一样。
最近像这样的陪伴有几次,一次是在市桥医院陪伴一位呼吸很急促的婆婆,一次是前段时间也是在江南医院陪伴一位睡眠中的伯伯,几位老人或失能失语或者是昏睡中,我们陪伴更多的是轻轻地握着老人的手,抚触老人,让老人感受到温暖和爱,调整好自己宁静祥和,也带动老人跟我们同频。我还记得十大技术的培训中,我想象自己是睡眠中的失明老人,闭上双眼。这时候,我自己的呼吸比较急,心也没有安定下来,小伙伴把手放在我的手背上,轻轻拨动大拇指,我感觉到很温暖、居然我的呼吸慢慢放缓了,心跳也没那么急促了,感觉到抚触的神奇力量。
陪伴过各种状态的老人,很多时候能够言语的老人更加容易触动我们,这些老人会分享他们人生故事,犹如一幅幅动人画册,有的励志阳光,有的温馨感人,有的艰辛坚强,有的平凡人不平凡品质。我们可以全身心去倾听,感受他们语言背后的感受,快乐他们的快乐,悲伤他们的悲伤,让他们情绪得到宣泄,帮他们找到闪光点,解读自己一生的意义。但对于失能失语、昏睡中的老人,他们更多的是受病痛折磨或者无法言语回应我们,甚至由于疾病的严重,抚触也未必能一下子让他们回复到安定的生命状态,我们只能不带期待地、静静地陪伴,更多的是反思生命的本质。
探访某颐老院两年了,这两年里,看到了几位熟悉的老人生命状态的改变,从坐轮椅到长期卧床;生命的衰退,从健谈到气若游丝地说几句话,更多的是大部分时间昏睡;也有的失能失语老人,上一周还躺在床上,下一周就离开世间。就好像陪伴过某位婆婆一次的小伙伴,当听到婆婆二次中风的消息时候,会难过。婆婆半身中风,每次看到我们,都会说:“你们来了,你们真是好人,多谢你们”。这周又是你领队啊,你真有心。”又例如某婆婆,以前每周六以前都是坐在大堂前,上一个月本来想安排小伙伴陪伴她,护工告诉我们,她的生命状态衰退,已经改为在房间睡。每一周他们都习惯我们的到来,就好像亲人一样,当他们状态变化时,也牵动着小伙伴的心。
如果说健谈的老人是有声的教科书,让我们阅读不同生命的人生,启发我们要过怎么样的生活,应该拥有怎样的品质。那么这些失能失语、昏睡中的老人,就是无言的教科书,让我们看到生命的历程,让我们去反思生命的短暂、无常,让我们看到衰老、死亡,我们有没有珍惜当下,有没有利用余生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是否以后能够平静地面对衰老、死亡。就像《相约星期二》的莫里教授所说:”是今天吗?我准备好了吗?能生而无悔,死而无憾了?”
每一个生命呈现在我们面前,都是有它的意义,都是要来打破我们的认知障碍,关键我们能不能从中领悟到,这需要在爱与陪伴中继续践行中悟,也许陪伴积累到一定程度又有了新的领悟,从量变到质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