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关于阅读

关于阅读

作者: 卢玉珠 | 来源:发表于2022-06-08 12:49 被阅读0次

    外出二日,房顶的植物都耷拉着脑袋,少了昔日的精神。今天早上6点刚过就迫不及待地去房顶浇水。天空阴阴的,仿佛是要下雨的前兆,还是不停地给每一盆植物浇足了水。

    走下房顶等待电梯,尽管不像往日那样大汗淋漓湿透衣衫,还是汗流满面。夏日的温度与太阳无关,室内依然是28℃。

    吃了早饭,匆匆去报摊买《参考消息》。卖报婆婆说:“你妹妹早就买走了”。昨天没有及时告诉妹妹,今天我去买报,既然她去了父亲家,我只好又往锦苑走,等到下午直接去画室上课。

    这突如其来的了无牵挂一日,心又变得狂野。去什么地方喝茶吃午饭,下午再直接去画室上课。可转念一想,何不趁休整了两天的精神焕发,还是回锦苑好好读书,写点文字。

    今天四川散文青少年作家平台,发布了四川省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一级作家,马平老师《我的语文》散文节选。

    于是一回到锦苑,就打开电脑认真阅读起来,结合刚结束的今年高考全国甲卷的作文题目,把自己的感想写了下来,发在青少年作家交流群。

    @所有人

    又是一年高考日,莘莘学子们十二年寒暑交替的苦读,仿佛今日将一场高考定终生。语文考试刚结束,全国甲卷的作文题目就公布了:从《红楼梦》“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的一个情节,由于众人给匾额题名,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所以,请考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

    感谢春霞老师及时为我们编发了马平老师的散文《我的语文》,为大家奉上了散文的大餐。同时,也告诉我们阅读的重要性。如果没有阅读《红楼梦》,便不了解“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这个情节,更无法展开完成这篇作文题。

    马老师的童年是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度过,借到的一本小说只能在夜晚借助煤油灯阅读。能用上煤油灯读书,也是一件多么奢侈的事啊。马老师围绕“灯火”,生动地描写了自己想方设法的阅读书本。文中精准的用词和恰当的拟人句,使读者阅读此文,仿佛在看一部黑白的老电影,画面定格脑海挥之不去。

    2000多字的节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阅读此文,除了享受散文的盛宴,带给我们更多的是感动。感动马老师传承了雷锋的“钉子精神”,在夜里阅读了一本又一本小说;感动马老师版的“凿壁偷光”,发扬光大了西汉大文学家匡衡的勤学苦读,丰富了马老师的精神世界。

    马平老师的散文《我的语文》,不仅引领我们写好散文,也引领我们在生活中积极向上,奏响自己人生的乐章。

    生活中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亲爱的文友们,请拿起你手中的笔,记录下你生活中关于阅读的过往,与我们分享吧!

    附:《我的语文》  马平

    我没有买到小说,也很难借到小说。即便好不容易借到一本,却也和小人书一样,过一两个夜就必须要还回去。一本小人书可以在放学路上一气看完,而一本小说,两个通夜也不一定看得完。

    无论什么书,都好像和夜晚是一对冤家。

    电灯不知何年何月才能照上,而煤油灯,并不是每个夜晚都能照上。煤油是凭票购买的,即便敞开供应了,也不是每户人家都有钱敞开买。既然一盏灯都不大点得起了,那么,什么书都得在夜里早早睡觉。

    书,却又不是大天白日就可以看的。大家都在屋里屋外做正事,你年龄再小也该懂一点事,不能像个懒汉一样成天抱着一本书,惹得人家在背后指指戳戳。

    还好,我已经从雷锋那儿学了一个“钉子精神”。看书的机会总是有的,就看你是不是像钉子一样,善于挤和善于钻。

    我是一颗钉子,尽往我住的小屋里钻。

    小屋光线暗淡,一片亮瓦成了我白天看书的灯。我有了书,总会立即躲进小屋,那一份昏暗正好把我半掩半藏起来。不过,大人喊我去做事,我会立即从书里跑出去。

    夜晚来了,书里那被打断的故事,自会在煤油灯下和我重新接头。

    煤油灯是自制的,细而短的铁皮筒和草纸捻子是它的共性,形状各异的墨水瓶儿是它的个性。它比从前的桐油灯盏进步多了,不过,风从门窗或墙缝进来,若是不赶紧用手去蒙,它也同样会熄掉,并且浪费一根火柴。

    而专门点一盏灯看书,是更大的浪费。

    还好,一顿夜饭是漫长的,总会从黄昏延续进夜里。这就需要点灯,也就有了搭伙看书的机会。书要是不凑过去,那灯光反倒浪费了。

    煮夜饭的时候,我会守着灶头上的灯。灯火与灶火一齐照亮,我站着看书的影子在地上晃来晃去。书里的那些人物,好像也悄悄溜下了地。

    接下来,我会一边吃夜饭一边看书。尽管这会招来大人的干涉,但我的犟脾气总会占上风,所以饭桌上的灯总是离我最近。

    再接下来,洗碗,喂猪,总会没完没了。一粒灯火小心地移动着,要不是有我和书一路护送着,它都不知熄过多少遍了。

    总之,夜里,灯火在哪儿,我就跟着在哪儿。

    大家都要睡觉了,我的书却还在半路上。我知道,婆婆和母亲心疼煤油,但她们也心疼我。我从那命令我睡觉的口气里听出来,我是可以继续把书看下去的。

    小屋里有一张旧社会留下来的香案。夜深人静,我把煤油灯小心翼翼移到香案上,大概就像上香。灯火发出咝咝的响声,那是一张小嘴在吮吸,灯里的煤油一丝儿一丝儿往下落。我用火柴梗把灯芯往下按一按,那声音就会小下来,差不多快闭嘴了。灯火已经小得像一粒豆子,那是人世间最节省最弱小的亮光,却依然能够让我看得清每一个字。我已经习惯了在暗淡的灯影里看书,那是一份神秘,也是一份踏实。

    我当然也知道,黑暗一直埋伏在四周,埋伏在那比半个拳头还小的煤油灯的肚子里。煤油一干,黑暗就会蹦出来,小拳头一挥就把一个夜晚完全占领。

    一天夜里,灯前又只剩下了我一个人。夜深了,那一粒豆火发出蚊虫的耳朵才听得见的一声叹息,熄了。我知道,灯的肚子已经空了,并且盛煤油的瓶子早就枯干了。我把书放到香案上,听见它也出了一口长气。

    亮瓦,漏下一片刺眼的月光。

    我又将书抓起来,出了屋。

    月亮下面的书,一个字也看不清。

    我看见了挂在墙壁上的一盏煤油灯。

    我的堂兄和堂嫂,还在一团灯光里推着小石磨磨豆子。

    我曾经在《煤油灯》一文里,写下了接下来的一幕。

    突然起了一阵小风,磨豆子的人立即停了下来,用手去蒙灯火。我不知哪来的那样一股勇气,不假思索朝亮处奔了过去。我踮起脚用打开的书护住了灯火。风停之后,我看见磨豆子的两个人都笑了一下,然后继续磨豆子。我本想离开那里,然而脚底下仿佛生了根,灯火的光芒使我浑身上下充满了舒枝展叶的欲望。我就像为了表示对灯火的屈服,将头深深地埋到了书里去。这是一幅至今令我心酸的夜读图:磨豆子的两个大人,理直气壮地受用着属于自己的灯火,一二粒二三粒地将泡胀了的黄豆喂到磨眼里去;而站在一旁读书的我尽量让自己的书离别人的灯远些,只借得一点余光粗嚼快咽着黑豆子一般的文字。我希望风再给我一次扮演“护灯使者”的机会,好让人家觉得这便宜没有白占,然后才好意思把书举高离灯近些。

    这篇“作文”距今已逾二十年,而所记一幕距今已逾四十年。尽管挂灯的那一面墙早已不在,但那是我读书生涯打开的一页,永远也不会在记忆里合上了。我原本要将这一页翻写一遍,却临时改变主意,照录下了它原有的一些“学生腔”。我这是要给自己一个提醒,在“语文”面前,我永远是一个学生。

    我需要补订的是,那盏煤油灯当时挂得有点高,我只有把书朝上举着,并且把头朝上抬着,才可能看得清。我那个看书的姿势,就像要让我的堂兄堂嫂也认下几行字。

    还有,大概过了十来分钟,豆子就磨完了。

    灯下了墙,我回了屋。

    书丢了脸,夜伤了心。

    那以后,没有人提说过这件事,我却像是偷了人家的东西,头都有点抬不起来了。没错,“偷光”。不知过了多久,我才在书上看到了“凿壁偷光”这个典故。古人终于出来告诉我,我那一次只能算是“沾光”,却一样是体面的。

    书和古人就像灯一样,又让我把头抬了起来。

    堂嫂早已去世,堂兄却从没在我面前说起过这件事,说不定他已经记不起来。我也忘记了当时看的是什么书,但愿它不是什么“无字经”。

    读马老师的这篇散文,有荡气回肠,也有意犹未尽的感觉。文中处处金句,深刻的描写堪称教材级别的散文。

    听说马平老师《我的语文》这本书写了八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关于阅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lrum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