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一句顶一万句》的过程中便觉出一点《百年孤独》的意思,刘震云是将这孤独本土化了。
当初看完《百年孤独》最大的感受是虚无,那种孤独是人类的宿命,是不论如何去抵抗始终都逃不掉的,而《一句顶一万句》里面的孤独更像是属于中国人的特有的孤独。
01
几千年来,中国绝大多数人的生活都太“实在”了,一代又一代人,除了为生计奔波之外就剩下了一个“说”。于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便被分为“说得着的”和“说不着的”。
这不止说爱情,亲情、友情,这世上所有的人情都这样。
有的是一开始就说不着,比如杨百顺和老杨,这两父子一辈子都不对付,杨百顺看不上买豆腐的老杨,老杨也瞧着杨百顺没出息,最后父子俩断绝了关系;
有的是开始说的着,后面又变得说不着,比如牛爱国和冯文修,这对说好了要“好一辈子”的兄弟,却因为十块钱的猪肉导致凉了关系;
剩下的才是真正说的着的,比如牛爱国和章楚红,两人各怀心事却能够说到一处去,能帮对方将事情“码放”清楚。
02
人常在寻找那个和自己说的着的人。
这当中一些人迫于现实早早放弃,和另一个人守着自己过闷闷不乐的一生,比如老曹和自己老婆一辈子都说不着,但他也就这么忍气吞声的过了一辈子;
一些人在阴差阳错中错过了和自己说的着的人,失望丧气,用离开来逃避,比如吴摩西弄丢了在整个延津唯一能和自己说的着的巧玲,寻找无果后独自一人逃到山西,后来娶妻生子却和老婆孩子都说不着;
还有一些人,为了这个说的着,付出巨大的代价,比如吴香香和老高,两人放弃了原有的稳定生活选择私奔,在火车站给人擦鞋洗脸为生,就为了这个说的着。
03
所以为什么中国人总感到孤独和累,西方人可以通过与神诉说来排解忧愁和孤独,就像独自生活在延津五十年的传教士老詹,虽然一辈子只发展了八个信徒,但他信主,他与主说的着。
中国人则都是和人说,两相比较,人具有太大的变动了,书中多少的弯弯绕绕都与和人说有关。
吴摩西为了养女巧玲走出延津,一生再未回到故乡,因为故乡再没有和他说的着的人;牛爱国为了章楚红开始漫无边际的寻找,因为他环顾四周,只剩下这么一个说的着的人。
到了现在,其实还一样,人同样的孤独和累,太多其实说不着的人努力做出说的着的样子,还有太多原本说的着的人因为大大小小的事情形同陌路。
吴摩西换了四次名字,换了十几次活儿干,最后换了地方生活,也没能找到内心的平静,依然孤独的过完一生。这也是小说往往比电影好看的地方,因为真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