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无问西东》怡路相随
《无问西东》:世界内外的光源与路途

《无问西东》:世界内外的光源与路途

作者: 雪海湮花 | 来源:发表于2018-02-18 11:28 被阅读41次
    《无问西东》:世界内外的光源与路途

    无问,是一种心游万仞任尔东西的人生态度。利落豪迈地挥洒出这两个字,是知耻而后勇,也是观千剑而后识器。凛冽的寒芒来自于刀出鞘的一瞬间,闪烁的银光让人刹步。在凝神与沉杳的片刻,似有微尘泛起,轻触心门。

    这个世界,纷繁铺张的大场面的声光动色一齐席卷而来,身处其中的我们,需要在意的东西仿佛太多了。物欲以膨胀的姿态游走于头顶上空,捆绑住早已戴着镣铐起舞的人们。“无问”二字在此语境中尤其被慎用。患得患失的起伏之心,无疑是自设的另一道枷锁。即使以山云作幕攀岩观火,也无力掀开眼前迷雾。绝望翻滚成早已沸腾无数次的无用无益的废药汤,渗溢到方寸之间。

    纪德曾写诗质问:“这个世界会好吗?”有青年回信:“世界美,有希望。”纪德感慨,他从这年轻人身上体会到了“盐的咸味”,比喻义,即为人的天良。

    人性,永远是破败又崭新的美丽。

    《无问西东》,干净得几乎透彻如雪,甚至有了易碎的不确凿感。几代人的细细揣摩与传承,人性之灵如同薪火,在宛如黑夜的白昼里璀璨。带着时代过境的碾压轨迹,这种干净并非空无一物,却包含了最浓烈的庄严,直捧出一颗颗血淋淋的入世之心。

    如果光已忘了要将前方照亮,该当如何。

    然而,“思想总是朝着阴影飞去”。

    《无问西东》是那缕带露的草叶,医治当下的精神病态与疾患。

    在题材与主旨的角度分析,《无问西东》似乎是一部最难被界定类型的电影。从人物选择与塑造上来说,它似乎是一首含笑带泪的青春颂事诗;但从现实背景与情节展现来看,它又偏向于构筑民族国家的百年沧桑迭变史。因而,它不受类型限制,却兼备了类型应有的各种形式,从而为内容的渐次展开与递进搭建了桥梁。

    思想与情操的创造性,必然伴随着形式的创造性。影片采用了多时空组合方式的群像叙事手法,串联起四个时代的故事。这种举措无疑是危险的。然而,四个人物共有的精神内核使其避免了走向散碎的极端,而是气脉贯通,情感连续。古往今来,我们面临着同样的困局,只是随着时代变迁,这种围困的情势以或大我或小我,或豪情或私情的不同方式呈现着,解决着,也依旧滞守着和冲突着。

    “在世界之外,在时间之中,无问西东。”此处的世界,寓意熙攘俗世;世界之外,即为内心方寸之地。人物沿着曲折心路蜿蜒徘徊在人生岔路口,找寻着各自的光源。始于内心的光源,在影片中反复点明的是两个字:真实。

    “真实”的主题初次出现在梅贻琦校长与吴岭澜的谈话中。“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校长在说这段话的同时,画面切回沈光耀与陈鹏的叙事部分,与此段语言交相辉映。1938年的沈光耀眼前是饿殍遍地哀鸿遍野,而1962年的陈鹏正在专心致志地为心爱的女孩儿雕刻印章。那女孩儿的花裙子在转身时如万花筒般缤纷鲜艳地绽开,顾盼的眉眼更加光彩夺目,直摄人心魂而去。

    光源埋藏于心,外化于行。吴岭澜的故事发生年代最早,也最简短,负责抛出问题的引子,接连叙述这条路上众人的颠沛与取舍。泰戈尔的演讲在他的一生中居于中心位置,将他从思考生命意义的羞耻感中解放出来,远离人群独自思索,人生到底应该怎样度过,才能做到自信、笃定而从容。在风雨飘摇战乱频仍的西南联大,他在躲避空袭的山洞里向同样困惑的沈光耀再次传递着泰戈尔带来的精神。

    世界于你而言,毫无目的和意义。也许就在那个恍惚而闷热的中午,那个提着满篮奇异货物的陌生人叫卖着经过你的门前,你突然顿悟了。以真实自我面对世界,才会产生一种积极的介入感。外部世界才真正与你发生关系。

    在西南联大简陋的教室里,大雨滂沱如万鼓齐擂。白发苍苍的老者精神矍铄,径直在黑板上写下四个大字:静坐听雨。

    雨声一阵强过一阵,镜头在教室内外急速转移。特写一次次逼近沈光耀沉思着的侧脸,轰鸣的雨声衬托出他逐渐增强的内心力量,真实自我即将冲破牢笼的最后一搏。

    沈光耀推开窗子,水汽迷蒙中,跑操的学子口号响亮。河边的垂钓者淡然静坐,倏忽间手起竿升,鱼已落网。在天地之间,蕴涵着浑然一体的壮阔与宏大。极度的静默与深沉之中,热气涌动。

    沈光耀的故事发生在最壮怀激烈的年代里,对主题的承载最饱满也最典型,是一种理想的完美实现模式。即使是牺牲,也是支撑全片的一处情绪高点。在与大时代的交织中,个人的使命感达到顶峰,激昂的冲力找到了合适的突破口。

    因时代的特殊性,对于情怀的渲染则显得恰如其分。使得“这个时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从心里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这样强烈倾向性的台词的违和感也降低了许多。

    尼采语:“凡一切已经写下的,我只爱其人用血写下的。用血写书,然后你将体会到,血就是精义。”

    寻找真实的主题,在王敏佳的身上体现得更深邃也更隐秘。然而在曲折迂回的道路中,其实是殊途同归。而且,由于王敏佳的故事最为复杂,结局也最为难料,因此在遭际流变时,人物心理观念与行为成长都将面临巨大动荡,更能担负起检验真质的要务。

    若将王敏佳的悲剧命运完全推卸于那个黑白颠倒阴阳共生的时代,则会太笼统和片面了。从人本主义角度理解,从独立个体的细处着眼,她经历着融合与排斥的圈套却浑然不觉。从小是孤儿的她,缺失了社会固有的血缘身份认同,找不到可以依托的安全坐标系。所以她内心深处更加渴望集体归属感,这是她换取温情与尊重的方式。她用谎言寻求着自己在人群中的价值,企图融入一种信仰为核心的集体位格。包括她写控诉信给刘淑芬,维护一直以来关心爱护她的许老师,也表现出她对亲密关系的期望与珍惜。这种行为,并非简单的“虚荣心”可以解释得清。然而,谎言终究要被戳穿,甚至给她带来了远超过这个谎言所应承担的灾难性后果。人流叫嚣着攻陷了她的城池,集体的狂飙大潮将她彻底抛向了人群的对立面。

    批斗会那场戏使用了较多的心理外化与场景渲染技巧。相隔数十米的王敏佳与李想经历着地狱和天堂截然相反的人生片段,产生强烈对比。听着李想在隔壁作表彰大会发言,站在批斗台上的王敏佳突然笑了。白色的幕布随风鼓动,她仰着脸露出光洁的笑容,胸前垂着剪断的辫子。她本应该屈辱地落泪的,但她没有。她的笑既是一种现实面前无从申辩的彻底无望与妥协,也是对被人抛弃的最后一丝倔强的讽刺。她也许没有嘲笑什么,只是把目光横越而上,跨过愚民们空洞而愤怒的眼睛,投向云天之际,对现实做一次暂时的逃离。

    当众人的拳头蜂拥而至时,世界仿佛变得模糊而遥远。呼号声与打骂声如同来自另一处异性的场域,回荡着嗡嗡的回声。镜头不曾躲避残酷,而是身临其境地运用王敏佳的主观视角。在逆光的仰拍中,直通通的日光刺穿而下,人群的脸庞遗失在暗地的阴影里。作为原告的刘淑芬被强劲的人群推搡挤压到边缘,无法深入。她迷茫呆滞的眼神漂浮在高高扬起的手臂形成的旗帜之外,已经成了一种局外。荒谬的时代感由此产生。

    主要人物的任务在于相互贯穿映射主题,次要人物所起到的作用更具有灵活性。刘淑芬这个人物是个极其出彩的配角,她对王敏佳的诬陷以及后来的跳井,都为这段故事铺垫出前因以及荒凉的时代底色,加深了处于时代之中的人的命运感。

    在这段故事中,王敏佳是被动地面对自己的真实的。在这种安排上,王敏佳的人物设定与其他三位主角存在一定矛盾。这是基于现实的考量,也在另一条主线上使主题达到另一重更深远的高度。

    经历了人生大变故的王敏佳的恐惧与不安吞噬了她原本就不饱满的灵魂。她的恐惧不光在于不堪的过去,还有对于未来路途的担忧。因她的真实自我被蒙蔽的时间太久,以至于她自己都遗忘了光源所在。然而,陈鹏在她往下掉的时候给予她“托底”的信赖与承诺,并说“我不在乎你的样子”,给了她面对真实的勇气。

    还是那个明媚的下午,伴随着暖融融的阳光色调,明晃晃的光圈闪烁犹如梦境。陈鹏带着王敏佳在清华园里如两头小鹿般左冲右突地奔跑着,满溢着青春的张扬与无畏,也暗示了他们之间紧牢牵绊的关系。是无视众人眼光,跳脱集体后彻底孤独的浪漫。

    那块她自己书写的墓碑,已经把过去那个用谎言卑微地希求大众认可的王敏佳埋葬了。他们在雨中的相拥而泣是原本孤弱渺小的爱变得强大的体现。“拥有什么才能被爱”,王敏佳的故事是对片尾问题最好的回答和反映。

    “是谁说经过的路都是必需,磨难尽收获。”尽管付出的代价是无法承受之重,王敏佳最终走向了人生的另一重境界。

    腥风血雨的大时代中的选择对小时代里的人们常产生隐含的启示。在张果果的故事中,面对Robert和David的尔虞我诈,他最后决定退出这无谓的争斗。因为“我和他们不一样”。也是对火种的继承与守护。

    他们的心灵路途,皆是寻光而来。四个人物的命运,也是这股力量由内而外生发的完整过程。真实与否,在于是否选择了自己的人生实现形式。

    如果说上述线索是以向内寻求真实为主题,电影的另一条主线即是向外传递善意的过程。吴岭澜坚守师德是善;沈光耀救助难民是善;张果果以个人力量资助四胞胎是善;陈鹏与李想奉献青春投身祖国事业更是大善。他们挖掘出内心的光源,并以此为灯,为暗夜中同样前行的人们指明方向。“占有什么才最荣耀”,他们的行为点化了结尾升华的主题。

    当沈光耀开飞机向饥寒交迫的孩子们空投食物时,《奇异恩典》的悠扬旋律响起,在瑰丽的晚霞天幕中萦绕不绝。神圣的仪式感背后,是人性的至纯至善。

    当王敏佳初到云南时,迎面走来的孩子叫了一声“姐姐好”,瞬间化解了她眼中的防备与敌意,流漾如春水的眼波,仿佛回到了一切的开端,只露双眸也藏不住的娇俏灵动。

    当火车上脱发的陈鹏与对面的小女孩相视一笑时,尽管全无语言,但足以感受到人与人之间蔓延的暖意。为祖国建设贡献了最美好年华的陈鹏最后竟发现自己无家可归,这也暗示了持有善意的人们可能遭遇到的现实困境。然而,只身一人迎着风沙沿着铁轨线寻找的王敏佳,将会是下一个用爱托起他的人。她因他而活下去,她将会给他爱的回馈。救赎的关系开始双向交汇。

    “世界很美好,时道很艰难。”人性论与道德感恰恰也构成了当今社会心理的二律背反。在重视个体生命价值、尊严与权利的同时又要保持伦理道德追求,这无疑是一架难以平衡的杠杆。道德的宣发与实践在某种程度上是反人性的,是超越人的感性体验的,是悬置于我们内心的“彼岸”。从此岸出发,横渡至彼岸的路途愈发险阻,秉持的光源也愈发坚定。并非空谈,而是人类由此方可代代生息。

    《无问西东》是一部集体创作的现代启示录,群生众相,话语喧腾。各眼各心叠加成一面时代的棱镜,映射出直白如魂魄般的存在。随着镜头逐渐升高,个体化的独语变为群体,继而浓缩为整体精神的影像。艺术的意义所在,即窥探与抽拔出被琐碎日常掩埋下的未经留意的事物,以恢复洞见和恢复俗常之弊,达到明晰顿悟的可能。

    这种常被我们遗忘的力量,已不局限于青春年华的怒放与赞颂。个人的青春是不自觉的浪漫主义,而艺术的浪漫主义是自觉的青春。浪漫主义的生长必然与现实抵牾,但“有且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知道了生活的本来面目之后仍然热爱它”。这种力量,它让我们记起自己的珍贵,抵挡恶意,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在世界内外的路途中,心底光芒从未遗失方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无问西东》:世界内外的光源与路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lxbt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