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春秋本义(一)

春秋本义(一)

作者: 飞鸟集 | 来源:发表于2017-05-07 12:00 被阅读81次

战国时期的楚国屈原在《离骚》中有这样的诗句:“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意思是说:日升月落啊光阴不停地流逝,春秋交替啊草木也跟着枯萎凋零,莫不让人感叹再美的容也终渐衰老啊!

春与秋在古代有简而领称全年四季之仪,特别是在农耕社会,春与秋这两个时节是全年里最重要的季节。

不过,我们这里所讲的“春秋”是指四书五经中的《春秋经》。

图片来源于网络

春秋本义(一)

春秋之名何来?

<一>春作秋成

春夏秋冬,是古人根据自然环境和天文变化规律总结出来用以区分气候变化的名词。

以春秋作史书名,有“春种一粒栗,秋收万颗子”的意境,就像唐代徐彦给《春秋公羊传》注疏时写的“春作秋成”,意思是孔子写此书(春秋经)于春,而成于秋,故名《春秋》。

但这个说法怕是有争议的,一是因为孔子在《论语·述而》中曾说过“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既然孔子说“述而不作”,那么作《春秋》就显得矛盾了,有违圣贤言行一致的美德;二是在《左传》、《公羊传》中说孔子只是“修”《春秋》,这两册为《春秋》所写的经传是春秋战国时期创作的,远早于徐彦的唐代,从史料上来看,孔子至多是“修”《春秋》,而非作《春秋》,即“春作秋成”这一《春秋》取名的说法便是站不住脚了。

春秋左传,图片来源于网络

除了唐代的徐彦,将《春秋》看成是孔贤人所作的还有战国时期的孟轲即孟子。

孟子在《滕文公下》中写道:世衰道微,邪说暴行又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

大概意思是孔子看到当时歪理邪说盛行,暴乱四起,君臣失序,子失孝道后,为了规正时序,贬恶扬善,就写了《春秋》。

我们来看下,孟子生于公元前372年,写《滕文公》的时间要比《左传》(公元前386之前)来得晚,而《左传》写孔子只是修春秋,《左传·成公十四年》:“君子曰,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汙,惩恶而劝善,非圣人,谁能修之?”这里的圣人即指孔子,显然,《春秋》并非如孟子所写的由孔子所作。

<二>春秋之源

春字,应是出现于西周之前,因为《诗经·小雅·出车》中有“春日迟迟,卉木萋萋”的诗句。

《小雅·出车》是《诗经》中的第一首,创作于西周,记录的是周宣王出征的情形。

从《小雅·出车》中对“春”字的使用,可见“春”应是在西周时就已经使用的文字,而且在更早的甲骨文中也有“春”字存在。

甲骨文中春的写法,图片截自《甲骨文字辨异》

甲骨文上的文字记载的是商代的大小国事,约是公元前1300年-公元前1000年之间的事。

《尚书·商书·盘庚上》:“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意思是说要像网一样结在纲上,才能有条理而不紊乱/要像农夫勤劳努力地耕种,才能在秋天有好的收成。

这可能是“秋”字最早的可考的文字记载,可见“秋”字应是在商朝或商朝以前就已存在的文字,并被用作表示收成的季节。

同样,“秋”字也出现在甲骨文中。

上图左一、二是甲骨文中的秋字,图片来源于网络

“秋”字中的“火”字部的意义,有说古人有灼龟以卜收成好坏的说法;也有说稻谷熟后的颜色像火灼一样;还有一种说法是古代以火焚田杀虫,也就除害虫。

但笔者认为秋字演变到后期,也有可能是因为古人在收上稻谷后,有烧稻草以肥土的习惯,以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这么做主要还是因为这样处理稻草更方便些吧。而且这一习惯在华夏文明地区一直延续至今,我们现在许多地方包括台湾地区仍保留有收成后烧稻草这一传统习惯。

我还记得小时候,农田耕种时,大家都会用上一季收割完晒干后的稻草堆上土闷着烧,再把这些烧过的含草灰的土当作肥料来种其他作物,像马铃薯,种之前还要先裹上些这些草灰土。

可见,春与秋出现在周初,甚至是在商朝也已将这两字作为季节使用。

但是在甲骨文中,目前还未找到‘冬’作为季节这一用法。

《甲骨文字辨异》中说,商代和周初只有春、秋两季,还没有夏与冬。甲骨文里虽然有‘冬’字,不过都是作‘终’使用。

图片截自《甲骨文辨异》

夏商周时期只有春与秋两季,也就是说古人在西周之前还并未把一年划分成四季,那这个季节与我们所讲的《春秋经》有什么关系呢?

当然有关系了,笔者认为商周时期史官记载史事就如我们现代人写日记一样,将一年中发生的重大事件实时记录下来;春秋蕴含“一岁一枯荣”之意,以‘春秋’作史书名,既有年年岁岁如是记的含义,也说明记载的事情都极为重要。

如果将商周时期的《春秋》换成今天的话就是“日记”或者“年报”、“年刊”,“编年体史书”等。

与一般日记不同,它记载的是当时各个诸侯国发生的大小事件,但像当今诸多古典武术一样,去形取意,虽然内容记载的仍是客观事件,但商周时期将史书名字抽象化最后定称为《春秋》,并成为当时的“国际惯例”,以其正统的权威性成为各国史书的通称。

这一点是有考证的。

在春秋时期,各国史书的书名并不都叫《春秋》的,有的称为“乘”,有的称为“梼杌”,有的则直接称为“春秋”。

《国语·晋语》:“羊舌脍习于春秋”。《楚语》:“教之春秋”。这些春秋都是指各国的史书。

《孟子·离娄》:“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墨子也曾说过:吾尝见百国之春秋。

可见,春秋一词是官方场合下对史书的简称,而当时这个官方是指统辖诸侯国的周朝。

那周朝和《春秋经》、孔子又有什么千丝万缕的关系呢?待下节分晓吧。

参考资料: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王本兴,《甲骨文字辨异》

陈政,《字源谈趣》

相关文章

  • 春秋本义(一)

    战国时期的楚国屈原在《离骚》中有这样的诗句:“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意思是...

  • 春秋本义(二)

    春秋时期的《道德经》开篇写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一个事物的命名确定了,也就界定其存在...

  • 酸甜苦辣咸之咸

    因为写文,才对这天天都打交道的“酸甜苦辣咸”有了关注。才晓得:咸,约出现于春秋,本义为盐的味道,还指古地名,即春秋...

  • 太极本义

    太极本义(摘要) 徐怀清//著 太极的本义与太极道等同,因此,实用于"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 莲花本义

    一切即心,心即一切,如心如一。 有即非有,空即非空,妙空妙有。 道无明暗,心无垢净,如彻如澄。 无所从来,亦无所去...

  • 本义“聊天”

    文石岩磊简书,本人经作者授权转载。 据说,英国人见面时常常先聊天气,究其原因,是由于英伦三岛位于大西洋边缘,处在风...

  • 精神本义

    《精神本义》 文/地山 001 李元禹病死了。中医信仰者震惊之余,掀起了一场激烈的争吵,参与者有见多识广的博士生导...

  • 爱的本义

    此刻我是多么需要你, 然而你不在。 我约莫是感觉到了, 我们都彼此缺席了, 你是否跟我一样, 忍受着煎熬, 看着窗...

  • 金钱的本义

    对于我想表述的这个词汇,有诸多的形态,比如“金钱”、“钱”、“货币”、“等价交换物”、“市场经济”等等,这里选用“...

  • 生命的本义

    看到网上有人诈死的事,它让我想起了撒谎的孩子,他一直喊狼来了,一开始大伙信以为真,后来狼真的来了,却没有人相...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春秋本义(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lyut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