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让生活美好
一个人要走过多少路,才能成就你的了不起

一个人要走过多少路,才能成就你的了不起

作者: 李家小猫 | 来源:发表于2020-05-04 15:00 被阅读0次

◆ ◆ ◆
文 | 李家小猫

1月22日凌晨出发回老家过年,前一天才得知新冠病毒这个事,已经买不到口罩。翻箱倒柜找出多年前因为看过柴静《柴静调查:穹顶之下》讲空气污染雾霾,觉得特别震撼而买的口罩,可能都过期了,也顾不上只能戴着,一路忐忑地就回家了。

然后过年期间,大量新闻报道扑面而来,每天新增确诊数字爆增,强调正确佩戴口罩、勤洗手等防护措施相关报道也滚动播出。

每天看完疫情信息都有很多想法和情绪翻腾,我想把这些写下来,应该是宝贵的经历和记忆。但是整个人就像被封印住了一样,明明有很多计划要做,告诉自己个体面对疫情只能老实隔离,少看疫情信息,但还是控制不住地看新闻、访谈等一切疫情相关的信息。

面对极端事件,避免不了会有极端想法和情绪,那个时候哪里也买不到口罩,会想如果自己不幸被感染怎么办?如果生命就停留在这个年纪,有哪些遗憾?甚至会想,人终有一死,那我们干嘛还要那么拼,是不是就像父母说的,不要把自己弄得那么累,让自己活得舒服点,差不多就行了?

整个疫情期间,自己都在认真思考一个问题,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那我这个人来到这个世界,我的使命是什么,我的人生意义在哪里?我知道可能一时还不能有清晰的答案,答案可以在行动中寻,而一成不变的行动肯定带不来新的思考和认知,改变是一定要的,慢慢地我的答案逐渐清晰。


最近看到陈海贤博士一本新书《了不起的我》,不要看书名认为是鸡汤书籍,他是浙江大学心理学博士,最早是在知乎上看他回复别人的高赞帖子,感觉靠谱实用,能够解决现实面临的问题,因为他本人就是心理咨询师,他书里的案例是他的经历和咨询案例,不像国外心理书籍的部分案例总有些生疏和别扭。

这本书我更愿意看成是一本“自助”的书籍,涉及从行为的改变、思维的改变、关系的改变,再到人生转折期、人生各个发展阶段的课题,相当于给自我发展铺了一条路,告诉我们路上会面临哪些问题,怎么去解决。

人生的发展阶段有它特定的任务,但是对每天面对具体生活的人来说,改变就在每个行为、每种想法、每段关系里。

一、改变需要情感的触动,越自责越放纵

前面说我过年疫情期间在家,每天胡思乱想。有一天看到微博上转的一段话,和自己担忧的那些问题差不多,我想大部分人的担忧也都在此。

在同一辆列车上,有人感染,有人安全,这是机体免疫力;
同样的隔离,有人一年吃喝不愁,有人一星期就经济拮据,这是财务免疫力;
同样宅在家里,有人读书、学习、网课,特别自律,有人睡觉、麻将,浑浑噩噩过一天,这是价值免疫力;
一样的灾难,有人阳光向上勇往直前,有人怨天尤人,甚至仇视社会,这是心理免疫力。
这场灾难,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对所有人的体质、阅历、认知、人性、良知、勇气、思想、道德、灵魂、立场、价值观等,都是一场筛选。所以,战胜意外和不幸,我们最重要的是提升所有免疫力。


我挨个比对审视自己的免疫力能够达到什么程度,发现大都不达标,感觉很焦虑,我觉得我需要做些什么。其实过年回家几天也安排了计划,去年很不容易在某两个平台拿到原创,其中一个加V,能拿收益的权限大部分也都开通了,开通是开通了,但是没用,需要长期累月地写才行。但因为其他考试,下半年就没怎么写,如果长时间不写,有可能收回权限,一旦收回,再开通可是难上加难了。

想着利用假期,多看几本书,写几篇书评,还有欠自己的2019年年复盘。可是这种焦虑感却不能马上触动我,我越是觉得这件事情重要,我就越是为了躲避它,可以做其他任何琐事,就在马上想要打开书的瞬间,喝口水,再上个厕所,再看看疫情数字,再看看有没有新的消息。

本身疫情期间,又不能出门,什么也干不了,就只剩一日三餐,很快到了晚上,懊恼、自责今天又是什么都没干,再看看关注的博主和同期写作者,日常更文不落,还搞起直播,想着明天起一定不再想疫情相关的事情,实打实地做事情,结果反反复复,终日翻不开书,下不了笔。每天晚上陷入自责,第二天又重复的死循环。

明明我知道这件事情很重要,我的动力不够?这本书作者说越自责越放纵,改变需要情感的触动,如果没有情感认同,就不会有改变发生。

我们习惯的方式是用焦虑、恐惧,也就是用恐吓的方式来促成改变,因为焦虑和恐惧的力量最大,最容易被激发和控制。我们本能地相信,内疚和自责能帮我们实现改变。可是代表理智的骑象人和代表情感的大象各有主张,内疚和自责不能推动大象,否则我们就不会一边内疚自责,一边拖延着不愿意改变了。

很多人们想改变的习惯,比如吸烟、过度进食、拖延,就是为了应对焦虑和压力产生的。如果用内疚和自责给自己增加更多的焦虑和压力,想一想,我们会用什么办法处理这些焦虑和压力呢?当然还是吸烟、乱吃东西、拖延这些老方法。

所以越是自责,一个越容易放纵自己,陷入“放纵-自责-更严重放纵”的恶性循环。


大象能听懂爱。用焦虑、恐惧、内疚的情绪来刺激大象,大象只会焦虑烦躁地在原地打转。更何况内疚和自责还会降低我们的自尊,让我们觉得自己一事无成,容易破罐子破摔。其实,那个被责备的自己,正是那个要改变的自己。

如果我们把自己骂得士气低落了,哪来勇气和力量去改变呢?

所以作者说用爱驱动自己的改变,真正的问题不在于要不要对自己提高要求,而在于高要求的背后,究竟是你对自己的厌恶,还是爱和期待。只有后一种感情才是能够触动大象改变的力量。

大象也许听不懂你说的道理,但它是能听懂爱的。它会很清楚地知道,你爱不爱它。只有爱,才会让它心甘情愿,为你上路。

我想了想我自己,我的确越自责越动弹不得,我也不是所有时刻都拖延不行动,我2019年减脂30斤,证明我是行动过的,我是有能力改变的,也相信这个能力可以迁移到别的事情上去,减脂成功内心的确更爱自己了,的确在这样重新找回自信的日子里,更有动力去做其他梦想清单上的事情。

所以我暂时没能做,我就接纳我暂时没能做的情绪,我就接受了当下什么也做不了,想通了一年在家呆不了几天,就好好陪父母,和妈妈一起研究吃的,没那么焦虑了,我心里知道这件事一定要做一定会开启的,然后心情好多了。

终究爱才是能让人生出智慧、勇气、力量的终极武器,自责、懊恼、悔恨只会加重不良情绪,唯有爱和行动能够缓解焦虑,爱给以力量和动机,行动能让你脚踏实地走在路上,首先情绪对了,情感上能够接受,有足够的动机让你想要去做,并且相信自己,才能开启我们的征程。

二、检验人生重要假设的前提是,看见心中的假设

我一直想通过写作,实现自己一个小小的梦想。其实和自己同期写作,甚至比我起步晚的人,粉丝累计数量惊人,有的以此为副业收入可观,甚至还有出书的小伙伴,我一边感叹,一边服气,因为我知道这其中需要付出的时间、精力,从小白到靠写作有收入的,至少磨出一层皮。

但是我这几年,我真的是很努力了,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努力了,但是成效很低,对自己仍然不满意。我知道写作对我来说的意义,我在身边朋友看到了只要坚持写下去的可能性,却又总是花很多时间和很多精力做其他杂七杂八看起来也挺重要的情,迟迟不愿意开启这件最重要的事。我一直在问自己为什么?

作者说我们需要看清心中的恐惧,就像用X光片一样,照出心中的爱与怕。

他给出了具体方法:

✔️ X光片的第一栏:我们希望达成的行为目标。心理免疫系统的目标是用行为来标识的。

✔️ X光片的第二栏:我们正在做哪些跟目标相反的行为。

✔️ X光片的第三栏:思考这些与目标相反的行为有哪些隐含的好处?或者换一问法:“如果不这样做,担心的最糟糕的事情是什么?” 正是这些隐秘的好处鼓动着大象的情绪,驱使大象走上与目标相反的路。

✔️ X光片的第四栏:心里有一个重大的假设。这个假设隐藏在一系列与目标相反的行为背后,正是这个假设让这些行为所谓的“好处”成立了。 这个重大假设是在大象的心里运转的,骑象人通常只看到大象的情绪,并不会清晰地知道大象在怕什么。

我用这个方法尝试着分析了一下自己。我的目标是通过写作实现副业收入,想让自己两条腿走路。但是我的精力用在健身和考证上面,买了一箱子关于写作方面的书籍,但是却抽不出时间来看。要说隐藏的好处是可能觉得写作实现收入之路太难,健身是刚需是外在,是能肉眼可见给我的奖励,我已入门,知道用什么样的方法能够实现想要的身材,它能给我及时反馈。

深挖下去,写作是兴趣,但是知道自己不算是有写作天赋之人,自己用笨方法坚持写下去,如果还是达不到副业收入,那会说明自己太笨,明明眼前的很多人都实现了,说明这是一条可行之路,我怕我做不到是我笨我能力不行,我又知道写作实现收入这需要付出比我瘦身30斤还要多的多艰辛努力,也未必见得有成果,所以我怕了。

书中作者也提到一个案例,艾米刚大学毕业不久,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这家公司经常开会,讨论产品的设计和方向。艾米是一个很有想法的人,可是她总是不好意思在会上说自己的想法,慢慢地,别人也开始忽略她的想法,她想改变。

她也画出了她的心理免疫X光片:


人自身是有防御保护机制的,这个X光片其实就是让自己向内深挖自己的恐惧所在,要不然就会被浮于表面的原因所蒙骗,找到最真实的原因去克服和解决它。

其实当我们看到内心真正的恐惧,看见这些假设本身就会带来一些改变,而不需要具体做什么。因为这些假设藏得太深了,以至于我们把这些假设当成不可动摇的常识。而它们一旦被看到,被带到意识中经受理性的拷问,它们对人心理的隐形操控力就会被打破。

后来我发现和自己对话也需要时机、勇气和方法,不要怕,所有你的恐惧和逃避最终还是会以你最担心的方式席卷而来,不如趁早发现解决。

向内深挖看看自己给内心设定的假设,也就是一直坚信的阻碍你改变行为的那些担心忧虑,通过一些新的行为,测试它究竟能不能站得住脚。

我甚至列出恐惧清单,与自己深度对话,把自己所有恐惧的事情都列出来,一是找出那个我们内心的假设,二是仅仅写出来就很有勇气,感觉害怕减少了一小半。

最终是通过看见内心的假设→验证内心假设→让错误的假设倒塌。

改变的本质,是通过做不一样的事获得新经验。当新行为让我们内心隐含的假设松动以后,就会产生的新领悟。这个领悟会被整合到我们的心理免疫系统中,最终改变这个系统。


三、从关系的脉络看人,更能看清自己,触及改变

在《被讨厌的勇气》里,有一个观点,人的一切烦恼来自人际关系。而自我在人际关系中的发展,通常会经历三个阶段,自我中心阶段、他人阶段和独立阶段。

如何变得更成熟?可能取决于我们大部分人一直被困扰的第二个阶段-他人阶段,我们如何看待自己,我们赋予自己什么样的角色定位,我们如何处理自己和他人的关系。

在这个阶段,最容易出现的情况是,把自己放到被动的位置,让他人来决定我们的行为。就是我们活在别人的评价体系中,活在别人的目光和期待中,觉得别人的评价、赞许、关心、愤怒都是最重要的事情。我们会因为没法满足别人的愿望而深深地内疚和自责,却忽视了自己的需要和价值。

这背后隐藏着一种“我应该如此”的应该思维,本质是用社会规则、他人的期待或者文化习俗代替我们自发的行动。一旦某个行为不是出于自发的,而是产生自某个“我应该如此”的观点,它就可能变成一种强迫性质的自我要求,就会逐渐偏离事情本身。

“自我”甚至来不及形成,就已经被外在的应该规则给替代了。自我成了应该规则的表达工具,而我们还以为是自己这么想、这么感受的。

同时,如果不是按照自己的期望,孩子按照父母的意思选专业择偶,员工不敢表达任何意见,完全听从领导的,最终结果不如预期,可以甩锅说,都是你们让我这么做的。这些都是不利于成长的。

任何一段关系中,我们都有一个角色。而这个角色的本质,是人和人在关系中产生的一种行为期待,是关系里的人共同达成的隐性契约。

当别人跟我们说一件事时,他对我们是有角色期待的。这种角色期待提供了行为线索,让我们不自觉地顺应,作出符合别人期待的行为。而我们所做出的这种行为,又反馈给对方,他们因此决定如何对待我们。


最近热播短剧《我是余欢水》,一个中年男人,可以说是丧失了各方面的尊严,家庭中每天面临的是老婆的各种指责,连没买牛奶都会被数落半天,从来没有耐心听他讲哪怕一句话,顺带连孩子都瞧不起他。

工作中,任何人都可以笑话他,领导一言不合就可以让他刷厕所,曾经带他入门的徒弟也时不时在同事面前恶意嘲笑他。

别人为什么对他,他自己没有问题吗?有。曾经自信洋溢和兄弟一起准备创业斗志昂扬,因为出了一场车祸,兄弟死了,余欢水说了谎车不是他开的,从此看不起自己,变得不自信,做事唯唯诺诺,谎话连篇,这是他自己的心结。

你都自己瞧不起自己,别人怎么瞧得上你。你对待自己的方式是一面大家都能看到的镜子。你把自己置于何地就给了别人怎么对你的权利。

所以他的家人、老婆娘家人、职场所有领导同事都可以踩他侮辱他。

余欢水处于家庭和社会两个系统, 他自己的角色也是在系统逐渐生成的 ,系统为了运作,会逐渐给系统里的人分配不同的角色,余欢水的角色是用一个个谎话试图换回自己的正面形象,而她的妻子则变成了一个抱怨和控制的角色,系统里的人慢慢习惯这个被分配的角色,角色就变得固定了。有时候,哪怕系统里的人觉得不愉快了,想要改变,也不容易,因为他要面临来自系统的种种阻力。

她的妻子可能是失望过度,从未鼓励过余欢水,也从未从内心真正关心过他为什么变成这个样子,只有指责和控制。在关系中,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和角色就像一个拼图,是他们把彼此塑造成现在的样子,共同完成系统这个大拼图。

系统的改变,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系统里每个人的事。当你有所改变的时候,系统会产生一定的错乱,你会遇到很多阻力。但是,这个系统最终会从混乱达到一个新的平衡,一种有更多可能的平衡,一种更利于系统中每个人自我发展的平衡。

我们要思考自己在系统里的定位,是别人赋予你的,你就接受了?还是你主动地选择了在这个系统里的角色,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如果在一个系统里处于错位的不健康的互补关系,即便更正很难,但如果改变最终会给自己和这个系统带来更大的收益,那就值得一试,毕竟余生还长。

我们在系统里的这个角色既是限制,也是改变的方法。

调整角色的三个方法:

首先,在回应对方之前要先想想,对方把我们放到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和角色上?我们是否接受这个位置和角色? 不被别人的期待绑架,作出理性判断回应。

其次,如果我们和别人相处时感到一些不舒服,就要思考,是不是我们自己的位置或者角色有问题。给予回应时,看双方的关系,决定赋予自己什么角色再行动。我们和别人相处时感到一些不舒服,仔细盘查关系定位是不是错位而导致对方的期待跟着错位,最终才引发对对方的不满意?

最后,如果我们对一个人有期待,不要在语言上要求他,而要像我们期待他的样子那样对他。当然,前提是我们要真诚地相信这个人有值得期待的一面。角色定位没错的话,不要硬性要求对方,我们最好先做到期待他的样子,或者说当下就要像我们期待他成为的那样子对他,而不是他成为了那个样子才那样对他,最终是靠爱和引导才会达到期待结果。

生命的改变需要一个很大的契机,如果余欢水不是因为误诊得了癌症,不小心卷入一些迷局,他不会想要改变,想要重活一次。

重生依靠的是生命本身的创造力。这种创造力常常会在生活遭遇限制和挑战的时候迸发出来,它会和生活现实结合,让我们的人生产一些奇妙的变化。

而这种重生总是充满了意外,没有什么重生是完全规划好的,因为生命本身就不是能完全规划的。可是,重生又和我们以前的生命经历有着某种特别的联系,让一切看起来像是命中注定。

我们需要跟原先的目标分离干净,既不是想着避开原先的伤痛,也不是想着去弥补损失。只有这样,才能重新开始。

如果我们总是想着怎么弥补损失,那我们就还没从上一件事情中结束。重生需要一种容纳变化的能力,也需要我们有放下原先经历的能力。有时候,只有承认损失,我们才能真正放下,重新开始。

有一种主流观点是在说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站起来。它背的意思是:坚持是勇敢的,而放弃是懦弱的。可有时候,我们得学着从哪里跌倒,就在哪里趴下。认了栽,承认失败,才会发现,原来可以换个地方重新来过。

放弃并不比坚持容易,它同样需要勇气。有勇气接受损失;有勇气放下旧的,开始新的;有勇气放下熟悉的,尝试不熟悉的;有勇气放弃容易的,选择艰难的。

剧情展现出荒诞的人生,余欢水最终被绑架面临死亡的时刻,在所有被绑架的人中都表现出来的人性弱点面前,余欢水看起来反而最沉着冷静,他不害怕的原因是说出了自己内心最龌龊最阴暗的地方,他终于能够面对自己。

敢于直面自己的问题,才是重生的开始,无论面对什么样的问题,这一辈子都不要活得畏畏缩缩,学会和自己相处,接纳自己并不断让自己变得更好是一生的课题,让谁失望都不能让自己失望,不要辜负自己。

重生是人生重组的过程。我们人生中腐朽的东西已经在变动中脱离了,而人生中有活力的部分被保留了下来,并进一步扩大。我们有了新的身份、新的事业、新的自我,我们重新出发,变得更加灵活和坚韧,直到下一次转变到来。 生命总是会为自己寻找出路,无论前面的阻力看起来有多强大。

作者说人生课题的本质,其实是对矛盾的适应。人总是处于矛盾当中——自我和他人、亲密和孤独、理想和现实、生和死。如果回头看,我们会发现,在每个特定的的人生阶段,都有要面对的特定的矛盾,它们构成了生活永恒的张力。

年轻的时候,我们认定自己是某种人,后来发现不是这样;
我们觉得自己已经理解了亲密关系,后来发现也不是这样;
我们觉得自己会走上某条人生道路,后来发现还不是这样。

人就是在对以前自我的不断否定中,逐渐实现自我发展的。

王小波给李银河的信里写过:”人生最后烟消云散,不会留下什么痕迹,但在消失之前,我们要让这一切先发生。”

既然结果会烟消云散,那它的意义是什么呢?让过程发生,这就是结果的意义。我们会老去、死亡,作为结果,我们会消失不见,可发生的过程却不会消失。

我们还是要有目标,要为目标的成功或者失败而欢欣雀跃或伤心流泪。可是我们要知道,目标的意义就是为了引发这个过程,就像地图的意义是为了上路一样。我们设想的人生和真正的体验,总是有很大的差距,非得等过程完整地展开,我们才会真的知道其中的滋味。

不是有一个“自我”在不停地发展,随着经历的顺境逆境,增增减减。而是这个发展的过程本身,就叫“自 我”。

也正如连岳所说:“耗散是事物的必然,往大里说,足够久之后,太阳燃尽,宇宙死亡,一切存在都清零。往小里说,人向死而生,瞬间百年,在时空留下的印记,无法赢过春天的一朵花。梦幻泡影。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它存在过。”

我想只此一生,往后余生,严格筛选走进自己生命的人和事。无论顺境逆境,相信自己是有选择的,至少还有自己和发展过程中的“自我”相伴,见证。

每当我遇到困境面临选择时,“我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将给我指引方向, 只有做好今天的功课,才有资格陷入对未来无限想象的狂野之中, 请给我努力过后的幸运,也相信时间看得见。

我是李家小猫,欢迎关注,阅读和写作让你更性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个人要走过多少路,才能成就你的了不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lzeg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