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撒欢 / 文
1f0e9fbb71a73b321.jpg一位获得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认知心理学博士,原本的人生路径是走学术的专业道路,但是人生际遇就是这么奇妙。当时她哥哥霍华德是一名德州扑克的职业玩家,打进了世界扑克WSOP的决赛,邀请她来参加。
在比林斯的水晶酒吧牌桌上的小试牛刀,让她彻底爱上了扑克。在2分钟,需要作出20多次快速决策,对她充满了吸引力。也正式开启了她长达20年的职业生涯。
在她2012年退役时,获得世界扑克系列赛冠军,NBC全国单挑扑克赛冠军,以及400多万美金的奖金。
她就是安妮·杜克。
一位将科学决策应用于德州扑克,后来将这种决策方法进一步延伸到金融市场、战略规划、人力资源、法律和创业等各个领域。
她在书中提到了2个大部分人会犯的错误,以及3个提升决策质量的小建议。
1.大部分人犯的第一个错误:事后诸葛亮
有一个17岁的少年。父母都是工人,薪资不高。为了供养少年去大学读书,然后把所有的积蓄都拿出来当学费。
少年刚开始对于校园充满着好奇。参加各种校园的活动。但是少年又是清苦的,由于没有钱教住宿费。少年只能睡到朋友房间的地板上,甚至有空的时候还需要去拣可乐瓶子卖。
原本这应该是一个少年励志,努力学习走上人生巅峰的故事。
不过,少年六个月以后,就开始感到了厌倦。感觉这种学习没有价值和意义。直接退学了。
这个少年是如此的任性,让其父母伤透了脑筋。
少年是乔布斯。
26361ffc13d8e6eed.jpg乔布斯的选择,退学是不是对的?
从未来乔布斯的成就来看,这个选择好像是对的。甚至还有更多的类似故事,比如比尔盖茨的退学、扎克伯格的退学等等。
这是大部分人容易犯的第一个错误:事后诸葛亮。
我们会默认通过「结果的好坏」来判断自己当时的决策好坏。
安妮·杜克在作为德州扑克新手时,学到的第一条法则就是:
不能仅仅因为眼前的几手牌没有打好就要去改变策略,要抵制这种诱惑。
这个错误时如此的常见,以至于,安妮·杜克在给管理者提供咨询服务时,都会以这样的问题作为开场白:
过去一年中你做的最好的决策和最坏的决策是什么?
你也可以尝试回想一下自己2018年做过的最好决策或者是最坏的决策是什么?
不过结果基本上都是一致的。
最好的决策一定是有好的结果,最坏的决策一定是有糟糕的结果。
但实际上决策与结果之间并非一对一的对应关系。
比如,有一天有个人喝醉了酒,但是开车安全的回到了家。既没有出车祸,也没有被交警抓住。看起来是一个好的结果。但却是一个非常糟糕的决策。
这个糟糕的决策原本可能会带来概率更高的糟糕结果,会出车祸,或者是被交警抓住判刑。
决策与结果之间的关系,用更准确的语言来描述:
决策与结果之间是概率关系。
好的决策是指能大概率获得好结果,小概率获得坏结果的决策。
而坏的决策刚好相反。
2.大部分人犯的第二个错误:过于简单化理解因果关系
在书中举了一个形象的例子:
3c656bc8cb7de236a.jpg健康甜点现象:
在20世纪90年代,数百万人紧跟健康甜点的时代潮流。纳贝斯克食品公司将恶魔蛋糕推广成主导产品,以利用一个(在今天看来)声名狼藉的信念,即使人发胖的不是糖,而是脂肪。
当时,用较少脂肪制成的食物被认为更健康。在美国政府的倡导下,食品公司用糖替代了脂肪作为食品的调味成分。健康甜点食品使用了绿色包装,这是一种与“低脂肪”相关联的颜色,可以给人一种如菠菜般“健康”的感觉。
我们现在知道,在这股低脂热潮期间,肥胖症有着显著增长。
只是通过20年来的科学研究进步发现,高糖其实更容易导致人发胖。从今天来看,结论好像一目了然。
实际上处在历史进程中的人,想下这个结论也并非易事。
比如,A可能选择了健康甜点食品,B可能吃了奥利奥饼干,C可能食用了扁豆和羽衣甘蓝。如果三个人的体重都增加了,他们要怎么样才能确定原因呢?
这个是需要做大量的对照空白试验,严格控制饮食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而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这种事情其实是随处可见。
比如,华为手机和联想手机的转型过程。
联想当时一出手就有着漂亮的战绩,2012年8月,联想智能手机市场份额头一次位列国内第二,达到13.1%;在一年前,它位居第10,市场份额仅0.72%。
华为则是P1、D1、P2、D2销量都十分惨淡,一直到Mate7才打了翻身仗。然后市占率就一路飙升,越打越猛。
当时两家企业都面临同样的选择:到底是以运营商为主,还是以消费者端为主。联想选了运营商和消费者端,后来负责运营商的团队在内部胜出,而华为当时则选了消费者端基本放弃了运营商端。
当时联想运营商定制上量很快,获得内部高层的认可支持,升职加薪快,团队氛围人人喜气洋洋。而消费者端谁都没做过,刚开始失败是大概率事件,还天天被内部人骂,团队动摇没信心。
在不同的时间点去看这种决策选择,很容易得出不同的结论。当然随着时间的拉长,真正的结果就自然显现出来。
只是在历史进程中的人是很难这么清醒的。当时华为手机前几代,连自己人都不愿意用,对于华为转型其实并没有太大的信心。
这也是大部分人容易犯的第二个错误,过于简单化理解因果关系。而现实中其实会更加复杂。
3.如何做出更高质量的选择?
①短期内结果是随机的,但是长期内结果是必然的。
一个人醉酒开车,偶尔一次没出事,没被抓是随机事件。而一个人天天醉酒开车,那么出事,或者是被抓其实是必然事件。
同样不能因为别人做了违规的事情,获得了好的回报,就认为这个世界不公平。要相信人的行为惯性,会不断放大这种负面决策,导致随着时间,可能这种决策带来的负面后果会变得很严重。
用通俗的谚语来解释:小时偷油,大时偷牛。小时偷针,大时偷金。
要相信这个世界是奖励好人的。
②意识到自己的思维偏见:自利性偏差
在工作中我们无法从他人的成功中获得经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学谬误:
自利性偏差:把好的结果归功于自己,把坏结果归咎于运气,所以我们自己并没有错。
自己升职加薪,就是因为自己的能力,自己的付出,是应得的结果。
别人升职加薪,就觉得别人是运气不错,其实能力很一般,获得那个结果是运气。
安妮·杜克举了菲尔·赫尔穆特(世界扑克系列赛历史上最大的赢家)一个有意思的例子:
5eb048b995f645fb8.md.jpg在一场电视扑克锦标赛中被淘汰后,赫尔穆特对着ESPN(娱乐与体育节目电视网)的镜头说:“如果不是因为运气,每一次我都会赢。”
他认为所有的负面结果都是运气所致,任何积极的结果都是因为他那卓越的技能。
这会导致一个人固步自封,甚至是自我崇拜,丧失了进一步自我提升的机会。
③如果可能的话,鼓励团队内部说真话,提异议
一个人不可能了解一个项目或者事情的全部信息。
只不过由于害怕犯错误,或者是害怕必须指出他人的错误,导致人们会隐瞒自己的真实想法。
也许提出的异议不一定是对的,但是起码认知和否决掉了一种可能性。减少了信息的隐蔽性。
最痛苦的失败莫过于诺基亚CEO约玛·奥利拉讲过的话:「我们没有做错什么,但是我们输了!」
作为这么庞大的公司,不可能没有人知道出了什么问题,一线的人员对于市场销量的跌幅应该是极度敏感的。但结果是CEO到了最后还认为自己并没有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