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推出了一篇访问稿件,《在北大数院,成为一个普通人》。
采访讲述了一些身披光环的天之骄子,被北大数院录取一年后经历的挫折和感想。他们曾经是数学竞赛的佼佼者,也是在数院挂科的“差生”。他们曾经立下“成为大数学家的梦想”,也早早地更换了学科方向。他们是普通人眼中的天才少年,又是超强精英天才眼中的普通人。
其实在这个时代,大多数人已经明白了一个道理,拼搏努力是没有极限的,但天赋是有的。
在80年代之前,社会主流普遍强调的是勤能补拙,注重的是99%的汗水付出。这是有客观背景来支持的论据,彼时中国经济正在起飞,各行各业都有大片的空白待人开拓,在勤劳中国人的努力下,我们的祖国日渐走向繁荣,开始向发达国家靠拢。
及至进入小康家庭的人群越来越多,高等教育日渐普及,人们开始认识到人的高智力水平并不能完全靠后天努力去弥补,这时“99%汗水”不再提及,取而代之的是爱迪生的后半句话“1%的灵感才是最重要的”。智力鸿沟成为了一道不可逾越的天堑。
之所以选择数院作为考察范本,是因为数学相对于其它学科,更为抽象纯粹。在高等数学的世界里只有0和1,学得会和学不会。一位同校生物系的同学如此安抚道,这样也好,能早点看清自己在这条道路上走不通,赶紧去尝试其他的可能性,不像其他基础性学科,总还可以赖混着。
听起来挺残酷的。那些光芒四射的年轻人进入中国最高等学府的第一件事,竟然是调整心理落差。而更多的普通人则是在小学高年段、初中段和高中段,逐渐认识到了人与人在考试水平上的差距有多大。
当然,文章传达的信息并不是想给躺平一族递上一床席子,让他们睡得再踏实一点。相反,它启发我们思考,怎样规划好自己的人生。
天赋固然是一道极难跨过去的门槛,只是人们往往忘了,在自己的实力与天赋天花板之间还有一层夹板,那就是勤奋的极限。
太多人有意无意地忽视掉这片夹层,只要是自己做不好事情,就会甩锅给天赋,“是我没这方面的天赋啦。”
我有信心可以如此断言,世人之中,不用依靠天赋,只用依靠极致勤奋就足以笑傲江湖,那些既有天赋又勤奋的人,则是上帝选中的接班人,他们不是凡人是神。
回头再看爱迪生的那句原话,“天才是99%的汗水+1%的灵感,而那1%的灵感比99%的汗水更重要”,他是站在天才的角度有感而发。对于普通人,我们要记住,不要为了永远也够不到的1%灵感去拼命挣扎,穷其一生是要付出99%的汗水去寻找到勤奋的天花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