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东方式学习(大二上)

东方式学习(大二上)

作者: 想象力缺水 | 来源:发表于2019-02-15 23:43 被阅读0次

    当最后一门课走出考场以后,就如老师们说的那样:“接下来就是我们的事情了。”

    寒假或四处旅游、或学习新的技能、或似燕归家,每个人以学校为起点,四散开来,然考试之事并未完成,成绩如同风筝线,将我们的心牵扯着。

    从朋友动态或激动惊喜赞美老师的,或沮丧愤怒的,开启了东方式的成绩心理战。

    传统表情包言:

    在我们所有学习考试生涯中屡见不鲜。

    现代社交中匿名和马甲是一个让人敢说真话的东西。

    披着一层皮,有人表示厌恶此种行为,有人说考7080哀嚎的人有没有想过没及格的人,有人对老师破口大骂,有人冷静地劝说“每个人对自己的期望标准不同。”

    在民法成绩出来的那一晚,我罕见地在家里失眠了。因为内心有些震动。为着自己的成绩也为着老师的良苦用心。

    现阶段没有取得自信的人总爱回顾当初,如我。

    高中的时候最烂的数学,一度使我失去信心,可在数学课上我不管用何种方法都坚持着不睡觉听课记笔记,花了大概整个高中的三分之二的时间在数学上。

    上大学以来,我没有一门课是完完整整记完了笔记,完完整整听了课。没有。

    明知这门课很重要,却从来没有行为上重视过。

    我学的不好,我时常感觉自己大脑一片空白。不论是何种、哪一场考试,我都是一个败者。

    但是也不是这么糟。至少面上过得去。多靠老师的捞人。

    我的成绩看上去以一种完全“虚伪”的面目麻痹着我。

    在新学期选课的时候,我很暴躁,陷入一种诱惑,想要所有科目都选上所谓的“给分差”的老师。

    我厌恶所有的对成绩对老师的追逐。

    但我知道这种追逐并不盲目,反而是理性的选择。因为这是我们改变不了的趋势。

    第一,同样的期末成绩,不同的平时成绩,最终成绩差距很大

    第二,最终成绩的指向是更远的未来的基础。在更上一层的竞争中,对于其他学校的标准可能是80分,而对于我校的标准可能是90分。

    这是一个恶性循环。正因为标准高,所以学生追逐高分,犹如市场竞争,高分老师多,或者老师被逼高分多,老师也会考虑这些外界的标准。而正是过于轻易的高分,又导致分数不符合实际,外界相对要拔高标准。

    而高分(我说的高分是80+)又进一步迷惑学生。学生没有掌握知识却得到不错的分数,心理上安慰以后,再也不会反思自身。而这分数又有多少是真实的呢,所谓放水,到底放了多少?

    有一个国外研究,将东方学生和西方学生分为两个组,做同一份试卷,告知假的得分。

    当告知西方学生他的成绩优于其他人时,西方学生对问题产生了更高的兴趣和自信心。而东方学生得知自己高于别人时,就会丢下笔,无所事事起来。相反情况,当西方学生得知自己得分低于别人,产生了挫败沮丧,对问题开始无法专注集中,而东方学生却会焦虑而更加认真地去研究问题。

    东方式学习是一种不断确立社会基准,然后再将社会基准套入自身,衡量自身的竞争方式。

    由此,大家不断地需要知道自己和基准之间的关系再产生一系列简单又复杂的心理变化。

    那么考试之后对于自身成绩的隐瞒是由于无法得知社会基准之下的可能性行为,正如“黑暗森林法则”——不要暴露自身,另外东方提倡的谦虚又加剧了这一现象。人们害怕打脸,暗自比较。

    这样的激励竞争的方式形成一个闭环,促使所有人不断地竞争刷新基准,衡量自身。

    从中国的教育来看,大学以前都是内部竞争和淘汰制,朋友是竞争对手的例子很多。所以易于形成“成绩等级现象”——以成绩为标准的交友与活动范围,相对闭塞的竞争环境又使得大部分人思维一时无法转换过来。

    大学相对来说也是一个竞争场所,但竞争性要弱于以往,它实际上放大了竞争范围,但弱化了竞争范围的认知性。这时老师的强调是对大家的提醒。

    我们是同门师兄弟,我们的竞争对象在山下。耶鲁、北大、斯坦福、清华是更加强大的竞争对象,而同门之内,固然有竞争,然下山以后,却相对成为彼此的“人脉、关系”。

    这时有一个问题就是

    第一,我们是否还需要在这个社会基准竞争圈内沉浮?这是一个很难突破的东西,正如人很难突破自己的皮肤,已经深深刻在我们的潜意识里,我们连表意识都难以控制,遑论潜意识。如何突破也是一个问题。怎么样的突破才算突破呢?

    第二,在一个相对信息不公开(没有高校联考)的情况下,如何建立真实的基准?很难。我目前提不出办法。

    最近看的劝学里面,古人倒是以先人与己身的完善为目标。但当目标过于缥缈时,往往又会陷入无目标的窘境中。

    我一直都有这种焦虑。想要突破这个社会基准,却终究没有突破,终日在两端纠缠,行为上既为自己找借口而逃避,又免不了嫉妒羡慕与攀比。

    目前的想法是还是在这个框架中尽量努力,迎合该框架,因为目前来看短时间不会解构,相对安全。但是不能被该框架迷惑,而是要多加思索,寻找真实。

    或许这也是我最初看《无问西东》时让我久久不能忘怀的东西吧。

    还有一个有趣的东方观念——家国架构中的个人

    最近知否在热播,原著看过,追剧一集不落的我,甚至还会在其超话中与人争论交流,初读的原著不过十五六岁,关注的莫过于情爱、女主的智慧和当初反穿越玛丽苏的新奇。看剧在缓缓表达中,加之其宋代背景,则更加清晰整个故事的东方叙事。

    (后面懒得写了,简言之↓)

    古代个人的命运、选择在这个家国之中

    现代个人梦想仍逃脱不掉家国架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东方式学习(大二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miqj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