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度,中庸
1.开源节流
财政是一个国家体系中的支柱。无论明朝还是清朝,其灭亡的重要的原因都有财政失灵,导致组织机制的失灵。其实从另外角度讲就是朝廷不差饿兵,也是财政在起的关键作用。所以一个家庭乃至国家都必须要做好开源节流,平时时日都是收支平衡。但是管理角度来讲,就是考虑意外情况,就需要考虑足够的财源去支付可能的意外。明朝的极端天气加上流寇以及辽东的边患都是意外,清朝的海患加上洪杨兵变加上赛患也是意外,这些意外都需要足够多的财源,于是不差饿兵就变成尤其重要。一方面明朝,由于极端天气导致的辽东边患加上庞大的宗室财政负担使得无法节流,只能开源。传统的开源都是赋税失衡税,导致农民赋税压力巨大,最后背井离乡,被迫流寇。此外,一条鞭法导致的铜贱银贵加剧农民背井离乡;南美海外白银的超发导致官不聊生(朱元璋固定大明各部级工资),要么贪腐要么离心离德;因此,边患、流寇、党争都是财政失灵的结果,又是大明倒下的原因。同样清朝由于遇到千年不遇的情况,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的兴起导致其传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结构都受到冲击。为了应对这种意外必须要足够的财政支撑。文化冲击种下了洪杨种子,西洋倾销经济冲击小农经济,导致民变;而承平日久开支平衡,国库无法应对巨大的兵变支出,只能放开政策开始地方团练,自主筹款。至此,清朝开启财政失灵之路,清廷无法从国家层面开始开源,而节流的现状更是无从谈起,兵变、边患、海患等等。无论小家还是大家,都需要保持住开源节流。
2.捐纳
开源其实就要有收入,如果能固定最好。摊丁入亩是传统的开源,其实还有另外的方式就是捐纳。捐纳本身的存在具有多重意义。其一,它是科举制度的重要补充。对于像范进这样的人,无才又无财,想成材,只能无尽耗时间赌运气。有才的人直接走科举的正常通道,根正苗红,以后就是科班出身;有财的人但是缺因各种原因无法科举的人,却又想要上升的人,可以走此道,即纳捐,也是开放上升的通道。不同的朝代,对于纳捐的上限是规定的,比如最多三品。所以其实科举制度的重要补充。其二,它是财政的制度的重要补充。想要得到,必须要有付出,得到之后才会重视和珍惜。纳捐就从经济上的付出,保证纳捐后的人要好好珍惜得来的位置。当然这本身也是双刃剑,毕竟有成功路径依赖。科班的人,会珍视同年,并且注重师承门第;而捐纳的人,首先要考虑消化经济成本的支出,经济上容易受人掣肘。这条路本身就有路径依赖,很容易会出现经济问题。当然,纳捐无论从人才选拔还是财政补充上面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度非常重要。
3.卖官鬻爵
如果事情走向另外一面,那么无论什么都会失去原来的意义。任何事情存在合理,纳捐也是同样的道理,从人才选拔和财政的角度上,都有其积极意义。但是如果纳捐比例在人才选拔中占比过多,一定影响科班的人,对于文化风气一定有着负面影响。很多年都会心浮气躁走捷径,很少有人真正愿意做学问,走科班出身。如果纳捐在财政收入比例占比太多,那么对于财政体系一定弊大于利。因为其本身就是短视的,而且其成本一定转嫁到底层社会。影响正常的摊丁入亩制度,使得底层无法持续落实赋税,影响开源。纳捐是短期的人才选拔方式,也是短期的财政补充制度,一定把握好度,处理好短期目标和长期规划的关系。选拔上,如果纳捐做的超出度就是卖官鬻爵,导致政治腐败;财政上,如果纳捐超出了度就会导致财政失灵,无法粮草先行。当然,如果只有长期目标,不解决眼下的实际问题,那么就会导致现实直接崩盘。纳捐本身就是人才选拔和财政开源的短期解决方式,有其积极意义。所以,任何事情都要把握好短期目标和长期规划之间的关系,同时要把握好度,过犹不及。
注:朱元璋规定大明官员固定工资原话:四民之中,士最为贵,农最为劳。士之最贵者何?读圣贤之书,明圣贤之道,出为君用,坐享天禄。农之最劳者何?当春之时,鸡鸣而起,驱牛秉耒而耕;及苗既种,又须耘耨,炎天赤日,形体憔悴;及至秋成,输官之外,所余能几?一或水旱虫蝗,则举家皇皇无所望矣。今居官者,不念吾民之艰,至有剥刻而虐害之,无仁心甚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