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章 引言
坦率地说,在很长的时间里,我一直是对在以太坊上发行的各种代币(token)是带有偏见的,觉得项目都是割韭菜的。虽然从价格和市场占有率来看,代币已经形成成功的巨大市场,别的价值不说,就市场的流通价值,就已经足于引起重视了,但我还是觉得这些玩意骨子里没有真正的货。
直到看到了足够多的代币崛起的案例。
第1章 我对代币的偏见
对代币,我很长时间持有以下两大偏见。
第一,我觉得代币都是没技术实力人发出来的,至少是体现不出来发起人的技术实力。
在以太坊上发代币,五分钟就够了,花一些矿工费,成本几乎可以说是为零,一点技术门槛都没有。这种玩意,怎么能和“数字货币”相比呢,怎么能有“区块链”荣耀呢。
第二,割韭菜。
尼玛,什么屁项目都估计几个亿。。。。。。还真有人买!价格波动性显得被严重操控。
第三,没有真正的使用场景。
几乎所有的代币,除了交易之外,别的功能都太生硬。
但越来越多的代币起到真实改变了一些东西,一定是我哪里错了。
第2章 几种异常成功的代币
交易所的平台币给我上了一课,虽然我也有买了少量的平台币,太少了。我没有说服自己大量投资。后面我思考出了平台币的投资逻辑,写了一篇文章,《交易所平台币的投资价值分析》。
公链项目主链上线前发的代币。如量子、小蚁、EOS……这些。都异常的成功。我买了一点EOS,别的公链项目毛都没碰过。但到现在我还没想明白,公链项目发代币的价值点到底在哪?我现在还是倾向于买那些不发代币的公链币。
我想公链项目提前发代币真正做对的事是这样的:在现在的时间点上,公链都不成熟,用户量相对于潜在用户来说实在是少的可怜。哪怕是BTC和ETH,对未来的公链来说,现在的状态都不值一提。在这样的背景下,资本的力量是巨大的,公链之间的竞争可能就是资本之间的竞争。如果有一种币有资本的推动,竞争力就会大增。
之于具体的工作和技术背后的错误,在资本面前可能都不足一提。
我不知道这个逻辑是不是对的,这和互联网项目类似,比如共享经济项目的资本战,谁有钱谁赢。至少区块链的公链项目发展到现在,可能资本市场还是按照互联网项目的竞争来理解公链的竞争。再次说明下,我并不确认我这么写是对的,事实上,我可能还会继续错过这样的代币先行的公链项目的投资机会。
之前满仓梭哈比特币,我从2014年开始投资数字货币,接近三年时间只有一种币——比特币。别的一律看不上,因此错过了很多投资机会。最大的就是以太坊。
以太坊我是很早期就读懂了它要干吗,但一直觉得这些玩意缺点太多了。但市场证明我错了之后,我很快就反省过来,并且实际行动,弥补了一些机会成本。
从错过以太坊的投资机会上,我学到了一点,投资品做对了什么,远比做错了什么重要多的多。要想成功投资,别盯着投资品的缺点观察。
我一直看不上代币,但我现在督促自己思考,代币到底做对了什么。
我现在认真研究的是使用区块链来完成内容分发的项目代币和真币,如币看的KAN、pressone、币乎等等。我自己有一些KAN和Prs,我得思考它们这个代币的真实价值在哪里,我要不要卖掉。
第3章 内容分发型代币做对了什么
关于Steemit及Steemit的fork项目,我是认为这种对内容创作、回帖、点赞都进行币奖励的措施是错的。这样的结局就是催生职业的矿工,而不是一个内容创作和互动的生态。
我认为最符合我的投资逻辑的应该是币看的KAN。
KAN的功能什么的,我觉得无所谓,因为这是所有内容分发项目都可以轻松复制的。我并不看各种花哨的功能,什么手续费折扣,利润回购销毁什么的。。。。。这些功能性的东西形成不了门槛,可以被随意复制。
KAN真正做对的地方在于它的流动性。这是相对于其他内容分发代币的巨大优势。
事实上,我有非常多的内容分发性代币,因为我在各种内容区块链平台都有写文章,拿到很多币。但它们的缺点太明显了——变现太麻烦了。事实上,我都不知道我有多少这些币,我不关心这些玩意在哪里卖,因为太麻烦了。我只是希望有朝一日,能卖一点钱的时候再去思考。这本质上是限制了我在这个内容平台上培养绝对优势的动力,变现太麻烦了。
但币看他们搞的KAN币没有这个变现的麻烦。他们有币币兑换平台,在同一个APP上秒兑换。下面是他们的广告词
【秒速币币兑换】 BITKAN钱包将⽀支持百余种数字资产的直接兑换。
有了代币的流动和交易的便利性,才能吸引大量的创作者,因为真正的创作者市场,不看好代币的作者更多,多的多。
这是相对于其他内容分发代币最大的优势了。事实上别的内容分发币恰恰是不鼓励流通性,它们都强调“锁仓”,各种机制鼓励锁仓。我觉得这锁仓是消灭流动性最大的价值,而流动性是一种币的网络效应最有价值的地方,流动性是币的最重要的属性之一。
第4章 结束语
投资是一件很辛苦的事,如果想通了一个投资品真正做对的地方,剩下的还要花费巨大的精力去抵御这个投资品做错了地方形成的不敢买入和卖出动机。
另请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