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某媒体看见一则消息,说某小学三年级小孩的妈妈,为了抗拒陪读带来的负能量,一气之下考了教师资格证。消息出来,引来大批吃瓜群众围观,并产生小规模语言群斗。

两方观点大致如下:甲方以为作为一种职业,老师就是要负责学生的学习和作业,这是老师的份内事。乙方则认为教育是教师和家长两方面的事情,家庭是孩子教育的第一站。双方相持不下,言语激烈。此外,还有第三种观点,就是学校老师很辛苦,学生家长也很辛苦。字里行间满是无奈的叹息。


事实上确也如此,教育发展到现在,家长和教师都在过得很不容易。下午四点不到就可以放学的作息时间现在常常延长到五六点;双休日两天的休息常常被占掉一半;除此,还有各种考试,各种竞赛,各种活动的压力,教师的日子确实越来越艰辛;而家长,工作之余要陪同作业,检查作业,辅导作业,还有因成绩落差而产生的多重心理压力。独生子女时代,每个家长都曾有过陪读的艰难路程。
其实,以前的教育似乎不是这样的。且不说孔子时代,学生侍坐,鼓瑟论对,因材施教,道理在安闲自在的气氛中潜移默化;读过魏巍的《我的老师》,作者对老师的回忆是读过的一首诗,吃过的一块糖,还有老师漂亮而安闲的容貌。而现在的老师,恐怕很难用安闲二字去形容了。
以前的家长大多识字不多,对老师崇敬有加,对孩子学业知之甚少。每每送孩子入校,总会与老师做托付式告别:请老师好好管教,若不听话,打骂都行。现在,这种敦厚实在的粗朴话已经退出历史舞台。

那么是什么让教育产生越来越沉重的负荷。让师生家长都苦不堪言呢?凭我有限的视觉,我想估计有这么几个方面:
一、精英教育理念下的相互压榨。
鹤立鸡群,虎落平阳,这两个成语告诉我们金字塔的世界总归是普通人多于精英分子。社会上大部分工作并不难,只需要了解某种专业技能就够了。但是精英教育理念的支配下,几乎所有人的心理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为带兵的元帅。于是,他们精打细磨,集各种资料,各种辅导于一身,力求把孩子打造成多功能人才,而且这种作风有蔓延的趋势。在这种核心理念的驱动下,所有的家长老师都无法轻装上阵。
二、竞争激励机制下的多重负荷。
知识爆炸时代,多元竞争时代。每个人都铆足劲去比较去攀登去盈利,这种机制在学生团体中表现得尤为淋漓尽致。除了半年一次的考试,还有月考、周考、单元考,考后学校排名,班级排名,老师和学校则往往依此作为评判业绩的工具。于是,无形的战斗由此打响。商场如战场,考场如战场,这个世界,硝烟无处不在,所有人的心理都变得浮躁不堪。
三、攀比社会心理下的扭曲变形。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可是,世界上哪有那么多龙凤。再说每个人的闪光点不一样,有些人可能是别的领域的龙凤,但是当代学校教育根本无法检测不同领域的人才。他们有的只是一把尺子下的标准。几家欢乐几家愁,每个小孩的学习都暴露在耀如白日的水银灯下,接受集体的注目礼,无法隐遁。许多家长在这些攀比面前失去了理性。

综上所述,互怼的背后,暴露了整个社会极度浮躁的价值取向。再看看铺天盖地的培训班,紧凑得水泄不通的周末安排。卢梭说教育的规律就是要遵循学生的天性,让孩子自然健康快乐的发展,而处于互怼背景下的高强度转动,有谁想过孩子们真的快乐?又会给他们以后的自然发展带来什么?
(2018.12.3)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