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佛寺,位于陕西省彬县以西10余公里的清凉山。它开凿于北朝,建成于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据传是唐太宗李世民为其母六十大寿而建,整体落成达200年之久。唐时名为应福寺,北宋更名庆寿寺,明后俗称大佛寺。

据考证,大佛寺石窟内造像除寺楼内的大佛为唐代所造,其他石佛多为北朝时期雕琢。寺内有大小洞窟107孔,佛龛268尊,造像1568身,整个架构横陈400米。举目眺望,洞连洞,窟连窟,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大佛寺石窟是陕西境内规模最大的佛教石刻造像群,它凿岩为室,雕石成像,50多米高的亭楼式建筑巍峨壮观。凭栏俯瞰,泾河蜿蜒东去;登高远眺,山峰旖旎独好。实为关中第一奇观。

大佛洞内呈半圆形,穹顶高约30米,阿弥陀佛像高24米,坐于六角莲花中。佛呈结跏趺状,掌作无畏法印,气势恢宏,肃穆慈祥;东西两侧各有一尊18米高的大势至菩萨与观世音菩萨,形神毕肖,呼之欲出。但据考证,此3尊大佛及菩萨像,均经由后世多次装銮。

于大佛背后,莲瓣宝相纹路清晰,飞天雕像欢乐祥和,阳光由明窗斜射而入,聚焦佛面,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大佛寺东崖凿有千佛洞,并列着3所石窟,西崖为罗汉窟。窟内窟外大多佛龛及摩崖造像,不是在“文革”期间被毁,就是惨遭岁月无情风化,着实令人唏嘘慨叹。然于信念者,乃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中崖窟前的护楼为砖木结构,据考原为唐建,现为明清两代重修,楼分5层,高32米,三孔醒目的门洞与大佛洞相通,门楣处书有“明镜台”三字。
摩崖大龛式造佛兴盛于唐,彬县大佛因摩崖大佛而得名。与之比肩的唐代摩崖大佛,南有四川乐山大佛,东有洛阳龙门卢舍那大佛,西有甘肃敦煌千佛洞大佛。彬县大佛因建造年代较早,开摩崖凿佛之先河,影响深广,是为中国唐代佛教艺术的典范之作,亦是石刻艺术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在摩崖西侧,有一应福寺,当地民间传闻云:甘肃径川县的丈八佛,耳闻陕西彬县有巨佛,膜拜者趋之若鹜,便想与之一比高下。岂料近前目睹,大佛仅坐高就为八丈,绝无可比。丈八佛发愿安心修身,坐禅西侧应福寺,决心永做大佛之侍从。为表敬仰,丈八佛站修至今。

此乃传闻,不可当真。佛身自有清香,乃觉悟之化身,绝不会与人攀比高下争强比短。
令人叹为观止的是,于千佛洞东侧,凿有大小修行僧房98窟,密密匝匝,层层叠叠。僧房大多呈方形,亦有圆形或椭圆;小至两米见方,大至10米开外,一窟两室或四室,不一而足。进入僧房,上下左右窟窟相通,百转千回犹如迷宫。以崖壁上的榫眼木桩推断,或许昔日曾有栈道相连。如此密集庞大的空中僧房窟群,普天之下似乎鲜见。

如今,窟穴依旧,僧侣不再。是依大佛修成了正果?还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刊发于《新西部》2013年第四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