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在现实中,明明一切很真实又如何说是幻象呢? 每个人看世界的角度都很主观,这包含了自己过去的经历及解读所形成的观点和诠释,这对我们自己来说是很真实的存在,但却不一定是事实,而较多的是 我们内在知识、经验、感受所投射出的连结。
比如一个曾被善待过的人,他会相信世界存在着美好,也容易相信人有着善念,自己值得被善待。 有着这样的信念,既使是遭遇困境也容易突破,因为相信事情总有一天会顺利的。 然而,世界若只存于美好,那么残酷的黑暗去了哪里了呢? 或者说如果世界都是好人没有坏人,那么又如何定义出好呢? 有没有可能其实是落于危险中但却过于天真及乐观,导致判断失准呢?
反之亦然,如果一个从小被虐待的人,他会活在惊恐中认为世界很危险,对周遭永远保持着警觉及敌意。 既便是美好及善良也会被解读成伪善及虚假,甚至是去创造恶的环境,因为这才是熟悉的。 因此愤世忌俗是为了自身痛苦延伸的合理化,否则该如何说服自己去接受曾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不幸与痛楚呢?
不论是哪一种极端,当我们把所认定的信念放大,以过往的经历及经验去诠释自己所遇到的一切时,除了再次强化及认定信念之外,跳脱不出幻象也看不见任何新 的可能性。 即使是环境条件改变了,人也变了,我们却还是活在当初的那个信念中。 也因此不断地创造旧回圈,也不断地感到挫败及无力。 这便是重复性事件会一直发生的原因。
当我们谈到疗愈内在孩童时,其实就是把内在小孩的信念找出来,以成人自我去面对及处理。 一个很常被指责批评的小孩,内在会有个信念设定:「我不够好」。 这个信念会开始形成一个幻象的框架,时时提醒自己不够好要再努力。 于是这个人一生都会要求自己再更好、再更努力,既便已完美地完成目标还是不够,再要达成下个目标,永无止尽。
这个幻象就是「我不够好」这个信念所创造出来的,我们能做的是去看看当初这个信念如何成形的,然后以成人的自我去安慰陪伴那个内在小孩,去瓦解这个信念,重新覆盖上 新的解读及诠释。 比如「我已经够好了」或者是「不够好也很好」等。
当然若以灵魂层次来理解就更容易了,因为以灵魂的视角来看根本没有「好」或「不好」这件事,任何事都只是个「体验」。 你经历了,你就体会了,你产生某种感受,你创造了某种情境,于是你对此情境有了某种解读,而此解读困住了你的大半生,而也许这正是今生 要学会参透了悟的。 这其中的任何一个元素(人或事件)都是催化的必备条件,缺一不可。 理解了人间的运作,也就比较容易跳脱出幻象格局了。
真正的幻象,是我们以为真实不过的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