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图书馆“新民周刊”的扉页上看到一篇短文《一米一世界》:
杂交水稻之父的“禾下乘凉梦”,以及所有关于稻作文化的追索与深情,所有关于粮食安全问题的努力与反思,将永远地萦绕在沃野田间,萦绕在吃米的人的心头。
一百年,一千年,一万年,我们与稻米的缘分由来已久,无法割断。一亩禾或承载沉沉期待的重量,一颗种或牵引整个民族生生不息的念想。在中国人驯化了野生稻的同时,如此神奇的作物,注定要横扫世界的主食江湖”。
读到此篇,确实让我对米的世界也浮想联篇。
关于水稻我联想到了什么呢?首先联想到我做为一个南方人的主食就是水稻,特别喜欢喝一碗白米粥,配上一点酱瓜、萧山萝卜干、霉豆腐、霉干菜,甚至炒点小菜,真的非常能够让我的胃宝宝获得最大的满足感,也不致于让胃宝宝有过分的负荷,给病人吃就是首选就是一碗薄薄的白粥。
关于水稻我当然最能想到儿时的唐代李绅《悯农》诗二首:“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两首诗一则让我想象到农民辛苦劳作还是被剥削和压榨的凄惨命运,一则让我想到从小父母教我们绝不能浪费粮食的教诲。
无论是古代,还是三年饥荒年代,还是人吃人的年代,还有小时候一幕幕从安徽河南过来敲门讨饭的人的场景,让我明白,曾经有多少人是吃不上饭的,那种饿的滋味我没尝过,但多少代人尝过,我们这儿有位师父的母亲,她说起她的父母就是饿死的。所以,我们的长辈那种对粮食的情感是根深蒂固的,从珍惜粮食开始延伸到珍惜一切受用。
《朱子治家格言》中有:”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我们现在每次吃饭前,很多学习传统文化的机构都会念餐前感恩词:感恩天地滋养万物,感恩国家培养护佑,感恩领导辛勤教导,感恩同事关心帮助,感恩农夫辛勤劳作,感恩大众信任支持。这些自古以来的教育,莫不叫我们从珍惜一粒米开始惜福。
当然,关于米,还可以联系到每一次战争中,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粮草供给是战争的保障,很多有名的战争就是在对方在粮草的供给上没保障好而失败。
对于每一个活在21世纪的人来讲,米是关乎民生的大计啊,这一点,我们中国以米为主食更有切身的体会,无论是内忧外患,米是基础是保障,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是应运而生的,当我们了解到此杂交水稻在贫瘠的土地上也能载种时,这无疑给我们巨大的支撑。
感谢稻米,它托举着我们仰望浩瀚星空,又让我们与脚下茫茫大地始终保持最亲密的联系。
说到亲密,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虽然我小时候还有几次插秧、割稻、打稻、晒稻的体验,很多新生代已四体不勤,五谷不分,那种亲密感着实降低了,他们也许只能在史书上,父母爷爷奶奶辈的诉说和描述中去体会了,或者有机会去参加一下田间劳作的体验才能体会了。当然,我觉得他们的血液里还是流着祖祖辈辈“头朝黄土背朝天”的基因的。
关于稻米,可以联想的还很多,比如关于自然香稻的由来,关于中国水稻载培的历史等等,但最主要的还是水稻给我们带来的安全感以及我们一代又一代珍惜粮食的情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