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岁,我第一次回顾自己的人生,也第一次真正注视自己的成长;十八岁,不是一个年龄,而是一个改变的开始。——题记
伫立在人生的这个关口,我在寻找一种文化,一种私己的文化,一种能够帮助我摆脱虚无的文化。
想想这个世界,真是够可怕。老师用几厚本教材教授历史,政治,哲学,但当你去问一个高中生什么是文化时,他八成瞠目以对抑或照本宣科地告诉你定义——但他不理解文化,他也不知道他在学什么。
走街过巷,看到宣传牌上几个比人还大的字——文化认同;电视里,新闻发言人告诉你建立文化自信;历史课上,老师介绍完契丹人的发展过程后告诉你慎终追远的重要性。
有没有人告诉过你,特立独行也是一种文化?对抗传统可能是另一种文化?有没有人告诉过你,在咖啡馆里读完一整本书是文化,和朋友约会,和家人聚餐也是文化?有没有人告诉过你,文化不一定是文字,不一定要陈述,文化不是虚无的宣传或者经济手段,而是让你认识自己?
你觉得文化是什么?
记得小时候,每临考试妈妈一定会带上我,一路骑行,穿过拥挤的街道和杂乱的摊贩,到图书馆找一个位子复习上一整天,然后在落日的余辉中一起回家,那么图书馆与我便是一种文化象征;在开学第一天,爸爸送我到校门口,我会拉着他的手说我想和你走,然后不情愿地转身跑进学校,我没有回头,但我知道爸爸大概也不会立刻离开,他会注视着我直至消失,这眼神便也是文化象征。
文化也或许是罗密欧向朱丽叶低唱的情歌,女权运动,商贩的吆喝声,激动的人在法庭上流下的泪或者是市民的抗议。
当然,世贸大厦,星巴克或者是希尔顿酒店所呈现的,也是一种文化;淘宝,微信或是某次购物,也可以是一种文化。但是沿路散散步,你可以发现无数的珠宝店,服装店或者咖啡馆,但你觉得我们的街区因此富有文化吗?文化在于头脑,而不在于场所,否则也只是“没有灵魂的文化”,因为那样的文化缺乏思想和精神的意义;同样,红头文件上对于“文化”的定义,恐怕也不能满足人对于文化的需求,因为你无法得到哪怕一丁点的幸福。
在我看,文化不是冰冷的钢筋水泥或者你一天可以听个几十遍的宣传标语,同样,文化也不会出现在试卷或者黑板上。
真正让我感动,怅然或者留恋的文化,不以营利为目的,不为政治宣传,不为经济建设,但是能够让每一个居民生根,能够使千万未上过大学的打工者感受到尊严,能够让这片土地上沉默的大多数清楚生活的意义,能够使弱者自信,能够让平凡的众生独一无二,能够教我们以人的灵魂去思考……
在此层认知之下,家才成为家,人才成为人,儿女和父母才不会相忘,情谊才不会黯然,将此文置于第一篇就是因为文化是一切情感的基础,一切认知的根本,就像牡丹开花的条件,人生意义的起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