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在微信读书看到了《赶路人》这本书,封面设计挺别致,于是饶有兴趣的点开试读了下。
作者李小晓,没听过的名字,差点因此被劝退,因为翻到刘墉的推荐序,看到他说:“我花了四个夜晚,一口气看完小晓的《赶路人》,这是我今年少做的事”。想着,能让这样一位名人一气读完,并为之作序的书,应该不差,本着一探究竟的心情,继续读了下去。后来发现,李小晓是西安咱们陕西的乡党。她讲的故事不错,我看进去了,对其中的几篇感触很深。
全文一共十三章,从亲情到爱情,从故乡到他乡,从过去到现在,每一章都是一个独立的故事,篇幅不长,有的是她本人亲历亲感,有的则取材于周边朋友,正如刘墉在推荐序里写的那样,作者善用冷笔,但是也从不吝惜热笔之言。一冷一热,既有客观理智冷静的分析,让文章有一定高度,又有主观感性细致的描写,用文字塑造出了一个个活灵活现、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全书读罢,我印象最深的是前面几章。
1
关于亲情
《刘清莲的小奇迹里》的刘清莲,像极了我们的父母,他们生于物资极为匮乏的六十年代,吃过苦,受过穷,“省”这个字成为了他们生命里的
我很羡慕那些可以和父母以朋友的方式相处的那些人,这种相处模式下,没有那么多一方坚持“我为了你好”式的教诲和付出,一方固执“不听不听,和尚念经”式的排斥和抗拒,双方通过最有效的沟通,缩小甚至完全弥合了代沟,你愿意听我讲,我也愿意跟你说,亲子关系轻松而又健康。
然而,这样的亲子关系毕竟是少数,其余的绝大多数亲子关系都难免因为沟通不畅而生出误解,进而产生隔阂,等到某一天幡然醒悟,想彼此和解时,可能不再有和解的机会......
为人子女,还是要多点耐心,时代留给人的烙印不是三言两语、一时半会儿就能改变的,当你走的太快、太远时,别忘了回头看看,停下来等等他们,带上他们,一起走。要记得,家人的健康与陪伴才是最有意义的事情。我知道,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哪怕懂得很多道理,仍旧会出错,但是,亡羊补牢总好过掩耳盗铃。
2
关于爱情
《老男人的桃花源》讲述了袁亮和蒋桃两人从校园到社会,从国内到国外,从青葱恋人到结发夫妻,从两人到四人,收获过高光时的掌声,也历经过低谷时的挫败,一路扶持、相伴的故事。
他们的故事开始的很梦幻,像极了偶像剧里惯常的套路,甜度爆表。在北京的高等学府里,两个高材生,俊男靓女,遇见就是一段美好故事的开始。
毕业后,不愁工作的两人,也没有错过彼此。唯一的分歧在于,袁亮不安于现状,想去更大的世界闯一闯,而蒋桃,习惯了安稳,宁愿守着眼下一成不变的小幸福。两人差点因为不同的追求而分道扬镳,关键时刻,是蒋桃选择了为爱妥协,跟着袁亮一起远走美国,后来定居香港。
蒋桃成为了全职家庭主妇,全心照料着他们的两个孩子和家庭,让袁亮毫无后顾之忧的在职场打拼。可是,现实的残酷在于,鱼与熊掌难以兼得,袁亮选择了职场,就不得不牺牲亲子团聚的时间,他在外面的世界越是混的风生水起,在家里就越发缺少参与感。外面的世界,新鲜、刺激、充满挑战的意味,袁亮也不能免俗,念头一动,他与蒋桃的婚姻岌岌可危。所幸,最坏的设想并未发生,在蒋桃不知道袁亮的小秘密前,一切点到即止,袁亮迷途知返,在经历了工作变动的低潮期后,顿悟人生的意义,在蒋桃的陪伴下重新开始。
之前有看过这样的话,说,选择了一个怎样的伴侣,意味着选择了一种怎样的生活。一开始,我不太理解,现代社会,女性并不依附于男性,为什么说选择伴侣为什么意味着选择了生活?可是,随着自己工作以来的所见所感,慢慢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你是怎样的人,决定了你会选择怎样的伴侣,进而选择怎样的生活方式,这其中,不是伴侣决定了你的生活方式,根源始终都在于你自己。就像蒋桃,她从高材生到全职主妇,看似是因为袁亮的影响,其实最本质的原因还是她自己愿意过选择这样的生活方式,安稳、平静、小幸福。
茫茫人海,两个陌生人能遇见彼此的几率不会很大,哪怕遇见了,还需要身高、外貌、学历、工作、收入、三观等等方面完全契合,才有可能继续走下去,由爱情到婚姻,如此想来,两个人在一起真心不容易,这世上也没有那么多完美契合的伴侣,不过是彼此妥协,相互迁就,用时间打磨各自的棱角变得契合罢了......如果你身边有这样一个人,一定要珍惜啊。
3
关于成长与别离
在《我的父亲老何》和《春节喜筵下的真实人生》两章里,好多好多句子,真实到让人忍不住泪目,远行的游子,谁没有一个魂牵梦萦的故乡,还有故乡里那些挥散不去的遥远而又沉重的牵挂。
记得我还小的时候,春节是一年之中最让人高兴和期待的日子,每到年跟下,每家每户都会杀掉养了一年的猪,左邻右舍都来帮忙,家里有小孩上学的,这时会被委以重任,拿出笔和本,记下一块块猪肉的斤两,乡里人会彼此攀比年猪的大小,就像是攀比一年的收成一样,对于年猪大的,总会不吝羡慕的眼光和称赞的话语。杀完猪后,主人家总会用新鲜的猪肉做出一桌丰盛的杀猪饭,用以款待所有在场的人。
等腌渍完猪肉,家里外出的人陆陆续续都会回来,提着大包小包从风尘仆仆的客车上下来,一扫旅途的疲惫,满脸欢快的和路上碰到的阿婆、阿公打招呼,伴随着小孩玩耍时此起彼伏的鞭炮声,游子归乡,春节正式拉开了帷幕。
赶集,采买年货,大年三十一早,吃完饭,家里的老人搅好浆糊,男人们开始张罗着挂灯笼,贴春联。女人们洗菜摘菜,切肉剁蒜,准备年三十的饭。小孩们无忧无虑,拿着鞭炮,你一伙,我一群,胆大的点火,胆小的捂着耳朵一边看着也不亦乐乎。
下午,男人们提着提前准备好的香、表等祭祀用品,去给先人上坟烧纸。回来后,饭已经齐备,定要燃放一饼大大的落地红鞭炮,仪式感满满的开始年夜饭。席间,大人们推杯换盏,小孩吃两口,拿完红包就跑开了,房前屋后,提着小灯笼,满院子呼朋引伴,一会儿钻进这家,一会儿跑去那家。
那时,是不看春晚的,也似乎没有春晚的概念,吃饭划拳,打牌唠嗑,炉火越来越旺,瓜子花生壳越积越多,随随便便就过了午夜12点。这时,到了出祀的时候了,更不用睡觉,一户接着一户,一河两岸的鞭炮声回荡在狭窄的河谷里,山坳里,火药的味道氤氲在上空,谁家的鞭炮声越响,落地的越红,似乎预示着来年的运势越好,所以,村里的人啊,像是在彼此回应,又像是在暗暗竞争,总想拔得头筹,静静的立于房前,竖起耳朵,待一户的鞭炮声刚落下,立即点燃引信,在噼里啪啦的声音里许下新年的美好祝愿。
小孩有时是熬不住夜的,下半夜总会沉沉睡去,待到四五点的样子,被母亲一把拽起来,穿上新衣新裤,去半山上的观音庙,烧上一柱香,磕两个头。大年初一的早上,一般都是吃肉馅饺子,那时节,一年到头估计也就这一顿肉饺子了,家里人男男女女齐上阵,你包一个,我包一个,喜欢逗趣的,还会悄悄放进一两个硬币。吃饺子时,小心翼翼,吃到硬币的幸运儿总会兴奋的大声宣告,在我这呢......那时候,没有手机和电脑,没有太多娱乐消遣的东西,日子很长,却也很短,从来不知道何为无聊......
我好怀念小时候,可是终归,我长大了,能再回到故乡,却再也回不去那时候......杀猪饭啊、鞭炮啊、小灯笼啊、炉火啊、瓜子皮满地啊、藏了硬币的肉饺子啊、上香的那条蜿蜒的石板路的......还有我年轻的父亲、没有白发的母亲......
虽然我已在他乡安家,但庆幸没有离故乡太远,两三个时辰的车程距离,随时都可以回去,我们以两条平行线的距离各自生活,但是绝不会渐行渐远,而是彼此看顾,有你在就安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