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正在热映,李白、高适等众多唐代诗人的人生与理想被精彩地呈现给广大观众。
“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古代文人实现自我价值的主要途径就是通过科举走上仕途。起自于隋朝的科举制度至唐代史已渐趋完备,大批出身低微的诗人有机会凭借真才实学活出精彩的人生。
然而诗人们的人生悲欢又不仅仅与才学有关,时代的沉浮在他们身上,在他们的诗歌作品上都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我们要读古诗,更要读诗人丰富多样的人生。
原本以为自己对唐朝那些著名诗人的生平已有了大致的了解,看完陈尚君的《我认识的唐朝诗人》之后才发觉,自己了解的连个皮毛都算不上。
陈尚君是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心主任、文科资深教授,四十多年来专治唐宋文学和古典文献。看他的文章,你感觉好像是在读历史而不是文学,其考据之严谨令人叹服,而以人为中心的唐诗研究更见其角度之独特和高超。
为了写好《文史知识》杂志“我认识的唐朝诗人”这一专栏,作者在一段破题文字中袒露了其秉承的原则——“五万多首唐诗,近四千作者,每篇皆曾阅读校写五到十遍,每人皆穷搜文献,务知始末,名家固得了然于心,仅存单篇只句者亦未敢轻忽。”
全面占有并仔细阅读文献,逐一分析,考订取舍,使得作者对诗人的评价更趋冷静客观,并屡有新鲜见解出炉。比如在治家和为政方面都嫉恶如仇的李绅,作者从其为兄嫂所撰墓志内容上看到了他内心温柔的一面。
在介绍唐代的夫妻诗人时,对于作品传世不多的吉中孚与张夫人,作者均查阅大量文献并引用最新学界研究成果。吉中孚传世作品仅一首,还不算出色,但是作者从日本存唐写本《新撰类林抄》中查到其一首骚体诗。吉中孚妻张夫人的作品,则从俄藏敦煌文献《瑶池新咏》中查到其八首作品。
对于因力主平叛而遭袭身亡的宰相武元衡,作者也不认同在文学史上居于主流地位的刘禹锡、柳宗元等人对他的评价。作者认为武元衡对永贞新政并无明显的反对之举,其任相后的施为与新党的目标也无二致,他只是拒绝了新党的拉拢而被孤立排挤而已。
所以作者感慨道:“传统政治的诡异处在于,党争之实质并非治国理念有不同,而在于由谁做,通过什么方式来做。”这一观点道出了历史中绝大多数党争矛盾的根本原由,那就是“对人不对事”。
书中所写的诗人有很多我并不熟悉,甚至有的连名字都没听过,比如戎昱、欧阳詹、李涉、施肩吾、陈陶、李建勋等。这一方面说明唐代诗人之繁盛,有太多诗人还未被我这样的半吊子读书人所了解,另一方面也突显了作者的创作目的,就是要让读者知晓“每个诗人都有活生生的人生”。
诗歌既是诗人入仕的敲门砖,也是他们人生沉浮的镜像,所有的得意失意、苦乐悲欢都通过诗歌得到宣泄,也让世人、后人能够洞悉他们的人生以及他们背后的时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