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我爱艾灸
追艾溯源·四大名艾及艾辨别

追艾溯源·四大名艾及艾辨别

作者: 虛靈子 | 来源:发表于2022-11-19 20:43 被阅读0次

      中国古书记载:四大名艾指的是北艾、海艾、蕲艾、祁艾。

          1、北艾,指的是汤阴北艾,也叫伏道艾。为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北艾

          最早见于梁代本草学专著《名医别录》:"生于野"。没有具体的说明。宋代苏颂的《图经本草》则记载曰:"叶,今处处有之,以复道及四明者为佳。"书中认为,复道和四明的艾最好。

          据考证,伏道镇为今天的河南安阳市汤阴县所辖,即今天的伏道。伏道也为名医扁鹊的墓地之一,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有言曰:"汤阴者谓之北艾"。

          2、海艾,和北艾齐名,这种艾草是在宋代时被发现,一般处于野生状态,到清明前后,采来制作艾草青团等传统点心,或者在端午节挂于门楣窗口。海艾即今天浙江宁波及其附近地区的艾草。

    海艾

          宋代苏颂的《图经本草》则记载曰:"叶,今处处有之,以复道及四明者为佳。"这里的四明,就是今天的浙江宁波地区。

    海艾

    《本草纲目》记载:"四明者谓之海艾"

          3、蕲艾,产自于今天的湖北蕲春,最早流行于明代,在我国艾叶市场上占有较大的份额。

    蕲艾

          明弘治年间定稿的《本草品汇精要》记载:"生田野,今处处有之 道地:朝州、明州。"蕲州就是今天的湖北蕲春,蕲春有四宝:蕲竹、蕲艾、蕲蛇、蕲龟,明州就是今天的浙江宁波及附近地区。

    蕲艾

        其后的《本草蒙笙》收录了"蕲州艾叶"图,并记载曰:"倘有收藏,不吝价买,彼处仕宦,亦每采此,两京送人,重纸包封,以示珍贵,名益传远,四方尽闻。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首次提出了"蕲艾"之名。书中写道:"自成化以来,则以蕲州者为胜,用充方物,天下重之,谓之蕲艾。”“艾以叶入药,性温味苦,无毒,属纯阳之性,通十二经络,祛湿散寒,止血安胎等功效,易用于针灸”从此,蕲艾跻身中国名艾之列。

          明清医家皆重视并推崇蕲艾。明代《本草乘雅半偈》记载,"(艾叶)生山谷田野,蕲州者最贵,四明者亦佳”。该书还说,"蕲州贡艾叶,叶九尖,长盈五七寸,厚约一分许,岂唯力胜,堪称美艾。

    蕲艾对比

          艾草与产地是有密切关系的,不同产地,纬度,光照,品种都不同。这个属于自然现象。跟“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一个道理。

          这里插一段目前艾草盛产地地理位置的对比。

          目前来讲出名的是河南南阳艾和湖北蕲艾,当然山东的艾叶也还算可以不过比较小,但是了解地理的应该都清楚蕲艾和南阳艾效果都是一样的,因为他们所处的纬度都是一样的。

          南阳的纬度:南阳北纬34°,东经112°。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的过渡地带,四季分明,雨量适中,气候温和,海拔最高2212米,但是多为盆地地貌。

    南阳

        蕲春的纬度:湖北蕲春北纬30°东经112°。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海拔最高1159米。

    蕲春

        所以了解了两地的地理位置后,在地理条件大体相同的情况下,要考虑的是艾草的收割时间、储藏、制作工艺、副品选用上。

        4、祁艾,古时候,祁州处于北方中心地理位置,盛产药材,为北方药材集散地。由清至今,祁艾声誉渐传,成为“祁药”的主要品种之一。

    祁艾

          祁艾多产于河北安国(药都),祁艾是本世纪初出现的一个艾叶优良品种,专指产于河北安国(古称祁州)的艾叶,祁州处于北方中心地理位置,盛产药材,为北方药材集散地。由清至今,祁艾声誉渐传,成为“祁药”的主要品种之一。清官医案中亦有应用祁艾的记载,清《祁州志》的“物产”中亦有记载。

    蕲艾

          “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七年之病,当求三年之艾”。凡是做艾灸的朋友,都听过这两句话。这两句说所说的,就是说做艾灸应该用陈艾来做。陈艾也就是熟艾,是一个概念,只是现在说熟艾的不多。在这里也只说陈艾。

      什么是陈艾,例如三年陈艾,五年陈艾。拿三年陈艾来说,就是当年采摘的艾叶,阴凉,通风,避光下存放三年,利用这样的艾叶做出来的艾绒,就是三年陈的艾绒,如果用这样的艾绒卷成艾条,这样的艾条就是三年陈艾条。如果再用这样的艾条,切断后做出来艾柱,这样的艾柱就是三年陈的艾柱。

      陈艾做艾灸有什么好处

      与清艾相比,用陈艾做艾灸,火力温和,艾火对穴位的渗透力强,而艾灸所依靠的,就是通过艾燃烧后的热量,刺激穴位,温通经络,如果渗透力不强,起到的艾灸效果就会差了。清艾在做艾灸的时候,火力比较燥,大多数艾燃烧的热量不能渗透到穴位里面去,只是停留在皮肤表面。所以有时候人们在用清艾做艾灸的时候,会觉得皮肤有一种燥热的感觉。陈艾效果好,已经被大家认可。

    石磨艾

      接下来怎么辨别陈艾?

      一是观颜色上。陈艾的颜色发黄,土黄色,清艾条颜色发青。但是如果只看一种艾条里面的艾绒的时候,即使是清艾条,有时候你也会觉得发黄,这怎么办。拿出两种纯度相同的艾条,放在一块对比着看。这样好艾条与差艾条就一目了然了。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用在这里最恰当不过了。

    清艾与陈艾对比

      二是闻气味。当年陈的艾叶做出来的艾条,艾的味道比较浓,打开包装后,把艾条凑近孔鼻,一股艾香就会扑鼻而来。浏览过淘宝网上面诸多评论,有很多好评就是这么说的。好卖家,好艾条,艾香味很大,这里面还要有内行人的鼻子,清艾做出的艾条也有香味,是青草香,不入行的朋友很容易把两者弄混,有的朋友甚至没闻过陈艾的方香!

      三是体验效果。常做艾灸的人们,在使用过不同艾条后,能明显的感受到效果的不同,这也就是艾灸中的灸感,这里把灸感也顺带普及下,

    灸感有三:

    初期灸火循经:多表现为透热、扩热、传热三种热感现象,这表明为体内的经气被激活推动循环起来了;

    中期正邪相搏:多表现为酸、麻、胀、痛、痒的灸感,这表明为体内的经气被激发自动与病灶的邪气相搏斗。

    末期邪气外出:多表现为风、寒、凉、冷的灸感,这表明为体内的经气充足,开始将病气驱除体外了。

    邪气外出根据不同人的体质气的流注也会不同,这种气的流注根据不同的体质可以表现为:酸、麻、胀、痛、痒、冷、热、风、寒、凉十种灸感。这些灸感出现时是多样化的,有时象蚁爬,有时像流水,有时像冷风吹,有时忽隐忽现。

          四是闻艾烟。艾点燃后,陈艾的烟很柔和,升腾时白净轻。清艾浑浊且呛鼻。适当的陈艾烟对身体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陈艾烟

          闻艾烟的排病排毒反应:

          ①流鼻水:寒湿重,阳虚体质,畏冷怕寒,肺气虚,鼻炎等排病反应。

          ②流眼泪、或眼屎增多、或眼胀痛、或干涩、或视物模糊:肝胆火旺,肝热、肝阳上亢、眼病眼疾、近视眼、结膜炎、角膜炎、高血压、脾气躁、易怒等反应。

          ③头痛剧烈:肝火盛、心火旺、肠胃病、脾虚等反应。

          ④咽喉疼痛、或干燥、或痰多:咽喉炎、血脂高、血粘稠、胃火旺、胃炎、肠炎、肺炎、肺气虚、肾虚、肾炎、肾衰竭等排病反应。

        ⑤胸闷、或气短、或心脏烦闷、或喘不上气:高血压、心脏病、肝胆病、肺病、心肺病等排病反应。

          ⑥口苦:肝脾不和、胆囊疾患,肠胃功能紊乱,消化不良、积热,高血糖等排病反应。

          施灸后,患者身体随艾烟会散发出病气的味道:

          通过这种气味可诊断人体疾病:健康的人体是淡淡的体香味,闻到这种健康的体香使人心情平和、舒适、安全详和感。

          ①腐臭味:肾病、妇科疾病、男科等排病气反应。

          ②臊臭味:肝胆病、心脏病等排病气反应。

          ③酸臭味:脾胃病等排病气反应。

          ④腥臭味:肺心方面病等排病气反应。

          ⑤乳臭味:吃肉或奶过多造成消化系统负担排病反应。

          ⑥中药味:吃中药过多造成脏腑功能紊乱甚至药物中毒等排病气反应。

          ⑦抗生素味:使用西药过多,输液或吃消炎药过多、或长期依赖某种西药维持生命的患者,造成肝脏、心脏、肾脏、脾胃肠等毒素堆积过多排病排毒反应。

          ⑧某种动物的体味:吃动物肉过多、无肉不欢的顾客,造成血液毒素过多,血液垃圾过多影响循环代谢,将要发生病变的患者排病排毒反应。

          ⑨艾烟携带脏腑的病气停留在身体上的时间长短:施灸后,常有患者说,艾灸那里都好,灸的时间越久越好,唯独受不了的就是艾灸的味道停留在头发、衣服、皮肤上,走到哪里,人们都躲,特别是应酬时,朋友及客户以为白眉在抽大烟。此现象是患者身体正在恢复,而且是非常好的现象,是艾烟中“晒、抗氧化物和附着在肌肤的药物离子”持续作用于身体里风、寒、湿、燥、火病邪散发出带有病气的艾烟味。随着艾灸时间和数量的累计,身体越来越健康,元气恢复,体质恢复正常,那么,艾烟味停留在身体的时间就越短,味道越来越清香,并且闻不到前期的艾味和病混合臭味。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追艾溯源·四大名艾及艾辨别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mrvx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