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作者
马克·格兰诺维特,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最知名的社会学家之一,他先后曾在霍普金斯、哈佛、斯坦福等著名高校任教。他虽然是社会学家,但是对经济学管理学也产生了相当重要到了影响。格兰诺维特的研究关注到了人际关系和社会网络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为经济学研究开辟了一条新路,这是他的主要贡献。
关于本书
本书是格兰诺维特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关于社会网络研究的一本经典著作。作者对美国马萨诸塞州一个城市的282位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做了非常详细的职业调查,结果发现一大半的好工作都不是通过正式的招聘渠道获得的,而是靠“熟人”帮忙,也就是所谓的“弱关系”。
核心内容
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弱关系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超过半数的人不是靠官方招聘信息获得工作的,而是靠弱关系得到的机会。弱关系触及的范围更广,能够收集到具有差异性的信息,活跃的弱关系网络意味着资源和财富的增加,无论是对于个体还是对于社会的经济行为,都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前言
这本书是社会网络研究的一本经典著作,但是它能帮我们解决一个特别实际的问题,就是找工作。
如果问你,怎么找工作?你可能会说,投简历,或者找找相关行业的猎头推荐一下。但是,你再仔细想想,你的很多工作机会实际上是不是同学、朋友介绍给你的?这并不是你个人的感觉,社会学研究已经证明了,在找工作这个问题上,像朋友、同学这样的“熟人”,真的发挥了关键的作用。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的社会学家马克·格兰诺维特,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最知名的社会学家之一,现在是斯坦福大学社会学系的教授。尽管格兰诺维特是社会学家,但他的影响却是跨界的,很多研究经济学、管理学的人也都读他的书,参考或运用他的理论,因为格兰诺维特从找工作的问题上,总结出了一个社会学里很重要的概念,就是“弱关系”,而也就是熟人组成的关系网络。
他发现这个关系网络在各种经济活动中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过去的经济学并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格兰诺维特自己有个很好的比喻,他说:过去人们以为,经济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是独立进行的,就像行驶在黑夜中的两艘轮船一样,但实际上它们的航道是有交叉的。
我们刚才说的找工作的问题,就是这样一个经济学和社会学的交叉领域。传统经济学研究劳动力市场,要么是侧重分析个人,要么是侧重分析职位。但在格兰诺维特看来,社会关系才是重点,人是社会的组成要素,但是社会并不是由孤立的个人组成的,而是由互相联系的个人组成的。在很多情况下,资源都是通过社会网络进行分配的,这种社会关系对经济活动的影响不可忽视。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了解一下这本书中的研究以及它所提出的“弱关系”理论。首先,弱关系究竟指的是什么样的关系?它在找工作这件事儿上是怎么发挥作用的?第二,弱关系网络的优势和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最后我们再来看看,在中国这样的人情社会,这本书里讨论的弱关系理论适用吗?
第一部分
我们进入第一个部分,先来搞清楚弱关系是怎么回事。
不管社会怎么变,工作这件事儿,的确占用了我们很大一部分的时间。而且随着工作年限变长,它对我们和社会关系的影响越来越深。尽管很多时候,我们有种感受,那就是人类进入工业时代以来,在越来越大的城市和流动性越来越强的企业中,人情化的因素已经大大削弱了,但其实我们每个人还都处在越来越复杂、多元,也越来越活跃的关系网络中。
可能大多数人在职场中都有一个普遍的经验,就是家庭背景、教育程度、个人综合素质等等,都会对一个人的职业发展还有收入水平产生重要影响,但这种影响又不是绝对的。有的时候,人们也会因为一些偶然因素得到很好的工作机会。比如一个偶然认识的人,随口告诉了你一个工作信息,或者你找工作的时候,恰好你喜欢的公司有合适的职位,等等。不得不承认,在找工作这件事儿上,结果好不好有很大的运气成分。
那么这个所谓的“运气”到底是怎么回事?抛开星座、命理这些东西不谈,我们有没有办法去对它进行理性分析呢?
二十世纪70年代的时候,作为社会学家的格兰诺维特敏锐地关注到了这一点。他认为,这个运气,其实就是“弱关系”的力量。虽然这些社会关系,并不是一个人主动选择或者长期维持的关系,而是不经意间建立的。但就是这些关系,在恰当的时候,恰当的地方,恰好帮上了忙。
弱关系理论是格兰诺维特最经常被引用的理论之一。在《找工作》出版的前一年,他在《美国社会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叫《弱关系的优势》,可以看作是这本《找工作》的理论基础。
在这篇论文中,格兰诺维特把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分为“强关系”和“弱关系”。怎么衡量呢?格兰诺维特列出了四个维度,分别是认识时间的长短、互动的频率、亲密性还有互惠交换。认识时间长,互动频率高,彼此之间关系比较亲密、互相信任,经常互相帮忙,这样的关系就是强关系;相反,认识时间短,几乎没有互动的关系,就是弱关系。
格兰诺维特认为,弱关系在信息传播中有很明显的优势,能够帮助人们接触新事物,找到合适的工作,还能够增强社区的凝聚力等等。我们来看两个例子。
第一个案例是这样的:卡尔是一个刚毕业的工程师。他的父亲也是一名工程师。他的父亲从一位同事那里听说,另外一个城市有家公司正在招人,专业对口,职位也刚好合适。而这个消息是他手下的销售员从对方公司秘书那听来的。卡尔试着向这个公司投递了申请,就被录用了。
再来听第二个案例:诺曼是一个年轻的经济学博士。波士顿某个大学获得了一大笔基金,需要招聘一些项目研究员。这个基金派代表来考察,顺便推荐了他的一个熟人给这个大学,是另一个大学的经济系主任,说是可以介绍一些研究员给这个大学,而诺曼刚好是经济系主任的学生,于是诺曼就得到了这个职位。
这两个案例听着好像都很“绕”,因为涉及的人太多,但这就是弱关系网络的特点——这个网络上的节点很多,覆盖的范围非常广。
从这两个例子中,我们可以发现,和强关系相比,弱关系有以下两点优势:
首先,弱关系提供的信息更广泛。一般要找工作的时候,我们往往首先会想到职业介绍所,或者媒体上的招聘广告等等,但这种正式途径的效果反而不一定好,因为一段特定时期内的信息是有限的,而好的工作机会往往不是在你想要找工作的时候出现。调查发现,很多满意的工作都不是刻意找来的,而是因为得知了合适的信息,意外获得的。这个时候,弱关系就成了这种信息的重要来源,它的随机性比较强。
第二,在传递工作信息的时候,提供信息的人多少还会为被推荐的人讲上几句好话。格兰诺维特认为,这就是“信任”或者说“信用”的作用。所以,通过熟人推荐而获得的工作,薪水和待遇一般会更好,工作满意度也比较高。好工作更多都是通过弱关系找到的。刚才那个经济学博士的例子就体现了这一点,他得到了更资深的学者的推荐,这是非常强有力的信任背书。
第二部分
那么,为什么是交情不深的弱关系更管用,而不是亲朋好友这种强关系呢?接下来我们就进入第二个部分,我们来看看这种弱关系网络的优势和价值在哪里。
关于强关系和弱关系的区别,除了第一部分我们说到的四个维度区分法,格兰诺维特还告诉我们了一个关键点,那就是信息结构不一样。具体来说,就是信息传递的范围不一样,质量也不一样。
先说传递范围吧,用人单位和求职者都想要找到对方,并且进一步了解对方,但通过大众渠道能传递信息是有限的,而且城市越大、社会越复杂,这种信息传递的难度就越高。每一个人身边,关系亲密的朋友、家人,数量是有限的,但弱关系却可以有很多。因为弱关系只是有那么一点点联系的人,维护关系的成本比较低,而且这样的关系建立起来也很容易。弱关系的数量和触达的范围是成倍增加的,相应的,你获取工作信息的概率当然也就大大增加了。
我们再来说说弱关系的第二个优势,差异性。强关系之间,因为生活圈子的高度重合,很多信息都是雷同和多余的。但弱关系就不一样了,弱关系具有很大的差异性,经常能跨越阶层和团体传递信息,远远超过了强关系一般可以接近的领域。
格兰诺维特把这叫做社会网络的“异质性”(异就是差异的异,质是质量的质)。他认为,处于社会网络中的人,如果同质性较高,那么他们的沟通效率往往就会比较低,很多时候是来回说同样的话。打个比方,同学聚会,你们聊得最多的话题是什么?是不是老同学之间那些旧八卦?家庭聚会里,大家最爱讲的又是什么呢,是不是讲了无数遍的小时候的故事,或者邻里之间的琐碎生活?这些内容当然都很有趣,也能拉近大家的情感距离,但纯粹从信息沟通的角度来讲的话,它的沟通效率其实是比较低的。反过来,从社会学的角度讲,异质性才是信息沟通的真正有效基础,可以有效扩大信息视野。
弱关系的第三个优势,是更高的流动性。在动态的层面上考虑,强关系一般是我们身边固定的亲戚朋友,长时间内是不会有变化的,所以他们带来的信息也是比较稳定和固化的。而弱关系带来的信息具有更高的流动性,往往会将获得信息的人带到不一样的平台和圈子,这个圈子里面,就会有让你地位跃升的机会。
除了上面这些找工作的优势之外,弱关系还有更大的价值。弱关系不仅是一种资源,还能够形成跨越社会距离的管道,让整个网络都变得活跃。举个例子,一个人换了工作之后,从社会流动的角度讲,不仅仅他自己从一个网络跳转到了另一个网络,还导致原有的网络和新的网络也建立了某种连接。这种切换越频繁,网络的连接性也就越强。
那么,活跃的社会网络会产生什么样的价值呢?我猜你已经想到了,信息意味着资源,资源意味着财富。说到这,我们来看一个书之外的例子。2010年,美国有三个研究人员做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调查,他们想办法拿到了2005年8月整个英国的几乎所有电话通讯记录,这些记录涵盖90%的手机和超过99%的固定电话,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当时整体的社交网络状况。研究人员很难知道每个人的经济状况,但是区域的经济状况数据是可以查得到的,哪里是富人区,哪里是穷人区,这个情况他们已经掌握。
接下来呢,他们把居民的电话通讯记录和居民所在的三万多个住宅区的经济状况排名做了比对,并且进行了严密的分析。结果非常明显,富裕的住宅区,人们跟不同地区和不同阶层的人的联络更多,而且越是富裕的小区,这种交往的多样性就越明显。如果我们看得再细致一点的话还会发现,阶层的多样性比地区多样性更重要。即便不能断言强大的弱关系网络一定能为某个人带来资源和财富,但整体看来,弱关系网络的活跃性和财富确实是强相关的。
美国的一位著名社会学家赫伯特·甘斯的研究能让我们对这个问题有个更直观的理解。甘斯曾在波士顿长期研究工薪阶层和精英阶层的文化差异,他发现,工薪阶层的特点是不太信任外部世界,只相信自己的亲人朋友,高度依赖强关系。甘斯把这些人叫作“都市村民”,说的是虽然生活在大都市,但是用的却是小村庄里的那套逻辑生活的人。
但精英阶层不一样,精英阶层的社会交往和活动非常灵活,他们善于从各个地方收集信息,尝试理解他们之前不理解的东西,总是对新事物保持开放的态度。“都市村民”的生活是固化的,从人际关系到工作再到未来的生活都非常确定,而精英阶层时刻准备迎接变化,随时可以跟陌生人合作,建立一重又一重的新型弱关系。长期来看,这就会形成很大的差别。
我们讲了不少弱关系对个人还有对社会的意义,不过我想你可能会有个疑问,格兰诺维特的这套理论适用于中国吗?第三部分,我们来看一看,在中国这个人情社会,西方社会学家的关系理论,解释得了中国式关系吗?
的确,在不同的社会传统文化和制度下,“强关系”和“弱关系”的力量发挥得并不一样。格兰诺维特也关注到了这个问题,在2008年再版的《找工作》这本书的后记和附录部分,他提到了华人社会学家、明尼苏达大学社会学教授边燕杰的一项针对中国社会的研究。
1988年,边燕杰教授发表了一篇经典论文叫作《找回强关系》,他研究的是当时在分配体制下的天津,人们找工作的情况。边燕杰的发现还是比较符合我们中国人的生活经验的,他说在中国,人们更多是通过强关系而不是弱关系来找工作,即便中间出现了介绍人,介绍人和两边的联系也多是强关系,而不像是前面那个例子里的“爸爸的同事”或者“基金会的代表”。还有非常关键和特殊的一点,那就是事儿办不办得成,得看最后托的这个关系人手里有没有权。这个实权人物的作用非常突出。所以,准确说应该是这样:只有关系亲密的强关系还不够,关键是能不能通过强关系找到掌握实权的人。这和格兰诺维特在美国观察到的现象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不过,边燕杰在天津的调查已经是30年前的事了,那么在中国改革开放开展了多年之后,情况有发生变化吗?2000年以后,边燕杰确实在研究中发现,随着中国的经济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强关系下降,弱关系上升,虽然在小城市里,强关系的影响还是根深蒂固,但在大城市,这种趋势尤其明显。整体上来说,靠弱关系获得工作的比例整体上一直在上升,自2009年以来占到了80%以上。弱关系依然有着中国特色。
这个观察好像挺令人沮丧的。格兰诺维特的研究重点是信息通过社会网络进行传递的问题,他没有太谈到这里面牵涉的利益。但回到我们面临的情况,在中国的惯常语境里,“关系”往往和利益捆绑在一起。
关于中国的传统社会网络,著名学者费孝通的经典著作《乡土中国》里早有过解释,数千年的农耕传统,塑造了非常稳定的熟人社会,依靠信任和规矩来维护秩序。人际关系的基本结构,用费孝通先生的话说,叫“差序格局”。打个比方,就像是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一个圈子的中心,由己及人,关系一层一层向外辐射,影响力越大,波纹越远,影响力就越广。一切秩序和价值都跟这个差序格局有关,人们习惯把自己当作中心,对待亲近的人是一个标准,对待远一点的人又是另一个标准。相应的,各种社会资源的分配当然也依照这个秩序进行,这原本就跟现代的平等理念没有关系。
不过,了解了这种差序格局的乡土根基,你也就明白了,随着时代发展,这种中国式乡土社会的关系的性质一定会发生改变。我们很多人身处的已经不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了,甚至都不是工业社会,而是后工业社会。
什么是后工业社会呢?工业社会,依靠技术和机器从事大规模的商品生产。经济主要由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和商业等部门构成。但在后工业社会,社会的发展依赖于信息、知识、科技,知识和技能是社会分层的重要指标。
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们的财富、文化优势以及影响力不再像过去的时代那么依赖于世袭或血缘,而更多依赖教育。主要由专业技术人员所构成的这个知识阶级的力量在不断壮大,掌握的资源也越来越多。这个群体正是格兰诺维特研究弱关系时主要考察的对象,他们已经逐渐成为中国许多城市的主导人群。这个趋势是不能够忽视的。
从整个社会的角度上说,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还是按照差序格局,以个人为中心,按照亲疏远近来划分关系强弱,再根据这个来决定工作职位和相应的回报,那将是与社会发展大势背道而驰的。
从个人的角度上说,过去,关系亲疏远近决定了一个人是不是可以被信任,但现在,信用更多要跟社会普遍承认的标准挂钩。在职场上,相应的职业素质、专业知识和技能会成为更重要的资产。在这样的情况下,不牵涉利益分配的弱关系也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说到这,就又回到了格兰诺维特的理论。弱关系网络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如果信息本身比较可靠,那么信任也会随之建立。这种信任对个人、对企业以及对整个网络来说,都有巨大的价值。
当然,中国的国情是相当复杂的,国内很多学者也关注到,对很多群体来说,尤其是对下岗职工、农民工这些弱关系网络质量比较低的人群,更多是强关系在发挥作用。因为强关系意味着影响力的落实。这一点也让我们看到了社会网络的复杂性。总的来说,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我们都应该意识到,关系网络在任何一种社会条件中都是不可忽视的客观存在,强关系意味着情感、利益、影响力的多重绑定,而弱关系意味着巨大的信息价值。
总结
第一,这本书是美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格兰诺维特在二十世纪70年代所做的一项研究,他用实证的方法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弱关系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超过半数的人不是靠官方招聘信息获得工作的,而是靠弱关系得到的机会。
第二,弱关系触及的范围更广,能够收集到具有差异性的信息,活跃的弱关系网络意味着资源和财富的增加。
除此之外,我还想补充一点。在中国的语境中,强关系依然发挥着很大的影响,这跟社会制度以及长期以来的文化环境有很大关系。但是,随着全世界进入后工业时代,中国的职场环境,尤其是大城市的职场环境已经发生很大变化,弱关系变得原来越重要。对于个体来说,要意识到自己所处网络的特点,看到强关系和弱关系分别的意义,这一点始终很重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