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经常会听到这样的故事:某个人在一个行业奋斗了许多年,学会了这个行业的整套技术,积累到自己的人脉,从而告别了朝九晚五,两点一线的平淡生活,从此走上人生巅峰。我相信这个世界上绝对有这样的人,但也有这样的故事:
故事一:
某某,在某一排名前五的保险公司做了许多年,手上积累了很多客户资源,此时他已无法安于现状,而这个时候恰巧有一个新的机会摆在他的面前。那是一家更小的保险公司,但给了他更为丰厚的待遇,与更好的发展空间。于是,他心动了,开始加入这家公司。
他想,凭借自己这么多年积累的客户,大家平时沟通相处都也很好,让他们支持自己新的业务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吧。但事实却并非如此,那些老客户并没有真的跟随他更换新的保险公司,因为别人更看重的是现在的品牌而非个人。
故事二:
我这么多年一直在一家游戏公司,公司从最初的不到100人,到现在发展成近千人的知名公司,但每一年也都有很多人离开,有的是去寻找新的机会,有人是开始去创业做游戏业务,我一个朋友便选择了后者。我是做广告,他是做商务,商务工作是与人打交道最多的工作,也最容易积累的人脉。
他也有一个想法,自己在这家公司工作这么久,公司本身有名气,又认识了这么多相关从业者,比如发行/广告/研发等公司或大或小职务的朋友,再不济老东家也有熟人,挖一挖也是可以的。只是想法很好,但实际上并不容易。别人以前愿意和你打交道,是因为看重你背后的公司。当你自己开始去做,你说,能不能给我之前XX公司的优惠政策,看咱们这么多年关系能不能走账期,结果却是碰一笔子灰。
我并不是一个很爱交朋友的人,一方面性格内向,不善于交际。另外一方面也是觉得没有必要去结交一些泛泛之交。很简单的一个道理,就算你微信里可能有成百上千个好友,每个人似乎交情都不错,但你需要借钱的人能有几个,恐怕不拉黑就不错了吧。
当然,我长这么大,从未向别人借过钱,就算当年一天只能买得起一个馒头,也是强忍度过十几天。后来,工作稳定后,也有生活拮据的时候,有时甚至快交不起房租,我也想自己少吃一顿,少买点东西,咬咬牙也是能过去,何必去借钱。也许,我借钱也是能借到的,但只是觉得没有必要。
几个月前,准备买房子的时候,才算清两个人共有多少积蓄,差不多小百万,中介说你们这样其实都可以在上海买个两室一厅。虽然话是这么说,但盘算一下这样操作需要借钱那是必然的,最终还是想,房子小一点也没关系,先有再优,至少不用去借别人的。自己富余出来一部分,可以做更好的装修,也可以应应急,即使失业也不至于特别的焦虑。
很多人说我性格过于内向,不合群,没有自己的交际圈,特别每年我回到家里,爸妈总是说你怎么不知道叫人,这是你七大姑八大姨。同一个公司的人自己都脸盲,更何况一年都见不了几回的人,我哪还知道你到底是谁。一开始,自己也并没有打算留在上海,但后来仔细想,假如能留下来还是留下来,因为大城市更为公平,只要你有能力努力就一定有机会。但老家却不一样,你想开个小店,各种关系都要打好交道,还得能适应酒桌文化,不然也是三天两头麻烦不断。
而我,始终觉得,合群也并没有那么重要,大多人都是你生命中的过客而非贵人,我记得几年前看过一本书叫作《乌合之众》,里面有句话说:
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
所以,我更情愿做一个清醒的个体,而非是讨好别人的傀儡。许多人跟我说,他们边工作,边积累着自己的人脉,手上有一大把的资源,你这样子将来根本就不可能做成事情。确实,大多数成功的人,都是销售出身,或是掌握着销售的技能。但内向性格的人,就什么都不是,什么都做不成了吗?
并不是这样,去年的时候我负责一个团队的组建,基本上一切都是从零开始,虽然还是同一业务但我之前是做国内现在却是做海外,完全是小白。管理更是一窍不通,渠道关系也需要重新建立。很多事情,都是需要去沟通的,而且尴尬的是,自己的英语并不好。但事情摆在这里,总是要做的,总要要去沟通的。其实也简单,就像我之前写的一样,别去拿自己的弱点去面对自己的强项就好,沟通的本质我觉得就是各取所需,了解互相的想法,喝酒吹牛是能让事情办的更好吗?
这一两年因为工作的转变,微信好友也从最初的几十变成了上千,但除了偶尔寒暄几句并没太多作用。我从来不否认人脉的力量,但我觉得真正的人脉是需要建立自己的管道,通过自己的价值输出让别人认可你,从而在你帮助别人的时候别人同时也在帮助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