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结构的“广度”是一个人“有聊”还是“无聊”的关键,而知识结构的“深度”是一个人“肤浅”还是“深刻”的关键。
这句话深刻刺激了我,因为一面国旗。他们聊到国家,聊到石油,果然和我们普通人的思维不在一个平台上。
一面没在正中间的国旗,引发的讨论,让我们看到知识储备的丰富,他眼里的世界那么有趣,那么丰富多彩。
我们聊的是衣食住行,完全不在一个深度。碎片化的知识,只是让我们觉得自己懂得很多,其实这在当今社会有些茶毒,广和深比,深应该比广要深刻。
假如知识点是个点,那么深刻就是一张网,整个思维的框架里,那个点放在哪里,位置在哪儿,不但知道是什么,还知道为什么是这个?就像点了烟火,就能在夜空灿烂一样。
小学课本的目录就是系统的框架的一部分,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基,一层,两层,小楼,别墅,高楼大厦,城堡……是不是跟我们自己的思想非常相似。
一个敏感的人,对这个复杂多样的世界有着细腻的观察。
我们爱写文章的人,大多都有一颗细腻柔软的内心,才能抒发出自己正确的思想情感,终于找到了一个赞美敏感的观点,原来敏感可以是一种优点,敏感人的特质,就是能迅速分析出环境、情绪、态度、语言、感官、等多种因素变化,心思百转,千丝万缕后,表面一片平静,其实内心早已瞬间走了十万八千里的弯弯绕绕。有时候过渡的敏感也是一种自我内耗。
真正的强大应该是“我什么都感知得到,可是我不为所动”,即敏感又强壮——拥有一颗“玻璃钢心”。
玻璃心一直是脆弱的代言词,给玻璃心穿个外套,或者给玻璃心钢化,就是既敏感又强壮的“玻璃钢心”。
有时候吃不出好坏是穷惯了,长大后吃不出好坏,吃了好多饭还是吃不出来就是没有认真感受。
不会欣赏音乐也没关系,认真听一首播放器里的,认真感知,感受演绎者不同的感受。随着这种有意识的差别化体验的增加,你的感知能力会从量的积累,达到质的转变。任何一景一物一乐律一瞬间都能让人沉醉。
敏感人的特性就是在细微处找不同,更丰富,杜绝单调。也许有的人看到的桥是一座桥,我们看到的桥就是一个故事或者多个故事,甚至它的构造和起源,更甚者它的整个历史框架背后的呈现。
读书有品味读的多了就形成了自己的一个阅读体系。也可以说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这个得靠积累,不但要会读书,更要会选书。有师傅带领,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还真是一本好书,就像是吃了一顿满汉全席,虽然不一定都吃进肚子里,却也饱了眼界。深处繁花似锦中,自己也变得鲜美可人。
对于潘金莲叫了39声叔叔以后的那个“你”字,让我燃起了读经典的欲望,其实我一直喜欢小众的书。经典是经过筛选留下来的好书,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人趋之若鹜,经典肯定是好,还是抽时间看看自行领悟吧。难啃的经典也是有营养的,也许我的认知水平等能上和台阶呢?也许我一直在和康庄大道绕行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