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的愉悦和死的坦然,都将成为生命圆满的标志。
我们更好的活着是为了日后更好的死亡,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学会认真看待它。 向死而生,既然我已经想清楚了我该怎么去死,剩下的就是怎么样好好的活。 如果你已经不惧怕死亡,那么活着就应该更好的活。 其实我们所有人都走在一条从摇篮到坟墓的单程旅途中,唯一不同的是中间的风景。所以希望每个人好好享受这段旅程吧!
史铁生曾经说过,“死亡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情,是一个终将到来的节日。” 人终有一死,既然终有一死,那就活在当下,向死而生。
《寻梦环游记》:当人死后灵魂重聚,我们还是一家人,死亡不是终点,被遗忘才是… “请记住我,虽然我要去远方。请记住我,当听见吉他的悲伤,这就是我跟你在一起唯一的凭据。直到我再次拥抱你,请记住我……"
"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村上春树
希腊悲剧家欧里庇得斯所说,"存在过的,永不会离去。" 且在人世一次次的相遇和分离里,温柔而郑重地道一声:"再见。"
生的要好,老的要慢,病得要晚,死的要快,在加一点:我的生命我做主。
死亡——最终的平等,永恒的宁静,它就像悬在我们每个人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本身就赋予了活着的意义:生命有限,韶华易逝,每一天的时光都值得被好好对待。 当我们感觉生活迷茫,甚至觉得自己一无所有时,也不要忘记自己手里还牢牢握着很多病榻上的人梦寐以求的东西——自己的生命和时间。
蔡康永说过,学会告别死亡,是所有汉文化的人缺乏的一堂教育。 自己生活中所有的努力都源于对生命的珍视,所有的恐惧都源于对死亡的恐惧。
人们总是想拼命的活着,而忘记了思考怎么死的体面。
我们总是满怀期许地迎接新生命,却忽略了告别也是同样重要的生命一环。
西方国家的小孩子,小学阶段就在老师的帮助下开始写自己的墓志铭,思考自己的死亡。相比之下中国人整体对死亡是很忌讳的,传统文化中不愿提及死亡,死亡这事知易行难,要想死而无憾,就要精彩地活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