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中国文学简史》第十三课

《中国文学简史》第十三课

作者: 铅笔芯 | 来源:发表于2024-02-27 08:10 被阅读0次

    《孟子》(续)

    二、《孟子》

    《孟子》共七篇,258章,主要记录孟子的言论和活动,是孟子在门人参与下亲自编订的。

    孟子的政治主张是“仁政”,与孔子的“德政”是一脉相承的。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

    仁政思想的依据:
    民本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从国家统治者的角度去理解的)。

    批判现实: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也有饿殍。与民同乐,争取民心。

    性善论:人皆有不忍之心。

    恻隐之心 ->仁
    羞恶之心 ->义
    辞让之心 ->礼
    是非之心 ->智

    三、《孟子》的艺术特色

    1. 虽为对话体,但具有论说文的特征,甚至是驳斥文。
      如:驳斥许由“贤者与民并耕而食”,从而提出自己的观点“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
    2. 富有气势,且笔锋犀利(具有攻击性)
      如:孟子见梁襄王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
    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之?’
    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1. 善于表现人物心理
      如:齐桓、晋文之事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1. 善用比喻和寓言增强论辩的说服力。
      如:缘木求鱼、以五十步笑百步,以及“离娄下”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
    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
    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

    四、孟子的影响力

    1. 汉代就开始受到重视。
    2. 唐以后,由于韩愈和宋代理学家的表彰,孟子地位更加提高,成为“经”。
    3. 得到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等人的推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国文学简史》第十三课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nbza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