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南怀瑾
南怀瑾大师推荐的国学入门著作:

南怀瑾大师推荐的国学入门著作:

作者: _十里故清欢 | 来源:发表于2019-01-13 16:23 被阅读0次

    摘自《国学与中国文化》-南怀瑾
    因此,我给你们开了一个书单,教你走捷路,可以快些进入中国文化的宝库,也可以懂一点西方文化了:
    (一)三百千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
    (二)《文字画研究》(吕佛庭)《御定康熙字典》《新修康熙字典》《远东国语词典》
    (三)《幼学琼林》《古文观止》《龙文鞭影》
    (四)《增广诗韵合璧》《古诗源》《宋元诗评注》《清诗评注》《随园诗话》
    (五)《古文辞类纂》《续古文辞类纂》《经史百家杂钞》
    (六)《儿童中国文化导读》《儿童西方文化导读》(老古文化公司编辑)
    (七)《古今图书集成》
    (八)《纲鉴易知录》
    以下是关于这些书目的简介,《古文观止》、《康熙字典》等比较常见或反复出版的书籍从简或略去。

    1、“三百千千”。台湾老古出版的《国学初基入门》,收录有:四体三字经、四体百家姓、四体千字文、千家诗注释、增广昔时贤文、二十四孝、日记故事。《国学初基入门》应为影印本。

    2、《龙文鞭影》。原名《蒙养故事》,编撰者萧良有,湖北汉阳人,明朝万历年间进士,曾任国子监祭酒。国子监是封建时代国家最高学府,祭酒相当于现在的校长。最高学府的校长亲自撰写蒙书,古代对教育的重视,于此可见一斑。
      后来杨臣铮认为《蒙养故事》比较简略,于是加以补充订正,书名改为《龙文鞭影》。“龙文”是指古代良马,良马无须鞭打,见到鞭影就会疾驰。
    该书内容主要来自二十四史中的人物典故,同时又从《庄子》和古代神话、小说、笔记如《搜神记》、《列仙传》、《世说新语》等书中广泛收集故事。辑录了历史上许多著名人物如孔子、诸葛亮、司马迁、李白、杜甫、朱熹等人的轶闻趣事。全书共收辑了包括孟母断机、毛遂自荐、荆轲刺秦、鹬蚌相争、董永卖身、红叶题诗等两千多个典故,文字简练扼要,而能阐明故事梗概,可称之为一本典故大全。
    《龙文鞭影》原文http://baike.baidu.com/view/99108.htm

    3、《文字画研究》,吕佛庭著。台湾华正书局1975年出版。著名画家吕佛庭,钻进六千年前历史里挖宝,他让象形字字复活,给他们诗的意境,重新组合成朴拙丶天真丶逸趣横生的「文字画」。中国文字就是「画」。我们的祖先,好玩地用有色泥土,画出山丶水丶日丶月丶鸟丶兽丶草丶木,这种无所谓的描写画,後来演变成记事的文字,也就失去审美的意义。
    吕佛庭近年来,尝试把象形字,从实用的符号里,解脱出来,恢复先人描写画的特性。他采用金文和甲骨文,作为文字素材,同时,融合甲骨丶大篆丶小篆丶砖丶瓦丶镜丶印各体字的书趣,画成「文字画」。文字画的形貌,酷似儿童画;但是它们的质感迥异。儿童画贵在稚拙丶妙趣天成;文字画则是承接古人智慧,加上变化丶改追丶赋予诗情画意的肌肤。
    吕佛庭说,他的文字画,由具体的象形字组成;但它却是半抽象画。好比平剧「打渔杀家」中的上船丶下船丶操桨丶行舟丶撒网丶收网等动作,虽然一动一静,个中全有戏;可是看不出到底坐什麽船,撒什麽网。
    这位自称「半僧」的老画家,笃信佛教。作画之馀,喜欢念经打坐,遨游山川,「阿弥陀佛」教他心无杂念;云游四方为他携来更多灵感。他的文字画,以及长卷「横贯公路」丶「长江万里图」丶「台湾名胜」等等,都曾在历史博物馆展出。
    该书的简介和目录可看:http://www.book-huacheng.com.tw/book_show.asp?seq=188

    4、《远东国语辞典》,张北海主编,台湾远东图书公司出版。1259页,有13x18.5公分和10.5x15公分两种开本。该书的特色:單字與詞語的解釋劃分清楚,收錄單字最多。單字下另加英語拼音和中文解釋,常用字彙酌附英譯,藉供參考。

    5、《增广诗韵合璧》。《诗韵合璧》为清朝人汤文璐所编,《增广诗韵合璧》应为后人的增补本。作诗的工具书(关于押韵的)。作诗需要选韵时,可在这部书中查考。《增广诗韵合璧》似乎只有台湾出版,而《诗韵合璧》大陆版本甚多,百度一下即可查到。

    6、《古诗源》。唐之前古诗最重要的选本,清人沈德潜选编。《古诗源》选辑了先秦至隋各个时代的诗歌,也包括一些民歌谣谚,共七百馀首,分十四卷。其中古逸一卷,汉诗三卷,晋诗三卷,宋诗二卷,齐梁诗二卷,陈、北魏、北齐、北周、隋诗各一卷。唐以前的诗歌中,比较著名的篇章(除《诗经》《楚辞》外)基本都已选录在内。(当当网有售)

    7、《宋元诗评注》。书名少了一字,应为《宋元明诗评注》。王文濡(1867-1935)评选。此书建国后没有再版。

    8、《清诗评注》。王文濡评选。建国后没有再版。现能见到的只有民国版本和台湾老古的版本。

    9、《随园诗话》。清人袁枚专门论诗的著作。本书所论及的,从诗人的先天资质到后天的品德修养、读书学习及社会实践;从写景、言情,到咏物、咏史;从立意构思,到谋篇炼句;从辞采、韵律,到比兴、寄托、自然、空灵、曲折等各种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以及诗的修改、诗的鉴赏、诗的编选,乃至诗话的撰写,凡是与诗相关的方方面面,可谓无所不包。(当当网有售)

    10、《古文辞类纂》,中国古文总集。编者清代姚鼐。此集是桐城派散文观点的代表选本,一度颇为流行。所选文章以唐宋八大家作品为主,其前后亦选有各朝代知名作家的文章。全书文体分类达13种,收作品700多篇,共74卷。(当当网有售)

    11、《续古文辞类纂》,近代文总集。有王先谦编、黎庶昌编两种。
    王先谦的编本,续选了清乾隆至咸丰间诸家各类文辞,以补姚书不足(《古文辞类纂》一书,清代文章收录较少,只有清早期方苞等桐城派代表人物的文章)。
    黎庶昌的编本,重点不在续,而在扩,实为“广古文辞类纂”。姚书自《战国策》始,不及六经;黎书乃补经、子为上编,分11类,又据《经史百家杂钞》之目,补列“叙记”、“典志”两类。姚书不录史传;黎书乃补史为中编,采选《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文章,共分9类。下编选清文,但亦限于“方(苞)姚(鼐)前后”,分类同上编。可见此书主要在拓展选文领域,改善纂编体例等方面,匡补姚书之不足。

    12、《经史百家杂钞》。曾国藩编纂的一部古文精华集,共二十六卷。《经史百家杂钞》一书,是从清末到民国,在社会上流传很广、影响较大、继姚鼐《古文辞类纂》之后的又一部有名的古文选读本。全书共分论著、词赋、序跋、诏令、奏议、书牍、哀祭、传志、叙记、典志、杂记十一类。
    同《古文辞类纂》相比,《经史百家杂钞》对文体有所增删,最重要的特色,是注重经世致用,力避空泛。选文与政事结合,使读者通过对文章的学习,了解历代的治乱兴衰、典章文物、学术思想和经国济民之道。也就是说,《杂钞》里不仅有“文”,而且有“道”,是“文”与“道”结合的一部书。比之主要是注重辞章的《类纂》来,《杂钞》具有鲜明的实用特点。《杂钞》将义理、词章、考据大体都归宿于“经济”;在内容上,减去了《类纂》中内容较空泛的一些应酬文字,并新增了经、史、子三类文章,约占全书四分之一的分量。其所选文章多为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选择精当,内容丰富,范围广泛,体裁兼备,故可作为研读经、史、哲学等方面的基础读物,各种文体的示范读物。

    毛泽东对《杂钞》的这一优点评价很高,他在给萧子升的信中说:“国学者,统道与文也。姚氏《类纂》畸于文,曾书则二者兼之,所以可贵也。”又说“是书上自隆古,下迄清代,尽抡四部精要”,高度肯定了曾国藩的编选功力。毛泽东之所以说《杂钞》比《类纂》好,也是因为他不仅仅着眼于辞章,更重要的是以一种政治家的眼光来评论和取舍二书。

    附:毛泽东给萧子升的信(节录):
    “顾吾人所最急者,国学常识也。昔人有言,欲通一经,早通群经。今欲通国学,亦早通其常识耳。首贵择书,其书必能孕群籍而抱万有。干振则枝披,将麾则卒舞。如是之书,曾氏《杂钞》其庶几焉。是书上自隆古,下迄清代,尽抡四部精要。”(《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

    附:毛泽东与《纲鉴易知录》
    (摘自于《毛泽东早年读书生活》李锐 著)

    有几种出版物谈到,毛泽东在韶山乌龟井东茅塘私塾念书的时候,塾师点读过《纲鉴》和《日知录》。因为中国并没有一种用“纲鉴”二字作书名的书,于是一些研究者就添上几个字,有写成《了凡纲鉴》的,有写成《纲鉴类纂》的,这样稍加改动,似乎可以自圆其说了。
    《日知录》是明末清初大学者顾炎武的著作,是他一生学问心得。它的内容,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介绍,“前七卷皆论经义,八卷至十二卷皆论政事,十三卷论世风,十四、十五卷论礼制,十六、十七卷论科举,十八至二十一卷论艺文,二十二至二十四卷论名义,二十五卷论古事真妄,二十六卷论史法,二十七卷论注书,二十八卷论杂事,二十九卷论兵及外国事,三十卷论天象术数,三十一卷论地理,三十二卷杂考证。”顾炎武十分认真严肃地来写他的这本书,一年工夫只写得十几条。他的学生潘耒请求将这书刻印,他在复信中回答说:“要以临终绝笔为定。”可见他到老年还在不断补充修订此书。潘耒为此书写的序言说:“此《日知录》,则其稽古有得,随时割记,久而类次成书者。凡经义、史学、官方、吏治、财富、典礼、舆地、艺文之属,一一疏通其源流,考正其谬谈。至于叹礼教之衰迟,伤风俗之颓败,则古称先,规切时弊,尤为深切著明,学博而识精,理到而辞达。是书也,意惟宋元名儒能为之,明三百年来,殆未有也。”总之,《日知录》是一部高层次的学术著作,决不是三家村里小小蒙童的适当读物。事实上也没有人听说过旧时私塾中有过点读《日知录》的事情。毛泽东在《讲堂录》中提到了潘耒的《日知录序》,并且摘抄了其中若干内容,这只表明他1913年在第四师范求学的时候,听过教师讲授过潘耒的这一篇序言,并不能据以证明他在私塾读过《日知录》。当然,随后在第一师范前期研读国学时,读过或涉猎过《日知录》。可以断言,那种说塾师曾点读《日知录》的,是一种不确切的材料,而一些依据这一不确切的材料所作的发挥,例如说毛当时受到《日知录》什么影响,受到顾炎武什么影响等等,就不免是一种得不到事实支持的想象了。
    这个误会是怎样产生的呢?推想起来,大约是最初接触这一材料的人,有关古籍目录的知识不甚充足,不知道有一部叫做《纲鉴易知录》的书,抄写到这个书名的时候,误将它拆成“纲鉴”和“易知录”了,以为是两部书。可是中国并没有这样书名的书,于是把“易知录”臆改为《日知录》,也不去想一想《日知录》是否适宜作蒙童读本。也有可能是抄成《纲鉴日知录》,同样使人发生误会。于是有的研究者引用时就写作“《纲鉴》和《日知录》”。有些研究者虽然把《纲鉴》写作《了凡纲鉴》之类,可惜,没有想得更深一层,因而也就没有能够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可以断定,当年韶山私塾中老师点读的,并不是“《纲鉴》和《日知录》”,而是《纲鉴易知录》。这一部简明扼要的中国通史读本,正是当年私塾中常用的教材。
    《纲鉴易知录》是清朝康熙年间吴乘权和他的朋友周之炯、周之灿合作编纂的。这位吴先生是一位很高明的编辑大家,他还编选过一部流传很广影响很大的《古文观止》。吴乘权等以为《资治通鉴》“卷帙太烦,岂能一概记诵”,因此起意编一部篇幅适中繁简适度的历史书,他们3 人为此工作了6 个寒暑。吴乘权在自序中说了此书的编辑方法和编辑思想:“苦简编之汗漫,为之摘要而删繁;虑大义之不明,为之提纲而挈领。”他们的编辑的依据,从太古神话传说时代直到战国,主要依据刘恕的《通鉴外纪》和金履祥的《通鉴·前编》;从战国到五代这一千三百多年,据朱熹的《资治通鉴纲目》,“纲”和“目”分列的体例也仿照此书;宋元两朝据商辂的《续资治通鉴纲目》;明朝部分,也叫《明鉴易知录》,似乎也可算是一部独立的书,依据则是朱国标从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节抄的明纪钞略。从这些大部头书精选材料,删繁就简,编成这样一部180 万字的书,可以想见是很费了一番心血斟酌的。
    从现有的资料看来,《纲鉴易知录》是毛泽东读到的第一部中国通史,他从这里最初得到系统的中国历史知识。那是1910年他在韶山本地东茅塘私塾念书,塾师毛麓钟教他读的。大概是这部书,加上读《水浒》、《三国演义》等历史小说,使他很早就对历史发生浓厚兴趣。
    毛泽东给萧子升的信(节录):
    “顾吾人所最急者,国学常识也。昔人有言,欲通一经,早通群经。今欲通国学,亦早通其常识耳。首贵择书,其书必能孕群籍而抱万有。干振则枝披,将麾则卒舞。如是之书,曾氏《杂钞》其庶几焉。是书上自隆古,下迄清代,尽抡四部精要。”(《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南怀瑾大师推荐的国学入门著作: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ncld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