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南怀瑾,国学大师。他的著作一个特点是通俗易懂,使读者如同听故事。
这是一本小册子,包含了大量的历史小故事,涉及诗话与人生、文化与文学、读书与论史。
第一次读到南老师的书,还是10几年前,我不禁拍案叫好,“可以为师也”,是这本书把我带入了国学之门。
1.诗词中的哲学
南老师指出,过去人家老说中国没有哲学,中国不但有哲学,几乎没有人有资格去研究。因为我们是文哲不分,中国的文学家就是哲学家,哲学家就是文学家,要了解中国哲学思想,必须把中国五千年所有的书都读遍了。西方的学问是专门的,心理学就是心理学,生理学就是生理学。
比如,唐诗《春江花月夜》,其中有几句说:“江上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与西方的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意思一样。但前者在文字上更美!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不是哲学问题吗?宇宙哪里来的?上帝今晚吃西餐还是中餐?所以中国是文哲不分的。

我记得的还有:
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感慨沧海桑田,人生无常。
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寓意深刻,内涵丰富,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元稹这一首也广为人传颂,“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前两句常被人用来比喻爱情的忠贞,也用来形容见过大世面,对寻常事物不放在眼里。

文史不分:中国历史学家,都是大文学家,都是哲学家。
文政不分:大政治家都是大文豪,唐太宗本人的诗也是极好的,所以他提倡唐诗。他的大臣都是文学家,如房玄龄、虞世南、魏征等,每位的诗都很好。只是因为他们的功业盖过了文学上的成就,所以在诗上并不太出名。
连大老粗皇帝刘邦也会来一首“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我很喜欢的一首词,曾反复诵读: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听雨为南宋词人蒋捷所作。从少年到壮年、最后到晚年,以听雨为线索,作者用寥寥几笔,写出了自己的一生。
2.兴于诗
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碰到人生的烦恼,西方人诉诸宗教,中国过去很多人都有诗的修养,不管是文官还是武将,遇到无法解决的烦恼,写几句诗就化解了。比如,岳飞虽是武将,除了脍炙人口的《满江红》外,他还写下了,“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这样婉约的诗句。我们现代人遇到烦恼,多半只能是喝酒、K歌、上网吐槽等,比起古人的修养差远了。
每个人都有情感,如果压抑情感,可能变成病态心理。吟诗作画是古代知识分子的基本修养,他们可以通过文学艺术的形式上可以把牢骚发泄掉,诗歌即其一。
书中还提到了一首白话诗,很有哲学意味:
终日奔波只为饥,方才一饱便思衣。衣食两般皆俱足,又思娇容美貌妻。
娶得美妻生下子,恨无田地少根基。买到田园多广阔,出入无船少马骑。
槽头扣了骡和马,叹无官职被人欺。县丞主簿还嫌小,又要朝中挂紫衣。
作了皇帝求仙术,更想登天跨鹤飞。若要世人心里足,除非南柯一梦西。
这首白话诗道尽了人类欲望无穷,到死方休!但也有的人是死也不休,死不瞑目。
除了诗词外,书中的两个历史小故事也深远地影响了我:
3.人生本无常,盛衰何足恃
故事一:唐朝郭子仪退休后,皇帝赐他一个王府。在兴工建筑的时候,他闲来无事,到工地上去监工。
他吩咐一个正在砌墙的泥工说,墙基要筑得牢固。
泥水匠说,请王爷放心,我家祖孙三代在长安,都是做泥水匠的,不知盖了多少府第,可是只见过房屋换主人,还未见过哪栋房屋倒塌了的。
郭子仪听后,再也不去监工了。他想透了人生的一个道理,不是消沉,而是变得更通达了。
每隔1-2年去亲戚家,我都会发现小区的一些别墅已换人或人去楼空(有的还贴上了法院的封条)。亲戚说,“买得起别墅没啥了不起的,关键是要能长久住下去。”
当初,每一个住进去的人都会大肆装修,恨不得祖祖辈辈传下去。没料到,房屋这么快就易主了。
堪称清末中国巨商第一豪宅的杭州胡雪岩故居,于1875年竣工(胡雪岩事业的巅峰时期)。后因家道中落,胡家后人于1903年将豪宅卖出。有道是富不过三代,胡家连一代都没有富过去。短短28年,豪宅换主人了。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4.势利之交,难以经远
故事二:“廉颇之免长平归也,失势之时,故客尽去。及复为将,客又复至。廉颇曰:“客退矣!”客曰:“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
廉颇与门客的关系无非都是利害,廉颇有权有势,养得起门客的时候,自然有人追随。廉颇失势时,门客自然做鸟兽散了。这也是人之常情。
这个故事让我理解了生活中很多现象,不再愤世嫉俗。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势利本是常态。所谓君子之交,陈义太高,普通人难以企及。
我很欣赏诸葛亮的一则名言:
“势利之交,难以经远。士之相知,温不增华,寒不改弃,贯四时而不衰,历坦险而益固。”
在《历史人生纵横谈》中,南老师“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谈笑风生,信手拈来,让人爱不释手。
年轻的时候,我一度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信心,拼命学英语和了解西方文化。是南老师的这本书让我重新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兴趣。
去年4月,我在纽约出差,一流浪汉对我嚷嚷,试图乞讨。他发音地道,字正腔圆。我自嘲道,连乞丐英语都比我好。
可是,光英语好又有什么用呢?
一个中国人,如果不懂自己的文化,就没有根,缺少底蕴。但只强调国学,视野也会比较狭隘,难以适应全球化的时代。
或许,一个现代中国人的正确打开方式应该是 “全球观,中国心,专业能力,本土功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