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人们吃汤圆,观花灯,热热闹闹庆祝这个团圆的节日。
那么,为什么叫“闹元宵”呢?
其实,在古代,社会管理非常严格,入夜之后就实行宵禁,人员禁止上街,唯独在正月十五前后三天,人们可以走上街头,通宵达旦游玩。非常热闹,故此得名。
小时候,正月十五前,舅舅都要给12岁一下的外甥送花灯。等到正月十五这一天,天一黑,这些外甥们就打着舅舅送的灯笼在村子里到处游走。他们相互比着谁的灯好看,谁的灯更亮。
这一天,孩子们不用被催着去睡觉,而是尽情地玩耍。孩子们自然也是高兴地不得了,欢欢喜喜,刚一天黑就点上灯笼出门。各种灯汇集在一起,让小村的夜晚顿时热闹起来。家家户户也都亮起了大红灯笼,让小村充满浓浓的节日氛围。
外甥们的灯各式各样,火葫芦灯、弹簧灯、莲花灯,还有做成大公鸡的公鸡灯,等等等等,造型各异。灯笼或单纯的红色,或五颜六色。糊灯笼的或用纸或用绸布,透光佳着最好,这样的灯笼最醒目。灯笼上都写着吉祥的字,如“长命百岁”,或“大富大贵”,表达着舅舅对外甥美好的祝愿。
有句歇后语:外甥打灯笼——照旧(舅),以示来年“照舅”,茁壮成长。
灯笼是易燃的竹子、纸或者绸布灯材料做成,孩子们在追逐打闹过程中,难免有人的灯笼会被烧掉,惹得孩子一阵哭闹。当然,舅舅往往会一个外甥送一对,一来可以备用,二来双数也图个吉利。
也有说法是,正月十五元宵一过,外甥们夜晚就不会再打着灯笼出门了,明年舅舅又会送新的灯笼来,所以,这天晚上,玩尽兴后要故意把灯笼烧掉,图个红火热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