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着讲试试。
一、刘润《5分钟商学院》:用画面感,增加语言的带宽
1.听众从一场演讲中获得的信息,通常只有7%来自于语言,38%来自于语调与声音,而其余55%则来自于肢体语言,来自于他们眼睛看到的画面。
结论:试着践行一下,站着讲。
2.怎样增加画面感:提供两个工具
一是具体到细节。
比如你想说“我希望黑人和白人获得平等”,充满画面感的说法是“我梦想有一天,在佐治亚的红山上,昔日奴隶的儿子将能够和昔日奴隶主的儿子坐在一起,共叙兄弟情谊。”佐治亚的红山,是关键的细节道具。
培训讲课的时候,举具体的案例,更能吸引大家的注意力,讲干条,容易听不进去。
二是善于用类比。比如:提到大家不熟悉的跨国公司头衔,可以说“Corporate VP,就是集团副总裁,‘相当于’中国的正部级、中央委员”。
对于外行不容易理解的财务规范,试着用类比的方式解释给大家听。
罗胖本期的俱乐部“类比”照亮未来,就对类比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推荐看下。
二、华为的故事-一个让你愿意分享的故事
不要光提问题,同时要提供解决方案。
我的老领导,也是我的师傅。干财务,干审计,干企发部,她的女儿到华为工作了。作为一个长期从事领导岗位的人,谆谆教导了女儿一个工作方法。不要光给领导提问题,要同时给解决方案,让领导做选择题。她闺女说,这在华为就是常识呀。
他的感受:在华为是常识,我们部门的,我都教了3年,都没学会,每次都是问处长,这有个事,那有个事,然后就等着你呢。
我的感受:企业的人分为3类:
1.一种是不好的,几乎从来没有提出过问题和异议,那么这也是不正常的,那么我的问题是,原来的解决方式都是很恰当的,绝好的主意么?未必吧?没有任何需要变动和调整的内容,有没有你自己的管理思想和思考呢?
2.提出问题,比较好的,但是很多时候,并没有提出解决的方案,等着领导给答案。
3.最好的就是既提出问题,也给出答案。
这个事情并不复杂,为什么没有做到,为什么华为能做到,一个新入职的员工都知道呢,都能内化于心?
一是培训,进门就告诉你,这是常识。
二是文化和影响,你的师傅,同事都是这么做的,你自然也会这么做。
优点和好处:
一个当然对企业好,可以快速决策。给上级领导省时间,就是给整个企业省时间。杜行时间比红芹贵,红芹的比我们的贵。
二是自己的成长,遇到问题,自己去想解决之道,然后跟上级沟通,看看上级有什么补充的点,是我们没有想到的,就是进步。
三、跟华杉学论语-不准备做,就不要学。
我们小时候教室挂的标语“学海无涯苦作舟”,原话是庄子说的,不是这个意思,原话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生命有限,学海无涯,以有限的生命去追逐无限的知识,非把自己累趴下不可!要聚焦。不准备做,就不要学。
照着做,就是习,学习的习,不是复习,是练习。
所以这“习”,不是复习,你学《论语》,反复复习,全会背诵了,又怎样?
《朱子近思录》里说:“明道先生以记诵博识为玩物丧志。”明道先生,是程颢,他说读书都背得,那是玩物丧志!为什么,因为你把它背得,往往是为了当众表演,是学以为人,以图人知,不是学以润身,落实行动。
王阳明也说了:“哪个要你记得?你若记得,便不晓得。你若晓得,不必记得。”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文”,文献,指诗书六艺等等。把这些都做到了,还有余力,就可以读书学习文献了。
这一句,非常深刻,张居正赞之为“万世之明训”。德行实践是本,读书学习是末。如根本不固,学也枉然!
如《大学》所言,格物致知。把这些都做到了,还有余力,再去读书。如果没做到,继续做,别读书耽误时间。
读书,一定是“行有余力”之后的事。
读生活是本,读书是末。我们每天都经历生活本身,没有从生活中留下点滴印象,却埋头钻进书里去找,那是舍本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