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这本小说,我常在思索,夏目漱石为什么要籍由一位画师来开启这一段非人情的旅程。在跟随画师的行程中,我慢慢发现。
在平日生活里,我们常常全心身心地投入到熟悉的事物当中,与它们产生链接。因为过于熟悉,我们其实看不到自己身上的变化。而在旅行中,作者每一次的自我反省,都在填补内心的某个黑洞。
画师在第六章经历了什么?
在第六章中,作者度过一个百无聊赖的夜晚,也发现,心灵空洞,即使春风拂过,也不会驻留。
于是他开始作画,却发现以抽象派入画,过于写实,无法烘托此刻的气韵。画家想也许在芸芸众生中,有人肯定也曾尝试用某种手段来记录此刻的心情。腹有诗意的人,大抵就是靠着这情感的共鸣这招来有缘众生的
转而迈向了诗歌创作,终于找到一点慰藉。即使毫无头绪,但是提起笔来,还是有了诗意。主人公在想要继续创作第二首诗歌的时候,被一个女人的身影拉回了现实。
画师为什么有这样的经历?
因为画师这次旅行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脱离世俗的世界。
画师以为,在人情世界里,所有欢乐皆是因为物质所产生的,所以蕴含着种种痛苦。
肉眼可见的财富、可掌握的名声、可夺取的声誉、有害无益的恋情……身在喧嚣尘世,你都无法逃脱。
在所以作者选择,开启这样一个非人情的世界,虽然孤独的,却可以放大对自我的观察,去思考。
正如画师的心理活动:
我的心只是随春天而动。我想说,敲碎一切的春色、春风、春物、春声,揉成一团,炼成仙丹,溶于蓬莱灵液,被桃源仙境温煦日光蒸发的精气,不知不觉渗入毛孔,令心灵在无意识中饱和……有种深奥悠远难以名状的乐趣。
画师如何享受孤独?
他提出三个领域的探索:绘画、音乐与诗歌。因为不擅长音乐,所以文中提到了绘画和音乐。
画师在开始创作时就提到,所谓诗境、画界本为人人生来具足之道。因为在碌碌无为的人生中,总有那么一些时刻会有忘我喝彩的兴致。只是常被我们忽略。
无论绘画还是诗歌,画师都着眼“韵”字。这是在抽象画为主导的西洋画无法表达出来的。所以,作者最终选择还是用诗歌去消遣这看似顾及的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