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学习
【心理学课】20180530 解读:《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

【心理学课】20180530 解读:《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

作者: 鞍山孙勐 | 来源:发表于2018-05-30 14:29 被阅读320次

    作者介绍

    戴维·珀金斯(David Perkins)《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作者,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资深教授,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国际思维协会组织委员会常委,全球教育界知名演讲家和顾问。哈佛大学“零点项目”创始人之一,与霍华德·加德纳一起,作为“零点项目”的负责人共同工作超过25年。从最初成立至今,50年来,零点项目致力于研究智力、理解、思考、创意与人类的学习等相关议题,吸引了来自全球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研究者、老师,尤其是美国诸多专业人士、国际学校的教师等参与其中,并定期举办研讨会和工作坊,推广研究成果。曾在美国、澳大利亚、荷兰、瑞典、南非、以色列、中国等国家研发和讲授关于思维的教育计划和方法。

    作品简介

    什么知识能帮助孩子在未来过上理想的生活?被多元智能之父霍华德•加德纳誉为“注定影响深远的书”!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呼吁家长和教育者集体共读。

    传统教育体系中,有很多知识在学习者日后的生活中并没有什么用,即无法发挥生活价值。例如,二次方程式这类数学知识在未来生活中几乎没有用到的机会,那么,这样的知识有没有学习的必要呢?如何辨别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和知识?传统教育如何才能突破种种障碍,不断创新教育方法,为学习者提供更实用、更有生活价值的学习?也许,我们需要以一种新的视角来看待教育,在教育中既关注已知,也关注未知。也许,我们需要一种更具有“未来智慧”的教育视角,在复杂而多变的世界努力培养人的好奇心、启发人的智慧、增进人的自主性和责任感,引导学生积极地、广泛地、有远见地追寻有意义的学习。想象一种教育,其中的大部分课程都能带来全局性理解;想象一种学习,它能够给这样的理解带来生命力,使其长存,并且支持终生学习;想象一个世界,大部分人在接受基础教育之后,对基本的政治活动、个人健康护理、经济行为、生态责任、人际社会交往,以及其他许多概念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并以此为发展方向。如果走在大街上的芸芸众生都能够灵活而敏捷地处理问题,那么,我们的社会该多么不一样!本书作者戴维·珀金斯将告诉学习者,如何辨别传统知识体系的实用性,如何学会通过提出开放性问题形成全局性理解,真正做到通过辨证地学习培养学习者的综合素质。

    作品序言

    什么才是真正值得学习的知识?“你们为什么而学习?最后一排,那位懒洋洋举着手的同学,你来回答。”多年的教学经验足以让你十分肯定,一旦提出这个问题,学生们会立刻举手提问,事实也的确如此,可是这个学生却显得有些漫不经心。好吧,你也只能让他发言。我们来听一听他的说法。这个自以为是的学生反问道:“我们为什么要知道这个呢?”你或许曾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或许没有,但我却真实地经历过,哪怕我教的是大学生。或者,你自己过去也属于这类自作聪明的学生,偶尔举手提出这样的问题。坦白说来,我曾经就是这样的学生。

    权威评论

    我与戴维·珀金斯一起工作了将近半个世纪。任何时候,只要有机会,我都会向他学习。在这本注定影响深远的书中,戴维优雅而有力地与全世界传统教育者分享了他关于教育和学习的无可比拟的深邃思想。

    一一霍华德·加德纳,哈佛大学教授,“多元智能”理论之父

    很少能有一本书可以改变我们观察这个世界的方式,而这本书就是。不仅仅对教育者而言,这是一本必读书,对任何关心教育以及致力于终身学习的人来说,更是如此。戴维·珀金斯并没有直接告诉读者应该在学校里学些什么,却引领读者步入了一次心灵启迪的旅程。在这趟旅程中,他告诉读者,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并且优先学习那些具有生活价值的东西。

    一一查尔斯·瑞格鲁斯,美国著名教育系统设计专家

    我们非常努力地在这个城市工作着,从未放弃让传统学校变得更好的伟大愿景。戴维·珀金斯一直帮助我们解决“如何获知学生到底了解掌握了什么”这个基本问题。在这本重要的著作中,他为我们抛出了一个全新的问题:“我们怎样才能知道什么知识才是值得教授的,什么知识才是值得学习的?”

    一一罗恩·伯格,美国远征学习公司首席学术官

    戴维·珀金斯,教学领域的杰出权威,在“21世纪学校教育的目标与内容”方面给出了深刻的洞察与见解。在这个信息全球化的互联网时代,对教育者而言,这是一本讲述教育本质同时又引人入胜的书,一本为全球化而创造的伟大著作。

    一一罗德·洛克,美国密歇根州克拉克斯顿社区学校校长

    “什么知识才是值得学习的?”作者并没有给出直接的答案,而是从多个层面、多种角度进行探讨,当父母、教师以及学校领导者能够在作者的启发下也去思考这个问题时,这本书便完美地实现了它的价值。

    一一陈忻,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心理学博士,美国儿童发展研究协会会员

    核心内容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这本书的中文版总共213页大约25万字左右。小编会用大约5000字转述书中精髓,再用1000字解读总结给各位亲!下面小编将为亲转述这本《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什么才是值得的学习呢?青春年少时,我们将满腔热情奉献给语数外、政史地、物化生,以期博个光明坦荡的前途,从此人生顺遂。却不知,现实给了我们一记响亮的耳光,那些知识并不能教会我们如何提高情商,如何与同事更好地交流,如何辨识生活中的风险……

    究竟是哪一环出了问题,让我们的学习“投资”得不到相应的“回报”?《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会帮你打开内心的焦虑:传统教育存在哪些真正致命的问题?什么才是好的学习(全局性理解)?如何打造你的创造力?你的学习“投资”产生“回报”了吗?从小学到大学,你学到的哪些知识在今天的生活中仍然有用?这些知识会在专业技术、社交活动、家庭生活、艺术活动以及更好地理解日常生活等方面给你带来帮助吗?很遗憾,大部分的人回答是“NO”。那么,什么样的知识才值得学习呢?

    01. 极具生活价值的学习

    一般而言,只有当实际场合需要某种知识并且使之生动有效,容易获得时,我们才能说这类知识是好的、应当学习的。简言之,知识必须能够在某些场合实际运用,才值得学习。所以我们在对教育构想时,基本的出发点就是教育内容中哪些对学生的生活有价值,并尽量围绕这些知识点来引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为学生的个人爱好提供空间。这就要求任何一位关心教育的教师、家长、学生、校领导,甚至政府官员都应该积极探索:

    1.辨别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

    2.选择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

    3.为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而教

    4.建构具有生活价值的课程

    一、为何传统教育中的学习

    总是陷于被动?教育的目的是让人们为自己的个人生活、公民生活、职业生活做好准备。既然初衷这么好,那么,究竟是什么阻挡了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的发展道路呢?“我以前学过这个,为什么我的孩子就不学了?”“我们在教材上投资太大,不好轻易改动”除了这些陈旧的教育惯例外,还有三类突出且重要的学习议题阻挡了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之路:学业成就、信息、专业知识。

    (一)过于关注学业成就,忽略相关性差距

    学业成就反映到我们的教育现状,就是最终文凭。小学毕业了吗?大学毕业了吗?在生活实践中,学业成就低,就意味着只能做一些简单的事情,挣很少的钱,所以完成学业成就,比如考上好大学成为这个时代孩子们最主要的教育挑战。但过度关注学业成就却忽略了相关性差距,也就是忽略了我们学到的知识,对生活到底有什么作用?能解决哪些问题?

    (二)过于关注了解性知识,忽略知识内涵

    我们总是希望通过学校教育来获取大量信息,但是,我们究竟需要获取多少信息?“了解”,就意味着需了解表面知识,而不用特别深入地理解。殊不知,这样的学习也有其软肋:

    1.知识的内涵远比信息本身更加丰富,而在信息风暴中,知识的内涵很有可能被湮没。

    2.掌握大量信息固然很好,但是通过说教的方式获得的信息很容易被遗忘。

    3.如今,互联网使得各种事物的信息都唾手可得,这就意味着巨大的记忆性信息库并不像原来那样富有价值。

    (三)过于强求专业知识,忽略生活相关知识

    我们传统教育对专业知识有一种超乎常人想象的执念,总希望学习者可以形成符合他们专业水平的能力。正是在这种要求的驱使下,许多高中学生不得不学习那些他们既不感兴趣、也看不到生活价值的内容。其实,基础教育应当塑造业余的专家,而非一定要塑造深厚的专业知识。业余的专家能够自信地、正确地、灵活地理解和运用基础知识,解决自己生活中的问题。例如:

    业余的专家或许不太了解多元线性回归或因素分析之类的高级内容,但却很清楚平均数和标准差意味着什么、它们在什么情况下能够或不能很好地描述总体;如何用小样本数据来测谎等。统计和概率学中的这些知识几乎已经涵盖了日常生活中所有运用需求。

    (四)传统教育结构满足不了世界发展的需求

    当今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但传统的教育方式始终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传统教育的层级结构是一种迟钝的、不恰当的结构,很难体现当代世界在丰富的信息和交流方面提供的便利,也难以支持今天的学习者在这样的世界中获得远大前程。相反,灵活的网状结构却能够以更具拓展性和生成性的方式来接纳各种机会。

    二、你真正理解透彻的知识有哪些

    你在学校学的知识对你的生活有帮助吗?我们知道欧姆定律呈现的是电流运动的模式,即电流=电压/电阻。有人在物理课上接触过欧姆定理后,开始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这项知识。在他的家里,有些房间比较冷,所以,他根据欧姆定理,按照能够大幅度提升气流量的方式重新配置了房子的通风系统。结果供暖系统更有效了,房间也不那么冷了。上述这类生动灵活、具有适应性,而且明显是积极主动地理解与我们生活的世界、生活方式息息相关的理解,我们称之为“全局性理解”

    (一)判断全局性理解的四个标准

    “全局性理解”这个术语体现出综合、概括的特质,判断一种理解是否具有全局性的标准包括:

    1.深刻见解方面:全局性理解应当有助于呈现物理、社会、艺术等不同世界的运转机制。

    2.行动方面:全局性理解应当能够指导我们采取有效的专业行动、社会行动、整治行动等。

    3.伦理道德方面:全局性理解应当敦促我们变得更有道德观、更有人性、更有同情心、更愿意规范自己的行为。

    4.机会方面:全局性理解可能出现在各种场合中,表现为多种不同的重要形式。

    (二)全局性理解对生活的三个贡献

    全局性理解只有在生活中的一些特定时刻才起作用,平常生活中我们似乎更依赖于所谓的“配方知识”。比如:按熟悉的配方来烤蛋糕,不需要你去思考,就能完成。如果说在大部分情况下“配方知识”为我们提供了生活所需的90%的解决方案,那么全局性理解提供了剩下10%的解决方案。当新的情况发生,而“熟悉的配方”已经不起作用时,全局性理解就能帮助我们思考并采取行动。全局性理解对我们生活有三个贡献:

    1.定向:全局性理解帮助我们确定并保持方向。

    2.慎思:全局性理解帮助我们慎思地思考不同的情况

    3.深入学习:全局性理解为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三)如何学习“全局性理解”?

    在进入大学之前,可能有一万种值得教学的全局性理解。如果我们的教育狂热地竞相涵盖每一个制定的主题内容,那么,学习的深度就会被弱化,广度则会被分散。好在语文老师为我们解决了这一难题,即“巧妙地抽样教学”。例如:本学年,我们无法读完鲁迅所有的作品,但我们可以阅读其中两三篇。抽样教学具体应当怎么做呢?丰富的个体选择:典型,通俗易懂、能激发共鸣,从特殊到一般。总体范围选择:不同风格类型、体裁,贴近出发点、向远处扩展,不同观点。

    三、如何超越既定的知识和已知的学习

    新几内亚的原住民亚利,问了贾雷德·戴蒙德一个问题,为什么你们白人会有那么多物质财富呢,而我们新几内亚人却几乎没有呢?亚利想知道答案。亚利的经验让他自然而然地提出这个问题,并引起了贾雷德·戴蒙德的兴趣。他把亚利的问题归结为“历史的开放性问题”,创作了《枪炮、病菌与钢铁》一书荣获1998年的普利策奖,而亚利的问题是该书根本的动力线索。

    (一)什么是开放性问题?

    是什么让问题具有开放性呢?和全局性理解一样,我们可以从深刻见解、行动、伦理道德和机会四个方面来判断和解释。

    例如,亚利的问题,戴蒙德的回答、我们自己的深入思考共同为理解当今世界提供了一种启发性的观点(深刻见解),有助于思索适合于本时代的社会结构(行动),并培养了对周围世界和人际社会的道德参与感(伦理道德),而且这些主题都可以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断得到体现(机会)。

    (二)带着好奇心去发现,学习更要知其所以然

    开放性问题为我们提供了困惑的对象,但如果仅有困惑,那我们的的探究之路就会变得无聊乏味。

    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学校的学生都有失去这种好奇心的危险。他们习惯性地在固定的题目上,写上固定的答案。

    那么,为了回到正确的道路上来,我们应当更关注探究取向的学习,使用针对问题、项目、案例之类的探究式学习方式,帮助学生从学习的主题中发现意外、悖论、技巧、戏剧性、幽默等令人好奇不已的特性。

    (三)有生命力的问题

    这类问题都具有生活价值,因为它们往往既有用,又有启发意义。

    1. 假如不是呢?例如,学习者可能会遇到一个经典定理:三角形内角和为180°,这是经过验证的结论。那假如不是三角形,而是四边形呢?假如不是平面三角形呢?相应的法则是否也成立呢?“假如不是”的问题让学习者能够不受目前直接面对的任务所限制,思考各种不同的情境,并且更进一步探究相关问题。

    2. 真正的问题是什么?当人们在不断地重复着一些浅层次讨论的时候,作为一名引导者,这时候需要的问题是:真正的问题是什么?引导人们发现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这样人们的思考会越来越深入问题的本质。

    四、如何让值得学习的

    知识在生活中融会贯通?也许我们已经获得了充分的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但除非能够立刻把不同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否则这种学习对我们而言仍然没有什么意义。所以,教育者必须广泛地把握学习要素的组合,才能使我们的学习为生活做好准备。

    (一)学习的过程包括思考、运用、注意、兴趣

    1.思考

    我们的学习经常因为缺乏相应的思考而流于肤浅。例如,学生掌握了历史事实,但却不能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来思考。他们更多局限在各类零碎的要素上,没有形成丰富的全局观。所以,学习者在解决生活问题时,要充分利用自己拥有的思维工具,将所拥有的知识融会贯通。

    2.运用

    理解知识,并以其为工具来思考其它问题,在各种场合运用它来解决同类事情。

    3. 注意

    利用自己的思维工具判断事物的不常见的那一面是否与问题情境有关。

    4. 兴趣

    只有当你发自内心地希望理解某事,而不是囫囵吞下打包好的知识,才能更好地完成全局性理解。

    (二)学习即融会贯通,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许多教育者都希望学习者可以自主地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相关场景中,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知识迁移”或“举一反三”。但传统的教学过程,并没有让学生准备好迁移知识。另外,传统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无法培养学生钻研学习内容、广泛地联系学习内容所必须的敏感性和倾向性。所以,我们的学习过程中应当包含思考、运用、注意、感兴趣的体验。不在滑雪场上迈出第一步,就永远不会滑雪。相应地,如果你不在学习过程中真正地尝试一下,就永远学不会思考、运用、注意某个主题内容或对它产生兴趣。

    五、传统教育的分科还有用吗?

    有人可能会有疑问,常见的学科划分能不能带来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有人认为生活价值的学习只包括如何准备面试、修理房屋等一类现实的实用性,从而忽略了超越现实的实用性。它涉及到我们如何投身于世界中,包括接触这个世界上的艺术、人文、历史,这些都影响了我们大半人生,并且关乎生活品质。

    比如,学习诗歌,能够让我们有能够洞察世界运转规律和重构世界观的机会;学习代数,能让我们能够以更进一步的、更有效的方式发挥数学模型的开拓作用。可见,传统教育的分科在当代仍然有它的现实意义。

    六、如何认识各学科背后的认知方式?

    全局性理解和开放性问题不止与学科内容有关。而且与不同学科、不同文化背后的思维方式也有很大关系。所以哪怕你并非某个学科的专家,只要你试图从周围的世界中汲取深刻的见解、行动指导以及伦理道德规范,就可以在概念上理解这些思维方式,并在实践中运用。这样就可以培养学生“像X一样思考”,X可以是科学家、数学家、历史学家或类似的专业人士。

    (一)欧几里得式认知

    欧几里得,数学家。欧几里得为我们提供了形式化的演绎推理,就是广义上的猜想与证明。一方面,猜想即提出力图证明的观点;另一方面以定义、公理、已证实的定理、广泛概括的各种数学对象和系统为基础,借助于证明机制,严谨的数学才得以建立。

    (二)培根式认知

    培根,哲学家、散文家。培根式认知从假设开始,即基于观察和思考提出的一个概括性命题。即大胆假设, 然后小心求证。卡尔·波普尔为培根的认知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注解,提出科学的可证伪性,一个东西必须得可证伪,才有可能是科学的。

    (三)牛顿式认知

    牛顿,物理学家、数学家、哲学家、科学家、思想家。牛顿式认知,是建立数学模型。通过构建数学模型来描述现实情境。并通过数学推理得出各种含义及预测,最后再回归现实生活(如创设一份水资源管理计划、验证交通状况是否符合预期等)。

    (四)修昔底德式认知

    修昔底德,历史学家、哲学家。修昔底德是历史学的认知方式,解释原始资料、批判性地探讨其中可能的偏见、拼接多元资料,进而建构历史叙事。他运用他的思维方式所构建的历史观,写下《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七、新的单元体系将为我们提供什么?

    一个人如果过早地深入学习专业知识,也是扎入到某一个学科的兔子洞里面去,他的思维方式就会变得很窄。如果教育中全是大大小小的“兔子洞”,必须深刻钻研具体细节,那么学生就再也没有机会从整体上熟悉一个学科中最好的那片广袤天地。为此,有必要建立一种新的单元体系或者有助于在广泛的分类中鉴别值得学习的知识。

    【案例】杰克和吉尔中午放学回家,妈妈问道:“今天学什么呢?”两个孩子异口同声地答道“《堕落的天使》”,并且稍微解释了一下。妈妈又问:“那么,没有学数学吗?”“包括在《堕落的天使》里啦!”“那么,历史呢?”“也包括在《堕落的天使》里啦!”

    八、哪些能力是闯荡未来世界所必须的?

    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具有普遍重要性的个人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我们称之为综合能力。它更关注人们如何更好地应对自己的个人生活和人际关系,包括家庭角色、工作角色等。如今的工作越来越需要综合能力,只是循规蹈矩已经不足以支持人们保住饭碗。我们每个人都要明白,我们生活在一个复杂的时代。信息爆炸、数字化和全球化以及其他不确定因素,需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复杂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这远远超过了对父辈时代的要求。而我们的教育却几无改变!

    所以,我们必须要知道到底该学什么,该教什么,如何才是真正的学习。好,这本书的精髓解读到这里就基本描述完毕,如果你对这本书内容感兴趣,不妨读读全书。我们身处智能时代,它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可能会造福人类,也可能会给人类造成各种各样的困难。不管怎样我们只能接受而无法拒绝,因为我们都一样生活在趋势的大潮中.......下面接入本书总结阶段...... 

    解读总结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是一本教育心理学类图书,在现在网络发达到几乎什么都可以搜索到结果的时代,还有就是学校只教知识、公式而不教思维方法的中国教育体制下,一直对什么东西值得学习而感到疑惑,自己希望通过阅读本书能找到答案。《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这本书总体上来说知识点较多,但因为内容理论性太强、而案例显得不足,论证也不够充分。感觉国外的一些表达方式很难与国内的实际情况结合在一起。

    这本书的作者戴维·珀金斯不仅推荐我们的教育应用综合性的项目的同时,还教授了多学科的跨界知识,使学生们能够从生活需要出发学习知识,以及一些重点掌握不同学科独特的研究方法,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和研究打下基础。这种思路和想法不错,特别是强化学习动力方面,但可能操作起来比较复杂,可能是本书没太细致讨论案例的原因。我想这是不是抛砖引玉?抑或是促进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才是这本书的主旨?

    关于教育,我们还能想到哪些重要的问题?还有就是学生们会问:我们为什么要知道这些?仍是当前摆在我们课桌上的最重要课题。它还引发一系列相关的问题:在学校里,什么才是值得学习的知识?这些问题被出来时,也提醒我们这些问题不仅仅只是要校领导知道,对于政府的教科书编撰者、课程标准制定者等等都需要进行认真思考,因为这些问题是学生本身和家长们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

    在大多数教育机构里,虽然学生的学习课程安排沿袭了传统的路径,但我们也看到许多学校里的大部分老师授课越来越有自主性,很多教育工作者开始努力拓展日常教学内容的边界。作者在书中归纳了6 类常见的拓展——并称之为为6 大超越。

    1.超越基础技能—— 21 世纪必备综合能力与品质。在全球范围内,教师们开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合作能力和合作意愿、领导力、创业精神,以及在这个时代生存和发展所需的其他关键能力与品质。

    2.超越传统学科——新兴的、综合的、有差异的学科。例如,教师们开始关注生命伦理学、生态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最新理念,以及其他能够应对当前机遇与挑战的学科领域。

    3.超越彼此割裂的各学科——跨学科的主题和问题。有的课程向学生提出了一些重要的当代现实问题,这些问题通常具有跨学科的特性。例如,贫困的根源及其可能的解决途径、各种能源资源的

    贸易问题等。

    4.超越区域性观念——全球化的理念、问题与学习。教师们的注意力已经不再局限于地区或国家事务,而是拓展到了国际问题。例如,世界史、全球金融贸易体系或培养世界公民的潜在意义等。

    5.超越对学术内容的掌握——学习思考与课程内容有关的现实世界。教师们开始鼓励学生关注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现实生活,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并且支持学生的创造性表现,而不仅仅只是让学生从学业要求的角度来掌握课程内容。

    6.超越既定内容——提供多元学习选择。在有些教育机构,教师会支持并指导学生在常见的选修课之外,自由选择其他学习内容。

    总而言之,这6 大超越反映了当前教育领域里一批有远见卓识的老师们普遍怀揣的担忧:传统教育可能真的无法培养出各个国家需要的栋梁之才。即便学生们在读、写、算的基本能力得到了普遍提升,仍然不能满足未来社会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需求。这本书提出的问题非常的深刻,也给出了一些有意义的解答。但是如果你想从书中找出一些明确而且有效的方法促进对自己孩子的教育,就像小编开始选读这本书的时候那样,那你可能就要失望了。说白了这本书更多的是对学校教育的讨论,主要针对基础教育工作的老师和校长,对吃瓜群众来说则过于专业了。

    也许,我们需要以一种新的视角来看待教育,在教育中既关注已知,也关注未知。也许,我们需要一种更具有未来智慧的教育视角,在复杂而多变的世界努力培养人的好奇心、启发人的智慧、增进人的自主性和责任感,引导学生积极地、广泛地、有远见地追寻有意义的学习。好,这本书的其它精彩文字图片,均在文后的下方,欢迎您来互动阐述您的想法,我把这本书非常实用的细节精华基本为您转述出来见上文,附加了小编个人对这本书所列教育心理学方面等相关问题的初步理解,您可以点击文本复制粘贴为已所有,为什么我这样慷慨?因为无论你是否署名我的作品它都是我的思想和精神,这是无法改变的,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有时间后缀您的想法和问题。书后我们有找时间一起切磋学习,共同进步。解读总结到这里全部结束了,就到这里吧,我们下本书再会!

    作品精选

    寒冬一月,我在生日当天得到了人生中的第一辆自行车。对于一个成长在大雪纷飞的缅因州中部的男孩来说,这可不是一个学骑自行车的好时节。但是,幸运之神向我露出了微笑:这一天,气温回暖,雪也融化了,只剩下草坪上、道路两边还有小片残雪。刚开始学骑自行车时,这辆自行车对我来说就像是一个随时会倒下的、灾难般的玩意儿,但是,我爸爸很有一套:我们在行车道上开始了第一次尝试。爸爸扶稳自行车,我骑了上去,而且自行车没有装辅助轮!我试着蹬自行车的脚踏板,爸爸在一旁扶着车架,随着我一路小跑。反复尝试了几次,很快,他放开了手,神奇的事情发生了:自行车几乎可以自己保持平衡了!没过多久,我就已经可以骑车绕着小镇兜圈子了。

    今天,当我思考知识的本质时,这段冬日学骑自行车的回忆就自然而然地浮现在眼前。什么是知识?知识就像是自行车,能够载着我们到达某个目的地。例如,我们了解关于法国大革命、民主的本质、统计与概率学或机会成本等知识,是为了借此达到某种目的。也许,我们是想要理解文章标题的意思、考虑选择一种治疗方法,或者有效地推进某个项目。完成其中任何一项以及完成数以千计的其他任务,都意味着我们希望借助已知的东西来达到某种目的。

    当然,“达到目的”只是对在学习者未来生活中可能有重要意义的知识,即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的另一种说法。而正如我在引言中指出,我们的大部分教学内容都不能引领学习者“到达远方”,就像自行车的轮子太小,或者装了萨尔瓦多·达利(Salvador Dali)画中那种扭曲的轮子而无法骑太远一样。只有一小群教师和学校在认真地探索之前提及的6大超越性知识,他们清醒地意识到,这些途径能够指引学习者走得更远。

    仔细想来,这种“前进一遇到障碍”的现象确实十分古怪。每一位家长、教育者都知道,教育的目的是让人们为自己的个人生活、公民生活、职业生活做好准备。既然初衷这么好,那么,究竟是什么阻挡了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的发展道路呢?

    有些原因是经常接触教育的人们非常熟悉的。传统的课程就像被固定在自行车的链条上一样,同时,它深深扎根在家长们的头脑中:“我以前学过这个,为什么我的孩子就不学了?”我们在教材上投资巨大,并且耗费了大量成本来修订教材……这些常见的原因导致课程被长期沿用,但事实上,这些课程不该长久不变。这些课程似乎也遭遇了一种“拥挤的车库”效应:保留、继续使用破旧的自行车总是比干脆扔掉旧车、使用新车更容易、更安全。

    所以,我们所面临的更大挑战,不在于陈旧的教育惯例有多顽固,相反,在于我们是否拥有崇高的教育理想。通常,有3类突出且重要的学习议题阻挡了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之路:学业成就、信息、专业知识。当然,我们不能完全弃之不顾,但是,就像自行车的轮胎不够饱满而很难快速前进一样,3类学习议题也都有其“漏了气的软胎”,它们并不能如人所愿地引领学习者“到达远方”。

    过于关注学业成就,忽略相关性差距

    目前,大量的教育研究和无数的干预项目都很重视学业成就的差距问题,即:有中产阶级背景或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与处境不佳的学生之间存在的学习鸿沟。生活在市中心的某些民族、偏远山区的贫困居民、部分社会群体在学业成就方面的表现一直低于全国性常规水平。提升这些学生的阅读能力、书写能力、计算能力和基本知识已经成为一代代教育者们的迫切任务。

    同时,中产阶级与上层阶级的学生之间也存在着学业成就的差距,这种难以消弭的差距存在于解答数学应用题、真正地理解复杂的科学概念、有条理地撰写引人人胜的文章等方面。很多杂志时常会用连续几期特刊来讨论学业成就差距的种种细节,而且,各种各样的教育项目也一直努力在艰难的环境下应对这一挑战。

    学业成就差距常常被认为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主要的教育挑战。这个问题很严重,而且不仅仅是思想方面的缘故。在生活实践中,基础教育成绩落后,意味着个体只能有限地参与当代社会生活、从社会中获益、为社会作出贡献。学业成就差距是导致贫困循环的一个因素,如果家长自身受教育程度不高。并从事社会最底层的工作,那么,他们所养育的孩子也就有可能会被限制在同样的发展模式中。

    作品后记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早在19世纪中期,实证主义哲学家、教育家赫伯特·斯宾塞便郑重地提出了这个问题,他说,科学知识最有价值。而教育的职责,就是为我们未来完满的生活做好准备。

    教育的历史总是在往返回复之间曲折前进,到了21世纪,本书作者再度提出了这个问题。这一次,“生活”的主题进入了焦点范围内,作者能够在我们将来的生活中充分发挥作用的知识,才是最有价值的。

    正如书中一开始提到的学生一样,相信每一个尚能独立思考的人都曾质疑过:“我学这个做什么呢?有什么用呢?”那一篇篇背会的古文,一个个生搬硬套的公式,在考试之后立刻被抛诸脑后,真正能够发现古文之美、数学之美的学生,寥寥无几。这无疑是个人的不幸,更是教育的不幸。对于此,作者在本书中提出了极具吸引力的解决办法:寻找其中蕴含的全局性理解和开放性问题。我们还可以将这些看似生僻的内容转换为、初级的、简单的版本,彰显其生活魅力,由此,真正让它们焕发光彩。

    全局性理解、开放性问题并不完全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灵药,而只是在某个学科、某个领域甚至某个问题范围内“接地气儿”的主题。目前,互相独立、彼此割裂的各学年教育的传统内容显然无法担负传递这类知识的重任;学生们每一学期、每一学年接触的知识之间只存在学科体系内纵向的联系,却少了适应生活的整体联系。于是作者建议,采取跨学年的课程组织模式,这相当于撼动了当前教育模式的基础。跟随这一思路,教育改革任重而道远。

    作者还谈及了另一个热门的主题:21世纪必备综合能力。无论是合作能力、创造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是自我监控的能力,都是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所必须逐渐具备的,这正是通往智慧的必经之路。

    翻译本书的过程,也是我不断反思教育的过程,既思考过去受教育的经历,也思考教育的未来,从中获益匪浅。翻译本书,一己之力毕竟有限,我得到了许多同仁的帮助,在此感谢蒋宏伟、杨志康、王越、鄢智文、王昆华的不吝赐教。此外,翻译的功夫还在于文采,书中言辞、文字有疏漏晦涩之处,请包涵指正,感谢!

    作品目录

    前 言什么才是真正值得学习的知识

    引言为未知而教 

    你的学习“投资”产生“回报”了吗?

    也许,我们需要以一种新的视角来看待教育,在教育中既关注已知,也关注未知。也许,我们需要一种更具有“未来智慧”的教育视角,在复杂而多变的世界努力培养人的好奇心、启发人的智慧、增进人的自主性和责任感,引导学生积极地、广泛地、有远见地追寻有意义的学习。

    普及性教育让“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代代相传

    尴尬的“应当知道的好知识”

    你学过的哪些知识,今天的生活还用得上?

    第三类接触,让更多知识在生活中有价值

    为未知而教,以“未来智慧”的视角看待教育

    01做业余的专家而不是严谨的学院派 

    为何传统教育中的学习总是陷于被动

    我认为,在教育中始终应该保留足够的空间,让渴望学习的学习者能够追寻自己内心的缪斯女神,并且鼓励迫切的学习者去发现自己的缪斯女神。通过广泛的安排课程内容来培养业余的专家,不要只盯着学术知识的奥秘,而要把眼光放远,这一切都可以实现。

    过于关注学业成就,忽略相关性差距

    过于关注了解性知识,忽略知识内涵的掌握

    过于强求专业知识,忽略与生活相关的“软知识”

    从迟钝的层级结构到灵活的网状结构

    有丝分裂之舞与设计一条鱼

    02 学习即理解 

    你真正理解透彻的知识有哪些?

    想象一种教育,其中的大部分课程都能带来全局性理解。想象一种学习,能够给这样的理解带来生命力,使其长存,并且支持终生学习。想象一个世界,大部分人在接受基础教育之后,对基本的政治活动、个人健康护理、经济行为、生态责任、人际社会交往、以及其他许多概念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并以此为发展方向。让走在大街上的芸芸众生都能够灵活而敏捷地处理问题,那么,我们的社会该

    多么不一样。

    全局性理解,理想生活必知的“业余的专业知识”

    全局性理解在维度上有何差异

    宏观选择,繁杂的教学内容中究竟应该“教什么”

    宏观保留,拯救经典的了解性知识

    内容超载?向语文老师学习巧妙地抽样教学

    03 点燃创造力的开放性问题

    如何超越即定的知识和已知的学习

    传统教育中,问题常被归结为方法,而答案被归结为内容。而开放性问题改变了这个局面。问题也可以是内容,并且具有独特的生活价值。普利策奖得主、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伊西多• 拉比(Isidor Rabi)说,大部分母亲在孩子放学回家后都会问一句:“你今天学到什么了吗?”但他的妈妈当年问的却是:“拉比,你今天有没有提出一个好问题?”

    开放性问题,获得闯荡世界的激情与力量

    带着好奇心去发现,学习更要知其所以然

    “有生命力的问题”由谁来提

    “假如不是呢?”设计问题包扩展理解的界限

    “那么,答案呢?”提问和寻找答案的技巧

    04 真正的学习

    如何让值得学习的知识在生活中融会贯通

    只是学习了民主的知识,并不意味着你的理解就足以支持你读懂一篇有关“新的民主形式似乎倒退回独裁体制”的报纸文章;只是学习了概率论的知识,也不意味着你的理解足以帮助你在需要选择医疗方案时了解手术风险的不确定因素。只有将不同知识联系在一起,并用于指导实践,这样的学习才是有价值的。

    学习即理解,理解即思考

    学习即运用,把你的理解和思考用起来

    学习即注意,不是“过度联想”而是“未曾联想”

    学习即感兴趣,全局性理解源于发自内心的渴求

    学习即融会贯通,你能用欧姆定律解决供暖管道问题吗

    05 把千斤顶放进工具箱时,请把《尤利西斯》也放进去

    传统教育的分科还有用吗?

    也许,有必要将现实的实用性与超越现实的实用性区分开来。现实的实用包括修理轮胎、准备面试、检查你打算购入的房屋有没有闹白蚁等等。而超越现实的实用则涉及我们如何投身于世界之中,包括接触这个世界上的艺术、人、历史、未来、最大的不幸与希望。超越现实的实用影响了我们大半的人生,并且关乎生活的质量,所以,它似乎也不那么“超脱”。今天,有学习价值的知识往往都超越了传统的分科,那么传统的学科划分能不能带来令人终生受益的学习呢?

    学习诗歌有什么好处?

    学习代数有什么好处?

    学科A to Z,最有生活价值的学习主题有哪些?

    让小孩子学习“悲剧”主题?有何不可呢

    06 像X 一样思考 

    如何认识各学科背后的认知方式?

    理解一门学科的真正意义,绝不仅仅是积累信息或解决代表性的问题而已。在如今这个复杂的世界中,我们已经无法在单独的某个学科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了,相反,只有靠跨学科的对话,才能获得解答。

    不同学科代表着不同的认知方式

    让隐性知识浮出水面:促进学习的基本认知方式

    牛顿式认知

    修昔底德式认知

    认知方式的“兔子洞”与“全局式思考”

    07 绕开教育中的“兔子洞”

    新的单元体系将为我们提供什么?

    如果教育中全是大大小小的“兔子洞”,必须深刻钻研具体细节,那么,学生就再没有机会从整体上熟悉一个学科中最 好的那片广袤天地。为此,有必要建立一种新的单元体系,这种单元体系或者有助于在广泛的分类中鉴别值得学习的知识,或者能够指明学习者即将接触的内容;或者可以突破学年的界限,跨学年地组织教育活动,或者实现不同学校之间的教育联盟。

    什么是新的单元体系

    更新传统学科的知识内容,建构新交叉学科

    将各学科融入到广泛的主题中

    跨学科单元体系为教育注入活力

    建立更好的单元体系

    08 未来在等待的人才

    哪些能力是闯荡未来世界所必需的?

    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具有普遍重要性的个人和人际技能我们称它为综合能力。它更关注人们如何更好地应对自己的个人生活和人际关系,还包括家庭、公民角色、工作等。如今的工作越来越需要综合能力。只是循规蹈矩已经不足以支持人们保住饭碗。那么,学校教育是否足以帮助学生发展这些能力呢?

    融合了综合能力的知识内容学习什么样?

    你认为,什么样的综合能力有助于闯荡未来?

    什么原因使综合能力成为“狭小房间里的一头大象”

    巧妙的抽样教学使综合能力的学习更有意义

    颠覆还是逆转?综合能力唤起传统课程的动摇与苏醒

    教育的初衷,源于有生活价值的学习

    教授知识,通达智慧

    在“为未知而教”的“独木桥”上巧妙地探索前行

    结 语 从知识到智慧,选择有生活价值的学习 

    致 谢

    译者后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心理学课】20180530 解读:《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ngts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