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一念解密幸福密码

一念解密幸福密码

作者: AHa雅涵Ani | 来源:发表于2024-09-02 09:36 被阅读0次

    《谁动了我的奶酪》的作者斯宾塞博士的《礼物》中有这么一句话:

    Yesterday is history, tomorrow is a mystery,

    today is a gift, that's why we call it the present!

    昨天已成历史,明天还是未知。唯有今天是上帝赐予的礼物,这也正是为何我们也称现在为Present的原因。而每个人每天脑海中浮浮沉沉七八万个念头,需要多么强悍的,力挽狂澜的能力,方能“不念过往,不惧将来”,稳稳地安住当下,享受隐含在呼吸间的“人生之甜美与幸福”呢?

    曾经有一项调查发现:超过50%的人认为,这一生,与爱人的关系对幸福的影响最大。幸福的婚姻不但保护我们的身体,还保护我们的大脑。

    然而,说到家庭,在我看来,绝大多数的婚姻,在唇齿相依,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日子里,一定会有令你愤怒到咬牙切齿,抱着who怕who的念头,恨不得分分钟就分道扬镳,再也不过下去了的时候。

    反正我有。我这个年纪,当初所有关于爱情的幻想,都来自两个人物:琼瑶和三毛。

    琼瑶阿姨《一帘幽梦》中的费云帆,就是心目中梦想的那个他;三毛和荷西的至情至爱,才是爱情应该有的模样。

    而老天似乎总是变着法地一出又一出。真的很难逃脱“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魔咒。“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句断言,一度激发起多少饮食男女的共鸣!钱钟书先生的“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更是入木三分地描述了人生不易。

    左手握右手,无色无味的日子,什么时候开始撩动心弦了呢?

    去年初秋的一个清晨,五点闹铃响起,我便赶紧翻身起床洗漱,准备赶早班高铁出差。忽然听得浴室有动静,好奇掀开浴帘一角,看到孩他爸正哼着小曲儿,狠命地刷着牙。

    我一脸蒙圈,问他:“你这是要干啥呀?”

    只见他满嘴的白色泡沫,转头乐呵呵地瞪着我,嘟囔着说:“送你去高铁站啊!”

    “啊哈!”我面上哭笑不得,心里头则乐开了花。“不用啦。我可以滴滴打车”。我说。

    “下雨呢,这么早,万一打不到呢?”老公咧着嘴,憨憨的,异常认真的表情,瞅着我直乐呵。

    我忍俊不禁,告诉他先去睡吧。我先滴滴叫车,打不到,再说呗。心里头直纳闷,这位仁兄,天天嚷嚷着,如果不睡个他所谓的“回笼觉”等于一宿都没睡的人,今儿个咋的没有任何先兆,就这么起劲了呢?!

    “好。水饺我已经放在蒸炉里加热了哦。”孩子爸边说边乖乖地躺回被窝。

    这份不期而遇的暖心“疼爱”,好比一石激起千层浪,甜蜜的涟漪在心头荡漾。

    依然清晰地记得,那一刻,窗外秋雨绵绵,屋内暖意浓浓。

    滴滴车如约而至。老公竟然又光着膀子冲下楼来,把饺子装到食品袋里打包,塞到我手上,让我Take away。

    也许是这一出的画面感实在太强。坐进出租车之后,我忍不住哑然失笑:究竟是怎样的魔力,让这位曾经被判定为“水火不相容”的先生,竟然如此积极主动地对我“宠爱有加”了呢?

    当年,一个好朋友曾经感慨地告诉我,根据她师从某位大师所掌握的命理分析来看,我和孩子爸,可以说是“水火不相容”:无论是性情,爱好,还是生活方式等等,几乎没有一个合拍。那个时候,看看自己的生活现状,想想朋友的话语,内心是几近崩溃绝望的边缘:是啊,想当初,老妈曾经试图以过来人的经验苦口婆心地规劝,最好找一个年长8岁左右的,这样才能更好地照顾我。我怎么就不曾聆听呢?

    沿袭原生家庭的影响,孩子爸生性就不是个可以陪聊的伴儿。我们聊不上两句就变成尬聊。我曾经忍无可忍地控诉:“什么玩意儿。这聊天就好比是打球,就算你是一个打乒乓的高手吧,而我愚钝,还摸不着门道,拜托你,好歹也得抬几个高球,给我机会让我慢慢地入门、入行,最终匹配你的水平吧。”所谓江山易改禀性难移,事实结果可想而知。所以,基本上,一台车,两个人,即便是从上海开回慈溪老家,两个小时的路程,我们都可以沉默是金,好比对方是空气一样。

    更悲催的是,家里的事情,也好比空气,在他的眼睛里,啥也看不见:

    记得那年夏天,我外出旅游时,放在餐桌上的一碗白粥,等我3天后回家,居然还原封不动、静静地待在桌上,只是,那碗白粥已经长毛了。

    晒在阳台上的衣服,如果不是有新的衣服需要晾晒,他从来都不会主动去收,仿佛那天经地义就是我的活儿。而即便是新旧交替,不得不收纳的话,基本上也都是随手一抛,椅子背,沙发,床,东一件,西一件,随他的心情,想怎么扔就怎么扔。

    令人哭笑不得的是,但凡经由他晾晒的衣服,不是左肩膀高,就是右肩膀低,歪瓜裂枣似的悬挂在衣架上。那些原本明明可以挺括的衣服,经他这么一晒,干了之后也就跟霉干菜一样,根本没法上身。

    家里进门的地毯,原本就是用来过渡换鞋用的,唯独他的鞋子,常常堂而皇之、突兀地矗立在超越地毯之外的干净地板上;他出门换下来的拖鞋,几乎永远都是东一个,西一个,好像,他的每一次离家,都是十万火急,慌不择路。

    浴室地面,难免会有一些小污渍,我总是苦口婆心地建议,拜托,用脚踩住地上的抹布顺势画一个圈抹一下,就可以避免“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蝴蝶效应,免得把一屋子的地面都搞得很脏。但他却充耳不闻,视而不见......

    似乎,家,还是那个家;人,还是那个人。是谁变了呢?

    过去过不去,现在就不在,将来也不来”!觉察、选择、责任。

    这四副图画,对于我来说,常常会成为我自我觉察的参照物。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生活,无论何时何地,我都可以实时地内观觉察自己的状态,到底是如下的哪一种?是囚徒,承受着身心不一,如坐针毡般的煎熬呢?

    还是,貌似度假,更多却是逃离纷纷扰扰的现状,自欺欺人地图一个“眼不见为净”的清净呢?

    还是时时刻刻以博士自居,用批判的眼光,举着所谓的专家权威的标尺,横挑鼻子竖挑眼地挑战周围的一切呢?

    又或者好比是一个充满好奇心,求知欲旺盛的小孩,时刻懂得放低自己,永远都以海纳百川的如水的心态去融入,去拥抱周围的人和事呢?

    然后,觉察这个是不是我此刻想要的状态呢?如果不是,那么,我想要的是什么样的状态呢?什么样的感受呢?然后,该如何实现自己想要的状态呢?

    忽然顿悟,真的是唯有学会觉察,才是真正能够行使我们与生俱来的【选择权】去争取那个我们想要的、更美好的生活的开始。

    美国最具影响力的首席家庭治疗大师之一,享有“家庭治疗的哥伦布”之美誉的举世知名的心理治疗师维吉尼亚·萨提亚女士,提出了人有三度诞生的理念:

    第一度,是胚胎在母体形成;

    第二度,是新生婴儿呱呱坠地;

    第三度,是我们成为自己的决定者,有知有觉地过好每一天。

    萨提亚的冰山理论,实际上是一个隐喻,它指一个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我们能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也就是行为,而更大一部分的内在世界却藏在更深层次,不为人所见,恰如冰山。而恰恰是,冰山下的波涛涌熊,决定了每个人,每时每刻的言行举止。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冰山,认识到自己的冰山,你的人生就会改变!

    在课堂上,陈序老师用了老公乱丢臭袜子的案例,阐述了【逻辑层次】。

    逻辑层次也叫理解层次,英文是Neuro Linguistic Programming。

    逻辑层次,告诉我们解决问题的合理步骤。

    做任何事情,如果能将六个层次都一致连贯,便能身心一致,全力以赴地去做,既开心,又有绩效。

    逻辑层次的六个层次,由下至上,从环境、行为、能力,到信念、身份、系统。

    一个低层次的问题,在更高层次里容易找到解决方法。

    低三层,环境、行为和能力,由意识主导;

    高三层,信念、身份和系统,由潜意识控制,而这这恰恰也是我们人生成败苦乐的决定因素。

    比如,老公把袜子丢在地上,最多是在环境或者行为层级的事儿。

    然而,我们通常会有的第一反应是:

    “说过多少次了!难道你不知道袜子应该放哪里吗?”

    “袜子都教不会,你还能会点别的吗?”

    “臭袜子满地飞,这样的日子,还能过吗?”

    就这样,我们习惯性地将低层次,也就是下三层环境、行为、能力层面的问题,瞬间上升到高层次,即上三层:信念、身份、系统层面的问题。

    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上纲上线。无怪乎,那些明明热恋中的新婚夫妇,却由于一支牙膏,究竟应该是从上往下挤,还是从下往上挤的问题,最终以离婚散场。这个老公乱丢臭袜子的案例,如果上纲上线到这是老公对家庭不负责任的表现的话,那么,婚姻也就变成了没有硝烟的战场。

    爱因斯坦说:你无法在制造问题的同一个思维层级上解决这个问题。

    就像我们常常喜欢劝解他人说,不要和某某人一般见识。

    有这么一个基督教故事【你的人对了,你的世界也就对了】

    话说有一位牧师正在为第二天的布道内容,大伤脑筋,他的小儿子Johnny一直在旁边折腾。牧师的思路总是被儿子打断;牧师顺手拿起手边的一本杂志,从杂志里面撕下一张世界地图,撕成碎片,丢到地板上对儿子说:“Johnny,你把它拼成原样,我就给你一个Nickle(25美分镍币)。”小儿子有事可做,又有报酬可得,积极性很高,立刻就专心拼了起来。

    牧师想,这下子我可以安静构思自己的讲道稿了。谁知道只隔了十分钟,儿子就来敲书房的门了,说已经拼好。牧师不相信,跑到客厅一看,整幅地图完整无缺。牧师又懊恼又惊奇地问儿子:“你怎么那么快就拼好了呢?”

    小儿子得意地说:“这再简单不过了,这张地图的背后印着一个人的图像。我就想,如果这个人拼对了,世界地图也就拼对了。

    牧师听完,欣喜若狂,抱起儿子一阵儿亲,开心地给了儿子奖赏:“太棒了,我的孩子,你把我明天讲道的主题也准备好啦!那就是“你的人对了,你的世界也就对了”!

    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有一个身份。就像一个钻石有很多个切面一样,同一个身份的你,承载着无数个相应的角色和职责。

    家庭中,我们至少是人儿人女;还或许是人妻人夫,人父人母,人之兄弟姐妹等等。

    在工作中,或是领导,部属,同事等等。这些林林总总的角色职责才构成了一个立体多面的你。

    不知道各位是否曾经想过,如果我们去问身边每一个和我们有关系的人,比如我们的父母、爱人、兄弟姐妹、同事朋友等等,假如有来生,可以选择,他们是不是依然希望有一个像我们这样的儿女?爱人?兄弟姐妹?同事朋友?甚至问问我们的孩子,如果有来生,是否希望依然有我们这样的父亲?母亲?

    我真的这么询问过我的儿子。如果可以选择,希不希望有我这样的母亲?问题一出口,内心立马就有了一个响亮的回应:我身边亲人朋友的回答,正好是检验我,是否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是否还可以做得更好的衡量标尺。假如无论父母、爱人、亲戚朋友,都希望下辈子还遇见我,那么,我是不是可以欣慰,目前做得还不错?反之亦然。

    我是一切的根源,爱是唯一的答案。深深地震撼了我。

    正如《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描述的,如果我们始终抱着自己固有的思维地图不变,那么,注定,你的人生将永远在“南辕北辙的漩涡中打转。

    于是,我自问,面对我的那个他,面对家人,我是百分百无条件地接纳和爱对方呢?还是更爱自己的感觉多一些?更爱家中的物品多一些?抑或是爱环境多一些?

    每个人都有不得不硬着头皮,需要勇敢去面对的那个充斥着各种条条框框和种种挑战的外面的世界。回家之后,是不是允许彼此可以有那份“无需求”,无拘无束、随心所欲的自在感受呢?倘若把自己的舒适,建立在自己所爱的人的拘束、压抑之上,那,是不是我想要的结果呢?

    我是希望,我爱着的人,我周围的人和事,可以因为我的存在而变得更加美好呢?还是无所谓?我一个人开心就好?面对亲人朋友的愁眉苦脸,焦头烂额的状态,我能独自一个人去狂欢吗?

    智者说,人生三件事,老天的事;别人的事;自己的事。在这个世界上,我只能做我能做的。

    Neuro Linguistic Programming,《重塑心灵》的作者,简称NLP的专家,李中莹老师说一个人此生也只能做三件事:

    1.第一件事,改变自己;

    2.第二件事,做些什么,影响那些你想要对方做出改变的人有想要改变的意愿;

    3.第三件事,为自己做些什么,无论对方是否做出改变,都不影响你追求自己人生的轻松满足和成功快乐。

    原来我们每个人真正要担负起全部责任的是:追求自我人生的轻松满足和成功快乐!

    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只看到对方表面的行为。而事实,每个人都拥有一座冰山。行为不过是冰山的一角。

    教练的五大信念之一:每个行为的背后都有一个积极正向的行为动机也深深地影响了我。

    记得那天下班回家晚了,我站在门口的脚垫上继续回答微信群里小伙伴的问题。忽然,老公伸手一把抽了我的手机,顺手往沙发上一抛,惯性使然,手机从沙发上“啪嗒”滑落到了茶几底下的地板上。

    顿时,空气有几秒的凝固。我深呼吸,脑海里浮现出教练的五大信念之一:每个行为的背后都有一个积极正向的行为动机。

    我想,他的种种情绪,都源于对我的在乎。因为忙于学习,确实好几个周末都没有在家了。当然,他也不曾料到手机会落到地板上。于是,我笑着说:“哈,你想买一个新的手机给我,也不至于用这种方式嘛!”

    老公一愣,尴尬地咧了咧嘴,笑得比哭还难看。不过,就是这样,原本可能升格为家庭冷战的事件,在余下来的笑谈中化为乌有。

    曾经热播的一个视频:一个在街头乞讨的盲人,原本牌子上写的是:I am blind。路过的人给予施舍得很少。

    一个姑娘帮他把牌子改写为:It’s a beautiful day but I can’t see.

    Change your word, Change your world. 改变你的话语,改变你的世界。将心比心,才能营造我们要的和谐而温暖的世界。

    总说生命是一条长河。英文单词Live,如何能真正让生命像河水一样流动起来呢?是有知有觉地活着,自始至终都承担自我人生的Responsibility, Live 才如水灵动,蜕变为River,生命才拥有了流动的活力。   

    Be the change you want to see in the world. 欲变世界,先变其身。

    据说当年,曾经,有一位母亲领着自己的孩子前往拜访圣雄甘地,母亲希望能借由甘地的影响力,让自己的儿子改变吃很多很多糖的习惯。甘地听完母亲的诉求后,请母亲先带自己的儿子回去,过一个月再来。一个月之后,母亲带着儿子如约前来。只见甘地抚摸着孩子的脑袋,认真地告诉他说:“我亲爱的孩子,要听妈妈的话。少吃一点糖,糖吃得太多,对你的身体不好。好孩子不要让妈妈为你担心。”孩子的母亲见状,忍不住委屈地发问:“甘地先生,我们这么信赖您。从遥远的地方赶来。可是,就这么简单的一个动作,您为什么不在上一次就说,非得让我们一个月之后再来呢?”甘地笑着,不好意思地回答说:“因为三个月之前,我自己也吃很多的糖。”

    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阳明心法的创始人王阳明曾在一次讲学间隙对弟子们说:“人人胸中都有个圣人,只是不自信,又不肯努力,所以埋没了这位圣人。”

    禅宗说,人人都可以成佛。王阳明说,人人心中都有个圣人,人人皆可以为圣人。他认为,普通人和圣人的区别,不在于圣人有“良知”,普通人没有。而在于,圣人完完全全地“得到”了自己的良知,而普通人的良知,都被私欲和无明所遮蔽了。或主动,或被动,那些上天赐予的卓越品格就这样悄悄地被我们屏蔽掉了。

    究其原因,一方面,源于每一个优点的背后,都意味着我们所应该承担的责任。于是,为了逃避那份责任,我们会下意识地主动选择:

    “这个我不会啊!”

    “那个我不知道啊!”

    “这根本不关我事啊!”

    ……

    另一方面,从小到大,从校园到职场,一路跌跌撞撞,难免遭遇挫折非难:

    莫名被谴责;

    无端被指责;

    无辜被打击;

    蒙冤遭排挤;

    ......

    于是,被动的,我们不知不觉地迷失了自我,遗失了与生具有的那份内在卓越性。

    所以,于人于己,于公于私,我们都有必要重新激活那份与生俱来的内在卓越性。

    该如何做呢?

    带着这份与生俱来的内在卓越性,我们有两种方式演绎自己的人生。

    一种是自己卓越品格的贡献者;一种是自己卓越品格的乞讨者。

    比如,我是一个爱家、顾家、主动操持家务、关心家人的人。我的内在信念就是:每个人都应该爱家、顾家、关爱家人,主动承担起家里的事情。

    如果我是一个自我内在卓越品格的乞讨者,我就会用这样的卓越品格来衡量家人,要求家中所有的人和事都要符合我的标准,期待家人来满足我的准绳。

    于是,我就会开始向家人乞讨,比如我会跟老公叨叨“我跟你说,家不是我一个人的。你也要爱家、顾家、关爱家人,主动承担起家里的事情。你怎么可以就像是一个过客一样?住酒店啊?凭什么这些活儿就该是我来干呢?……”

    如果我是自己卓越品格的乞讨者,我就会习惯用这样的卓越品格来控制周围的人和事,对外界采用的是投射的方式。

    认知行为学研究发现,人的大脑很容易陷入情绪旋涡,一旦产生了一个念头,这个念头自然就诱发一种情绪。而这种情绪自然会引发人的行为反应。

    这个行为反应,反过来会会再次刺激强化人的情绪,从而导致更加负面的认知。如果周围的人没有达成娜娜的信念所创建的价值观标准,她会有怎样的情绪反应呢?当然是:愤怒、失望、气愤,从而产生控制、批判他人的行为。

    而每个人都只能做自己能做的事。

    当你试图控制什么的时候,事实上,你已经被反控制了。

    所以,当我们意识到自己对周围的人和事,有类似的评判行为的时候,一定要觉察并识别,其实,我们是把自己活成了内在卓越品格的乞讨者

    没有人可以是一座孤岛,我们都需要与周围的人和事产生链接。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将心比心,有谁会愿意和一个总是好为人师,好当判官,一天到晚批判他人的人待在一起呢?

    面对家人,最没有意义的两句话就是:我是对的,我是为你好。因为,结果是最好的证明。

    而反之,如果我是自己内在卓越品格的贡献者,基于相同的信念和价值观,我就会用这样的卓越品格来要求自己,时不时地用它来衡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断地要求自己做到,成为一个爱家、顾家、关爱家人,主动承担起家里的事情的人。我会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对外界的情绪反应是平和而包容的。更令人神奇的是,我会由此创建一种更精进的思维:“在这项卓越品质上,我还能够做得更好的有哪些呢?”

    正因为这样不断自我提升的思维习惯,我会在自己所处的环境内,自己的影响圈里,不断地贡献我的卓越性:同样面对老公的行为,作为一个自我卓越品格的贡献者,我的自我对话是这样的:

    “老公一回家就躺在沙发上,很累的样子,我能做些什么,可以让他感觉好一些呢?”

    “他没有把我交代的事情做好,一定是忙忘记了,那就我来呗。”

    “我可以做些什么,让他因为有我这样的爱人而幸福满满呢?”

    一个对周围的环境有积极影响力的人,一定是活出了自己卓越品格的另外一个身份,那就是贡献者。

    ABC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的ABC理论(ABC Theory of Emotion)是帮助我们构建正确的思维系统和心理状态的工具之一。

    ABC理论认为,激发事件A(Activating event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Consequence的第一个英文字母)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Belief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即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Belief)所直接引起。

    也就是说,所有引发我们负面或消极情绪和行为的原因,都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们用怎样的方式解读和评价这件事。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事实上,这个世界上,真正属于我们自己,可以任由我们随心调配的资源是我们的Mind Set, 也就是我们自己的心智模式。没有人可以左右你的喜怒哀乐,除非你愿意。因为从前因到结果之间,一定会透过一座桥梁B(Belief/Bridge),而这座桥梁就是Belief信念和我们对情境的评价与解释。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同样的事件,由于两个人心智模式的不同,也就是看问题角度的不同,就会有不一样的反应。

    成为贡献者or乞讨者,不过是一念之间的产物。想象着自己的每一天,你愿意是端着盘子在街头接受他人怜悯和施舍的那一个?还是精神抖擞,神采飞扬,给别人送去阳光和温暖的那一个?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张德芬老师在《活出全新的自己》书里说当我最终愿意谦卑地向命运低头鞠躬的时候,我就解脱了,我就自由了。心里是前所未有的解放和自在。

    人生本是祸福相依,喜忧参半。我是一切的根源,爱是一切的答案。

    前哈佛商学院教授沙哈尔博士的同门师姐索尼娅.柳博米尔斯基的研究成果认为:我们50%的幸福是天生的,由基因决心;10%的幸福由生活环境决定;剩下40%的幸福则由我们的行为和思维决定。《五维教练领导力》正是带领我们开启40%幸福潜能的秘钥。

    而科学家的最终结论是:决定我们人生幸福的,不是钱,也不是名利、工作,而是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谐温暖的人际关系,能让我们更加幸福和快乐。

    沙哈尔博士提供让我们更加幸福的五个方法:

    1.首先是接受我们作为人类有痛苦情绪

    2.第二是定期参加体育锻炼

    3.第三是要有感恩的心,对获得的和将要获得的要持有感恩的心

    4.有时可以假装自己狠幸福

    5.和你爱的人,和亲朋好友多多相处,并珍视这样的时光

    衷心祝愿,我们都能够有知有觉地过好自己的每一天。活出此生最高版本的自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念解密幸福密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nkwh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