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和朋友聊天过程中,尤其是家有小学生和初中生的朋友总会焦虑的表达出这样的想法:“催他写作业还不写呢,再不催那得什么样啊?”意思是,不催的结果,不敢想象了。
在老大小学和初中阶段,我也是那个在孩子眼里一天到晚就知道催孩子写作业的妈妈,作业在妈妈心中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在那时的认知里,就认为不写作业就等同于成绩不好,成绩不好就等同于孩子未来不好 ,孩子未来不好就等同于我不幸福。
整个一个ABC信念法则。
我在武夷山等你其实回想起来,关键不是催作业这个行为让孩子反感,而是催作业时占比38%语音语气语调和占比55%的肢体语言 ,让孩子反感 从而引发了各种冲突。
两天前,也就是6.24日老大早饭时就表达缺觉,睡不够,就说端午期间学校不放假,就请一下午假回家睡觉,现在请假好请,一对老师说哪儿不舒服 老师就会准许。还说他的同学都请好几次假了,我一次也没请过呢(我理解的意思是,我表现的已经够好的了,请一次 放松一次,也没问题)。
确实,俺家老大从开学以来没请过假,都是自己按点去乘坐校车,从不因为起晚了,拖拉了坐不上校车了而让家长再去接去送。说实在的,已经够省事的了。从开学来,微信群里给司机师傅说,今天不做校车回家或是不坐校车去学校的消息有的是,此起彼伏的,还有的家长不放心,在群里经常说让司机师傅等会儿他家娃,或是问问孩子坐上校车了吗。可是俺从来都没发过这类消息。
我也始终秉承尊重孩子想法的态度,内心想法是,缺觉到想请假回家补觉而不是玩会儿,我想肯定是比较需要才做这个决定的,既然你觉得需要就补吧,我表达的意思是想请假就请吧,到时我去接你。
6.24晚上回家又给我说,那就明天下午请假吧,下午的课有政治、 语文、体育啥的,不重要。我说行。
6.25晚回来又说,要不明天下午不请了,下午课结束你再接我吧,请晚上假。我说好,你到时给我打个电话。
6.24晚和6.25晚 ,俺娘俩的对话孩他爸都没听到,6.26日一早孩起来后吃饭前,他爸说了一句:“今天下午请假?”
孩子说:“再想想。”
他爸说:“马上就要放假了。”(高三高考,高一放假,意思是还请什么假呀,别请了)。
孩子没再说话。
等孩子走后,我说:“你又忘了先共情,再提建议。孩子说了自己的想法,想请假,肯定他自己认为是需要的,那这样的话,要先表示理解,再说道理,孩子心里起码不会不舒服。那你就简单说了一句话,孩子的想法是被你硬生生堵回去的。肯定会有点情绪。你越放开,让他自己选择、自己做决定,他越会谨慎对待,越会做权衡,怎么请假才合适。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孩子能从紧张的学习中抽出半天时间给自己放个假,修整修整,更说明孩子会学习。”
又以我家先生默默认可结束这次谈话。
整个过程情绪稳定,不急不躁。
中午正在吃饭 ,我抬头看表,此时是12:30分,孩子打来电话,让今天4:50到徐学校南门去接他,我欣然答应。
果然孩子自己权衡后,没有请半天假 而是给自己一个晚自习的时间来修整自己。
有的朋友可能说,你家孩子都高中了,都懂事了。不用管了。
我认为放手让孩子自己做主 ,自己做选择,是给到孩子一份信任和尊重,这份信任和尊重无论多大的孩子都需要。关键是从小的养育环境里能够形成良性循环。
比如就有这样的现象,孩子从小到大被控制着长大的,等到小学高年级或初中孩子出现了问题,家长通过学习醒悟过来,到家再面对孩子时,突然撤去这份束缚,孩子极有可能出现你不催我也彻底不做的现象。
其实我的理解是,这是孩子在释放以前积压的不舒服,得释放完了,才能够萌生久违的独立自主。
作为家长得有足够的高度 和深度,足够的耐心,足够包容和接纳 ,陪伴孩子度过这一阶段,而不能操之过急。
就如同我们家发生的这一场景, 如果不是亲子关系已得到改善,再加上如果爸爸妈妈对孩子请假的态度都是一味地去堵 ,让孩子感受到被控制的话,那孩子真的有可能为了对抗而对抗。他请假一天都未可知。
上天也给了我再次落地实修的机会,俺家老二两年后就要上小学了,考验我的时候也不远了。
以上是我的一点小感悟。
欢迎和朋友们交流探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