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日凌晨四点多钟,我们就起了床,按照女儿女婿的原计划到黄龙观光旅游。说定这天早上要到成都市委党校门前集合,女儿、女婿把我们送到市委党校门前,他们要准备回攀枝花了。在这里,要去旅游的人一拨又一拨。我们坐上了自己随团的车,一路前行,走了好长时间,路的左侧就出现了一股溪流急速而下,路的右侧是接连不断的山脉,汽车开始爬坡了,弯弯曲曲的盘山路,像一条望不到头的飘带在山腰缠绕,时儿陡峭,时儿慢坡,尤其是到那“急弯十二拐”,在这段路上行驶 ,我感觉不是汽车在向前行,而是我们在向上飞。车里说话的人几乎没有了,都在集中注意力,关注着这段陡峭而急弯的山路。一会功夫,我们的车驶出“急弯十二拐”,但仍然是汽车不停地向上攀爬。这股溪流,时儿宽,时儿窄,时儿缓,时儿急地向下游流着,大约下午两面点多钟,我们就来到这美丽的风景区——黄龙山脚下。啊!我找到了水的源头,原来这股水是从这黄龙山上流出来的。
我不知道这座咋一看来没有什么特别的山,为什么叫“黄龙”,带着疑问,我们买了索道票。在前呼后拥的人群中,轮到我们坐索道车了,坐在这仅有八分钟行程索道车上,我情不自禁地掏出相机,好奇地把悬挂在空中的上上下下的索道车,连连拍下几张。由于索道车在飞速向斜上方滑动,在索道两旁的,那粗壮笔直的松树连同这起伏的山脉,也好像在不断地向斜下方移动。这是它们做了参照物的缘故吧?
时间过的真快,转眼间八分钟的索道车也到达半山腰上的一个平台上。我们下了索道车, 随着观光的人群,在用木板铺成的栈道上兴致勃勃地向前上方走着。这时,我越发感到头晕目眩,我爱人说:“这是高原反映。”无所谓 ,我们继续走。突然,爱人对我说:“快看!我们可能要到景区了。”我提提精神,坚持走上去。好不容易到了这里,谁知,这里不是主要景点,上行的游人依然很多。我们所处的位置,已是海拔三千八百多米的高度了,刚才还阳光灿烂的好天气,这时变得阴暗了,气温也急剧下降,尽管自己把所带的衣服都穿上,还是冻得直打哆嗦。
高原缺氧,寒气逼人,步履蹒跚,艰难前进。突然,我们眼前一亮,爱人说:“你快看!这回是真的,主要景点真的到了!”我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兴奋不已。这真是“风雨过后见彩虹”啊!这无限美好的风光,原来在“险峰”啊!
在巍峨的群山环抱中,竟然有这么大的五彩池!不同的层面,不同的颜色。深绿、浅绿、米黄、粉红、鸭蛋青等五彩缤纷,流光溢彩。上面彩池里的水,不停地流向下面的彩池。这分明是别具一格的彩色瀑布!说它是彩色瀑布,更像是画家的彩色大“画盘”!你看那“画盘”的形状:有圆形、椭圆形、多边形等,多姿多态,层层叠叠。“画盘”与“画盘”中的色彩各不相同。甚至,有的“画盘”内的彩色岩石还微微向上凸起,像是画家刚调出来的颜色。所有“画盘”的边沿高高隆起,而且泛着金黄色,像是有人特意给它镶上的“金边”(这可能是沉积岩石的缘故)。我们再往上走,远而观之,这又哪里是“画盘”?!这分明是一朵夸张开放的牡丹花!而且是每个花瓣上都镶了“金边”的、娇艳欲滴的牡丹花!面对这大自然精妙绝伦的杰作,怎能不叫人心旷神怡?乐在其中的我忘了高原缺氧,忘记了冷嗖嗖的天气,赶紧举起手中的相机来拍照。拍!拍!拍!我们拍了个够。该下山的时候,突然,我醒悟了,没错!这就是“黄龙”的“龙头”!
我们顺着哗哗的水流,踏着栈道下山,那泛着朵朵浪花的瀑布,或宽或窄,或隐或现地正向下游流着,我想:从山顶铺到山脚的这条金黄色的“丝带”,就一定是“龙身”了。你看,我们眼前的这片景观:是一条开阔的花布一样的瀑布,土黄色铺底、藕荷色、粉红色等颜色交织在其中,上面还有那流着的洁白的朵朵浪花。不!说它是花布,花布却不具备它的雄姿;说它是地毯,地毯也不具备它的气质。这是一幅天然的巨画!人们走到这里,怎能不驻足观赏,饱饱眼福?
再往下走,是一组瀑布群,条条银链似的瀑布,在紫红色与土灰色的岩石上飞流直下,颇具特色,这瀑布的声音青翠悦耳。
渐渐地,这声音离我们越来越远,接着又是一片彩池,……又是一个瀑布群……这数千米长的变幻莫测的“龙身”,让我们难以用手中的笔来表述清楚,也难以用这笨拙的嘴来说圓诠。
快到山脚下了,又一派奇观:远远望去,在那坡金黄色的瀑布上,点缀着几个外边紫红里边浅粉的“花瓣”,这些“花瓣”上,都镶着宽宽的金边。再看这“花瓣”的旁边,又是什么?又是一池又一池绿得发亮而且是镶了金边的“花叶”。这就够美了,也许大自然还觉得不够完美,又特意在这“花”与“叶”之间,撒上了浅蓝色、酱紫色、蛋青色,真是鲜艳夺目,精美绝伦。你看!这不正是“龙尾”吗?它与“龙头”遥相呼应。 与其身首浑然一体,生机勃勃。啊!原来这黄龙山是这样得名的。人们不得不赞叹大自然的神奇无比。
旅游团集合的时间到了,我们又回到了黄龙的出口,在导游的安排下,吃饭、住宿,又期待着明天的旅游景点。
作者简介:
高凤英,女,河北省临漳县退休教师。邯郸市电影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临漳县作家协会理事。曾在《中国网络新闻网》、《河北网络新闻网》丶《中国村庄》、《汇正文化》《百家号》、《邯郸教研》、《邯郸晩报》、《邺风》、《临漳周报》`《邺城文学》、《秦漳文学》、《普洱世界》等,发表过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