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生人,有一人应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生一日当尽一日之勤。”这对联是在话剧《立秋》中看到的,话剧的内容已然不记得了,只剩下这对联常常在脑海中盘桓着,玩味了好多年。
开始时觉得这联的重点应该在于“勤”,人生当勤,这固然是不错的,不过勤奋的人很多,但勤未必有高的收益。比如一名教师,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迟,每天累得不行,可仍然无法实现财务的自由,每天都在为钱而发愁。由此可见,单单一个勤字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后来就把玩这个“业”字,觉得“业”的重要性可能比“勤”更加重要。
虽说有一人应有一人之业,可想从事自己想从事的业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多的人从事某个行业是一件情非得已的事。看过一期电视节目,阿娇说当初进入娱乐业是生活所迫。废话,哪个人不是生活所迫才出来工作?
一次听俞敏鸿演讲,讲到了当初创业的故事,北大毕业后他想去美国发展,要十万块钱的保证金,他哪来的钱?就拼命搞英文培训,赚着想提高英语水平的人的钱,等他挣到十万后,脑子灵光一现,有一个深刻的问题出现在脑海中。出国干嘛?回答是肯定的,为了挣钱改善生活!既然现在搞英语培训能够挣到钱,干嘛还要出国?于是他就放弃了出国的念头,一门心思将培训做好,越做越大,做成了今天的新东方。试想一下,如果当初俞敏鸿想出国,家里立刻将十万块钱摆在他面前,俞还会搞培训吗?所以说出来从业,都是为生活所迫,但凡有可能,混吃等死是一件很惬意的事,哈哈!
如果有可能,我最想干个园林员的工作,每天修剪花草,呼吸新鲜空气,看看花开花落,过诗意的人生。可如果真的给我一片林子让我管理,估计一天都干不了。锯两个树枝会让我汗流夹背,扫一片落叶会让我腰酸背痛;如果树生虫闹病,则束手无策;如果给一把剪刀将树木修剪一下,我敢肯定会剪得跟狗啃一般。就像陶渊明种庄稼一样,尽管“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很是辛勤劳作,可结果却是“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无论从事哪个行业,都是需要技术含量的。
所以说从事哪一“业”,并不是想当然的事,而是和能力有关的,这是其一;有能力也不一定从事得了,还得看有没有人比你更愿意更有能力从事这个业。一个人究竟从事何业,这背后有其规律的。
什么是“业”?人是群居性生物,依靠相互合作才能共同生存下去,在合作中的分工就是业。
隔壁新开了家酒店,菜烧得不错,常常是顾客盈门。酒店里大约是七八个人的样子,一个老板,本是厨师,积累了一些钱后就在此开了酒店。现在老板已经不怎么亲自烧菜了,专门聘请了一名厨师。请了几个服务员,年纪轻手脚麻利的负责传菜,两个年纪稍长的负责洗洗涮涮打扫卫生。老板娘每天去菜市场购买食材,负责前台与客人沟通,同时管理酒店的财务。在这个酒店中,老板看上去很闲,这儿逛逛那儿转转,嘴里叨根香烟,时不时地指手画脚。老板娘看上去就很忙,脚下生风,一会儿呼这个一会儿呼那个,一会打个电话让送个什么菜来。厨师看上去很辛苦,站在灶台上掂着沉甸甸的大勺,满头大汗。服务员看上去很累,忙着传菜忙着收拾碗筷快着洗洗涮涮忙着打扫卫生。
这些人都很勤,但每个的收入却是不一样的。老板和老板娘的收入取决于经营情况,如果生意很好,门前车水马龙顾客络绎不绝,则收入自然丰厚,小日子风生水起。厨师的工资是所有雇员中最高的,而服务人员的工资相对要低一些甚至低很多。这取决于所从事的工作背后的技术含量,要想成为一名厨师,得学艺许多年,掌握烧菜技艺不是一会半刻就能学会的,而服务员的技术含量就低得多,扫地洗碗这样的事用不了多长时间就能学会。
这就是规矩,技术含量影响收入的高低,而不是事情本身的重要性。对一个酒店而言,厨师很重要,服务员也很重要,缺了谁都不行。但厨师可以忙里偷闲做一些服务的工作,比如洗个碗什么的;而服务员却很难去掂勺做出客人满意的佳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