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
——诗经
1
今天与二哥视频告诉我——四姨已病故,不觉心之悲伤。四姨与母亲只差3岁,母亲已离我们而去八年有余,看到四姨如看到母亲,因母亲与四姨长相极其相似。
每当探望四姨时,我都会泪流满面。如母亲还在人世,与母亲诉说思念之苦。肚穷无词,只借女作家冰心之《纸船》聊表无缘再相见之痛——
我从不肯妄弃一张纸,总是留着――留着叠成一只只很小的船儿,从舟上抛下在海里。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叠着,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思绪拉回到现实。聊天中,二哥与我诉说大姨兄打过电话问四姨是几几年几月出生的,不觉更悲从中来。
大姨兄是四姨第二个孩子,由于第一个孩子被狼叼走,导致夭折,所以大姨兄虽第二个孩子实际是第一个孩子,失而复得最是倍加宠爱,自然他的生日四姨是永世不会忘怀的。
可四姨离世,竟让四姨的六个孩子无一人知道自己母亲的生日。这种悲哀,我想会让所有做父母的为之惊骇吧?!
“父母之命,不可不知,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中的教导在脑中反复呈现。哎……传统文化“孝”的缺失,真是当今社会应该急切唤醒之时。
2
自参加工作以来,课本经常出现关于“母爱”的文章,我也一直不间断教着一届又一届孩子们写关于“母爱”的文章。
每次选材时,孩子们总无从选取,在孩子们的眼里,竟无母爱。记得有个孩子抬起美丽娇好的脸庞,眨着明眸大声说:“我妈妈不爱我,她老是打我!”
看着稚嫩的孩子,我语重心长地说道:“每天谁给做饭?谁给你洗衣?谁接送你上下学?生病时谁在照顾你?其实打骂也是一爱!”
孩子们也许小不懂什么是爱,孩子们也许认为母亲所有的付出是理所应当。
记得上完S版四年级语文课文有《倾斜的伞》、《母亲的呼唤》时,我让孩子写一写自己妈妈的爱,孩子们基本选择给的范例自己生病,妈妈是如何着急、如何照顾?或是仿课文《倾斜的伞》选取雨中送伞,毫无一点新意。
母亲在生活中每日做饭,日日洗衣,接送上下学,陪读……孩子竟无视付出,只觉应当,无感恩之心,无感谢之意。
今之父母长辈,如何看待这件事呢?
3
《弟子规》--入则孝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弟子规》中对孝的诠释,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我们如何去孝敬父母呢?“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请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家庭时刻诵读经典,传承美德,让这个社会教育与文化相结合,让这个社会以“孝德”为荣。
《诗经·蓼莪篇》里头提到“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这里就在赞叹父母生我们,养育我们,的确是非常的辛苦。
我们有今天健全的身体,我们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哪一样不是父母恩赐给我们的?所以我们想到这里,我们就应该要想到饮水思源,我们从哪里来的。
我们一定要想到父母,看他们年纪大了,我们有能力应该要尽到子女的孝道,在品德上面更不应该有瑕疵让父母蒙羞。
古人讲到孝顺这个最高的境界,他能光耀门楣。如果今天我们不能光耀门楣,起码我们要做一个好人,千万不能让我们的品德有缺陷,徒让父母伤心,这是很不应该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