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8.赚钱的本质是什么|打工人鲁迅

8.赚钱的本质是什么|打工人鲁迅

作者: 月曦花宸 | 来源:发表于2024-01-31 00:05 被阅读0次

    课程笔记


      一个残酷的事实就是,天下并没有那么多快钱可挣。

      梦是好的,否则,钱是要紧的;生意场上,利益至上。

      有时候,需要认钱不认人,有时候需要对事不对人。

      赚钱的思路一打开,钞票自然就来了。

      从穷到有钱的人,一般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变为人道主义,另一种是变为个人主义。


    鲁迅的人生哲学

    第八课:赚钱的本质是什么|打工人鲁迅


      这两年,当代年轻人的消费观和金钱观,有了一个很大的变化:以前买个东西,千八百不觉得贵,当然呢,要是不包邮,当场就作废。

      现在流行的是:不是羽绒服买不起,而是军大衣更有性价比。消费观确实更健康了,但本质是也确实没钱可造了。

      据说今年的风气是年轻人都开始存钱了,只能说缺钱使人回归理性。但是要想变得深刻,还是要想办法搞钱。从这点来说,我们看鲁迅的文章,觉得他分析问题常常一针见血,其实背后就有搞钱的经验支撑。

      今天我们就来上一堂财商课,给鲁迅算一笔经济账,也看看鲁迅是怎么算账的。或许对想搞钱的你,会有启发。

      下面我们讲第一部分:梦是好的,否则,钱是要紧的。

      1923年12月月底,鲁迅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做了一次有名的演讲,叫做《娜拉走后怎样》。娜拉是易卜生剧本《傀儡之家》里面的人物。故事讲的是家庭主妇娜拉有一天觉醒了,要摆脱给丈夫当傀儡的命运,准备离家出走,寻找自由。

      鲁迅就来分析走后的娜拉会有怎样的结局,给出了三种判断:堕落,回来,饿死。

      都不是什么好的结局。为什么呢?鲁迅认为,光有出走的决心是不够的。他直白的说:还要钱。所以前面从易卜生的剧本,讲到李贺临死前的情况,铺垫这么多,其实就是为了引出这个“钱”字。

      鲁迅深刻的意识到,摆在娜拉面前的,不是走或者不走的问题,而是有没有钱的问题。假如不能争取到经济自由,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出走,娜拉都不能实现想要的自由。所以,鲁迅说:自由固不是钱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

      整篇演讲的核心观点之一,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保持经济独立,才有可能保持人格独立。现在这篇演讲总被作为女性研究的经典文本,其实这也是鲁迅金钱观的重要经验帖,他对着台下女学生说了这样一段大实话:

      梦是好的,否则钱是要紧的。我们现在很多人虽然不是学生,但在钱这件事上却依然是学生思维,只在缺钱的时候困扰,但不懂搞钱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所以这篇演讲对象不仅是当年的女学生,更是我们现在的所有人。然而,鲁迅这篇搞钱经验帖呢,也是因为被没钱搞怕了,从自己辛酸经历中总结出来的。

      鲁迅早年的成长过程,在前面的课程我们也讲过,现在如果从经济活动的角度再去梳理一遍,又会有新的发现。他在1912年到教育部工作前的人生经历,可以概作为:

      在穷家庭的日子
      当穷学生的日子
      当穷教书匠的日子

      鲁迅前30年的人生,是跟穷在一块的,说鲁迅生长在一个穷家庭里,可能有点不符合事实。我们都知道周家是大家庭,造成周家变穷,最大的两件事,一个就是祖父的科场案,花了很多钱,二是父亲生病,也花了很多钱,后来父亲死了,祖父出狱了,该花的钱花了。

      根据二弟周作人和三弟周建人的回忆,他们家这一房,此时大概还是20亩田产,以及每年约4000斤的租谷。这个产业维持一家人的温饱,应该没啥问题,但问题是也仅仅能够维持温饱。这里既有家庭人口多,开销大的原因,也有中产家庭,生活水平一时半会儿降不下来的原因。

      最大的原因是,他们没有赚钱的门道,只能靠变卖田产换钱。仅剩20亩的水田也是红线,不能再卖了,不然连温饱都解决不了。父亲病重的时候,这种出门搞钱的事都是鲁迅干的,他先去当铺,再去药铺,父亲死后也常去当铺,为此受了不少冷眼和污蔑。鲁迅对钱的敏感,还有通过钱对人情冷暖的观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的。

      从穷家庭走出去,鲁迅又开始了他穷学生的生活,母亲好不容易凑了八块钱,供他去南京念水师学堂。选择水师学堂的原因也很简单,就是这里是免学费和伙食费的,碰巧家里的叔祖周椒生也在这里工作,鲁迅就住在他的后房,这样一来,住宿费也免了。不仅如此,实习期还有津贴,每个月300文。

      不过17岁的鲁迅,这时候已经明白一个道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即便有一顿两顿,也不能吃的安稳,何况鲁迅还是那种更在意“吃得好”的脾气,所以后来他转到矿路学堂,是听说学校办了一个有奖学习竞赛,他马上就参加了。竞赛规则是这样的:

      每周写一次作文,每个月月考第一名,得三等银牌一枚。累计四枚三等银牌,可以兑换一枚二等银牌。累计四枚二等银牌,可以兑换一枚三等金牌。

      鲁迅的记录,在矿路学堂建校史上无人打破,他是唯一一个用四个银牌换到一个金牌的学生。

      说起来,鲁迅早在这个时候就有写文章赚钱的经济头脑了,拿到金牌换成钱,鲁迅忙着改善精神生活,买书看。那本影响他的《天演论》就是花了500文巨资买的。如果有剩余,就给同学们买花生米吃。

      至于在物质生活上,鲁迅是硬汉派,大冷天穿一个破棉袄,俩肩头部位一点棉絮都没有,就这么硬扛着。伙食也很硬,辣椒拌米饭,几乎天天这么吃,他的胃病和其他毛病都是这个时候落下的。在身体发育的黄金年纪,鲁迅吃不饱穿不暖,严重的营养不良,长大后又瘦又矮小,就有这方面的原因。

      1902年到1909年这段时间,鲁迅在日本当穷留学学生,他的主要生活经费是每个月官费36元,一年大概是400块左右。鲁迅虽然吃喝上没什么讲究,但是他的花销实在不小,买书就是大头。

      1906年,他主要在家里读书,自学德语需要订购许多德文书,能想到的赚钱办法就是搞翻译。比如他和周作人合译的《红星佚史》,一共赚到了200块稿酬。还有一回,得到《支那经济全书》校对的活。

      总的来说,日本留学期间的鲁迅经济虽然不宽裕,用周作人的话来说也不那么紧张,但是当学生的日子很快到头了。1909年家里快揭不开锅了,来信催他快找个班上吧。周作人也结婚成家了,但他还想继续念书,指望大哥替他养家,所有压力都给鲁迅了。

      1909年八月,托许寿裳的关系,鲁迅跑到浙江两局师范学堂教书,开始穷教书匠的生活。他在师范学堂教三门课,日语翻译,化学和生理。月薪是30元,发了工资,寄回绍兴老家一份,日本寄去一份。

      鲁迅自己基本不剩什么钱,他常年穿一件廉价的长衫,抽劣质香烟,但是他烟瘾还很大,一天要40根。后来,鲁迅还在绍兴府中学堂和山会初级师范教过书。工作既不稳定也不理想,但绍兴老家和日本两边的紧急需求一直很稳定。家里人盯着鲁迅,鲁迅就盯着好友许寿裳。

      后来在教育部那边稳住脚的许寿裳,瞅准了一个机会,就把他引荐了过来,在南京干了不到两个月,碰上国民政府从南京迁到北京,鲁迅也就一块跟着去了。1912年5月6号,鲁迅到教育部报道,从此就开始了长达14年的公务员生活。

      从1926年八月来北京为止,他的经济状况从这时候得到真正的改变,这一年,鲁迅32岁。也是从1912年起,鲁迅开始在日记里记账,直到1936年去世。他怕自己记不清楚,弄成糊涂账,所以账记得很清楚。

      鲁迅开玩笑说,“这样我也知道自己有多少债放在外面,万一将来收清之后,要成为怎样的一个小富翁。”

      还别说,研究下这本记了24年的账簿,鲁迅好像真的有点富,所以接下来我们讲第二部分:文豪也是富豪。

      鲁迅在教育部的职位是佥事,兼社会教育司的第一科科长。他的月薪一开始是240元,后来涨到280元。1916年后,他再涨到每个月300元。

      这个收入是高还是低?根据资料记载,1920年代的北京,一个四口之家,每个月12块钱就能过上小康水平的生活。这样算的话,鲁迅的月薪够100个普通市民一个月的吃喝,所以用现在的眼光来看,鲁迅的收入是标准的一线城市中产水平。鲁迅给自己的定位是中产的智识阶级分子,理论上,鲁迅应该不为钱发愁了,对吧?

      但实际上,钱还是不够花。由于政府财政紧张,他的薪水只是应发数字,并不能足额发放。比如1912年8月30号这天是发薪日,他只拿到一半工资,125元。尽管如此,在1920年以前,鲁迅的收入整体还是比较稳定的,遇到大环境比较好的时候,比如1915年,他几乎每个月都能拿到全薪的280元。

      这笔钱有几个主要开销,给绍兴老家每个月寄回100块,给周作人夫妇寄去一部分,给周作人妻子家里寄去一部分,自己也要用一部分。赚钱越多,供养的人口越多,鲁迅还是不那么经济自由。

      有段时间,北京政局动荡,他的同事怕惹祸上身,就表现出远离政治的样子:买古玩,逛窑子,玩的很花。但鲁迅不去搞这些花钱的事,一下班就回家读佛经,抄古碑。其实,鲁迅的省吃俭用有一个暗中计划,攒钱买房。

      最终在1919年,他买下了八道湾11号住宅,把三代11口人全部接过来一起住。这次买房一共花了4000元左右,其中1000元是卖了绍兴老宅的钱,另外又向朋友借了800块,加上自己的一部分积蓄,才勉强拿了下来。

      幸好这时候周作人在北大当教授,月薪也有240块,兄弟俩一起承担,鲁迅的压力,算是小了一点。但鲁迅没有想到,大家庭的开销,远比想象中的要大,大人小孩隔三差五就生病,一生病就请日本医生。

      另一边,1920年以后,军阀混战。教育部经费被削减的很厉害,欠薪成为家常便饭,甚至有的月份一分钱拿不到。查看这段时期的日记,可以看到鲁迅四处借钱,或去教育部讨薪水的身影。

      1926年七月。他还写了篇关于发薪的文章,统计下来,教育部一共欠他9240元。为此,他自嘲是个“精神上的财主”。要说明的是,虽然从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起,我们所熟悉的文学家鲁迅就登上了文坛,陆续发表了许多作品,但很长一段时间,这种写作是没有稿费的。

      改版后的《新青年》是一本同人杂志,说白了就是一个兴趣社团,大家都是为爱发电。从1918年到1922年,鲁迅写出了后来收进巜呐喊》《坟》《热风》里的大部分作品,但都没有关于稿费的记载,但这一点也不含糊。鲁迅写作的热情,因为和新青年的理念合拍,他反而写出了最好的一批作品,这就是有一份主业收入的底气和自由。

      他可以写自己想写的文章,不考虑卖钱,而不是为了卖钱而写文章。鲁迅对这种表达自由的捍卫,即便在晚年完全靠写作谋生的情况,也没有做出多少让步。而鲁迅前期的无偿写作,也得到了迟来的回报。1922年以后,随着市场变化,稿酬,版税,引起了重视。鲁迅这种大作家,稿费自然按顶格给,千字可以得到1到3块钱。

      另一方面,小说集《呐喊》在1923年一出版,就成为了畅销书,从此一直到1939年,重印24次,保守累计销量十万册以上。鲁迅能达到高达25%的版税,从此有了税后收入。

      不过,按照鲁迅的讲法,能够给出优厚稿费的“好主顾”并不常有。办税方面,总账看着不少,但每个月到手的就不多了,何况还有出版商的瞒报克扣。也就是说,教育部经常拖着死工资,不能指望。稿费和版税,此时也还没有构成收入的主力。

      他说,自己养家糊口,靠的是“另外骗来”。其实就是给学校兼课程。从1920年到1926年,鲁迅一共在八所学校讲课,有大学,有中学,平均每天都有课要上,这样综合起来,每个月能赚到70块左右。整天围着钱转,鲁迅的写作计划也就被耽搁了。

      有人说,穷苦出文学,鲁迅用亲身经历说,“我在北京时,一穷就到处借钱,不写一个字。”他讽刺道,“一心寻面包,尚且来不及,哪里有心思谈文学呢?就是拉车的,也得先把车放下才能写文章。”

      在这种情况下,厦门大学开出了400块的月薪,请他过去当教授,他心动了。再结合其他的现实问题考虑,鲁迅决定扔掉公务员这只铁饭碗,接下聘书。鲁迅真正想做的不是继续当一个拿工资的打工人,而是当一个自力更生的自由撰稿人。所以,不管是在厦大的短短四个月,还是之后,到广州中山大学的八九个月,鲁迅感觉自己还是一个拉车讨生活的。

      两只手握着车把,腾不出手专心写作。所以1927年到上海之后,鲁迅做了一个重大决定,“这个B班,老子再也不上了!!!”应该说,这到了一个成熟的时机,这时候鲁迅吃过亏,上过当,财产下去了,但财商上来了。赚钱的思路一打开,钞票自然就来了。

      他看到一个市场行情,就是,短篇作品发表快,稿费结算周期短,所以他就多做短篇小说,一夜能写三四篇短文。所以这时期鲁迅的创作数量,都比以往要多很多。鲁迅大部分作品都是交给北新书局出版,店老板李小峰搞畅销书营销很有一套。1924年,北新版《呐喊》和1933年的《两地书》,都是现代出版史上的经典营销案例。

      鲁迅一直很信任李小峰,但现在要自负盈亏,只能“认钱不认人”。一对账发现版税少很多。后来,经过友好协商,李小峰承诺把拖欠的版税按月偿还。这种事在以前最多刺激鲁迅写一篇杂文,但现在却刺激他成为一个维权先锋,他决定以后每本书,都要盖一个印花票,才能出售。

      这样一来,他既能防盗版,也能防止出版商瞒报印数,这种做法是鲁迅普及开来的。在维护权益这件事上呢,鲁迅不怕麻烦,经常用一下午的时间,一本本书盖印花票,并且盖的非常端正。

      鲁迅并没有因为这个不愉快就跟北新书局绝交,他还继续和北京合作,鲁迅玩了把心理战,他料定这么做,北新书局卖书只会更卖力。鲁迅明白这个基本的商业逻辑,生意场上利益之上,有时候需要认钱不认人,有时候需要对事不对人。

      但同时他也把一部分书分到合众书店,联华书局,良友图书印刷公司等出版社发行。书商竞争,鲁迅得利,鲁迅也开始策划商业图书的出版。1933年,他把自己和爱人许广平的通信整理出版,名为两地书,经过北新书局的营销,成为了当年超级畅销书。

      这一套操作下来,不得不感叹,就是不写作,鲁迅也会是一个成功的出版策划人。写作上的勤奋和商业上的精明,让鲁迅在人生的最后十年基本实现了财务自由。这种精明,反过来也让鲁迅对世事更加洞明,写出更深刻的文章,

      在成为小富翁之后,他有一个体会,从穷到有钱的人,一般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变为人道主义,因为自己穷过就会替穷人着想。另一种是变为个人主义,自私冷酷,觉得什么都是自己挣来的。

      鲁迅认为,这个社会多的是自私的个人主义者,而要帮穷人也富起来的人道主义者,往往是不受政治家欢迎的,因为容易引起社会动乱。鲁迅想方设法挣钱,就是为了有底气做这种不受欢迎的人。

      1936年,他就对日本友人增田涉说,为了反对政府,我是准备好了钱才干的啊,就是受到迫害,什么都做不了,也有饭吃。

      事实表明,鲁迅是有长远眼光的,后来有一阵子,他的书几乎全部被国民党当局查禁,失去了收入,自己也被通缉好几次,在外面东躲西藏。没准备好钱呢,是支撑不下来了。

      所以我们去复盘鲁迅搞钱的这么一大段经历,给我们普通人的启示有这么两条:

      第一,想搞钱先自我投资。鲁迅有34年的时间是零稿酬写作,现在看就是这么一种投资策略,写出了名气,稿子就好卖,并且稿费是开到最高的。后来他把相当一部分赚的钱花在买书上,更是一种坚持不懈的自我投资。

      第二,搞钱不能心急,但要手脚勤快。一个残酷的事实就是:天下并没有那么多快钱可挣。鲁迅大半辈子都是靠腿快挣钱,在北京跑各个学校讲课,后来从北京跑到厦门,跑到广州,再跑到上海,哪里有钱就往哪里跑,撸起袖子加油干。

      自我投资是为了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手脚勤快是为了给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卖个好价钱。做到这两点,财务自由不一定实现,但起码可以让你在这个过程中,更深刻的认识到自己,认知世界,得到一点精神上的自由,更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8.赚钱的本质是什么|打工人鲁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nono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