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心理
挫折后一蹶不振?你为何而退缩

挫折后一蹶不振?你为何而退缩

作者: 半块_月饼 | 来源:发表于2016-09-01 08:09 被阅读544次

    是什么决定一件事情的成功与失败?

    心理学家韦纳发现人们主要关注四种原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度以及运气。

    而当成功与失败发生时,你又习惯于用哪一种因素来做归因?

    自卑者的归因模式是这样的:

    把成功理解为任务难度低(人人都能做到)、运气好、努力程度高(我只是多吃了一些苦);把失败理解为自己能力低。

    在这样的归因模式指导下,自卑者并不能从成功中品尝到自我肯定的滋味,在他们看来,自己之所以取得了别人没有取得的成功,只是因为别人没有做或者没有认真做。

    所以,即便在学校里取得了良好的学业成绩,也不能帮助自卑者获得信心。

    在自卑者看来,这实在算不上什么了不起的事情,有时,他们会因为别人夸奖自己的成绩而内疚、尴尬。

    自卑者甚至认为,自己之所以取得好成绩,是因为自己需要用好成绩来掩饰自己的自卑。优异的成绩不是能力的表现,反而成了自卑的表现。

    而一旦学业成绩有了下滑,他们就把它理解为“真实能力的显现”,呈现出放弃、退缩、回避等状态,匮乏逆流而上的勇气,因为他们认定自己根本没有能力去改变。

    这种思维模式被称为习得性无助。在一帆风顺时,看似风平浪静;但是一旦遭遇挫折,自卑者便显得孤立无助,难以克服眼前的困难。

    事实是否真的如自卑者所认为的那样呢?

    1  

    无论是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还是在岗位上获得领导的认可,没有一件是唾手可得的事情,没有一件是笨蛋可以完成的。

    真相就是:

    自卑者所取得的任何一项成绩,都是他自身能力的体现。

    不论是为了掩饰自卑,还是当一个乖宝宝的需要,你头脑中那些千奇百怪的想法,没有一样能帮助你取得任何成功。

    你能做出一件优秀的事,就代表你具有与之相匹配的能力。

    这是显而易见、不容置疑的事实,不需要谦虚,也不能被否认。

    即便自卑者认为自己并不比别人聪明,也应当认识到努力本身就是一种能力。

    为什么你可以早上五点起床晨读?为什么你可以抵抗逛街泡吧的欲望,平静的走进自习室?为什么你可以顶得住一次次的被拒绝,坚定的去拜访客户?

    你为什么和别人不一样?你的行为背后体现着什么力量?

    并不是自卑,而是自制力。

    自制力不是笨人的无奈、自卑的掩饰,而是一种极其宝贵的能力。

    德约科维奇在2012年澳网决赛赢得纳达尔之后,给自己的奖励是一小块巧克力。他在自传中写道:

    “我从2010年夏天以来就没尝过了。艾马诺维奇拿了一根巧克力棒给我。我掰下一块,小小的一块,丢进嘴里,让它在我的舌头上融化。我只准自己吃这么多。”“要当第一,就要付出这样的代价。”

    自制力也不是超市里的自助餐,只要头脑里转变一下想法就可以得到,它是在长期的自我管理、坚持不懈中不断积累形成的。

    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减肥失败,那么多人哀叹“懂得很多大道理,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

    并不是他们不想做,或者不需要做,而是因为他们缺乏自制力,所以他们做不了。

    自卑者的成功绝不是偶然的,是自卑的偏见蒙蔽了他们的双眼。 

    2

    对于失败,自卑者除了“过滤性”的忽略了付出的努力度、任务难易、运气,乃至身体状态等各类因素,只看到能力这一种原因之外,还受到一种错误认知的影响:能力的固存观。

    (关于对失败的归因方法,可参阅我的文章《自卑者的勇于坚持:克服对“没有信心”的顾虑》)

    能力的固存观是指个体把自己的能力看作是与生俱来、不可改变的,无法通过练习、努力而提高。

    直白的说,就是宿命论。外在的表现就是“标签化”,即称呼某个人为“笨蛋”“胆小鬼”“老实”“低情商”。

    当我们这样称呼自己或他人时,实际上已经包含一个隐藏信息:这些标签是这个人的内在属性,不可分割,终身相随。

    人们通过自己过去的某些失败经验,或者是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其中不少还是错误的),给自己打上了标签,规定了自己的“擅长与不擅长”,然后在某些方面退缩放弃,不再努力,因为认定自己“注定不具有那样的能力”。

    但这些标签实际上只是对个体当前能力状态的描述,没有任何证据证明这些是无法改变的。

    由于自卑者总是把失败归因为自己的能力,又坚定地相信能力不能提高,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无法改变缩小,所以,他们在遭遇挫折时,会把失败看做是自己无法克服的高山,变得沮丧而无助,没有信心去做改进和努力。

    与固存观相区别的是能力的增长观:

    能力的确是一种较为稳定的因素,难以在短时间内改变,但任何人通过有效和长期的努力,都可以实现能力的提升,这一点对谁都是平等的,不存在特殊的人。

    (自卑者只是自认为自己很特殊,但事实上,他们只是芸芸众生的平凡一员)

    即笨蛋可以通过学习认知而变得聪明;胆小鬼可以锻炼勇气;低情商的人可以变得善于沟通交流;老实人也可以变得“精明”。

    能力的增长观并不否认天赋对人的影响,但它更关注一个人如何通过后天的努力实现自我能力的提升。正像那句话说的那样:以我们努力的程度,根本还谈不上拼天赋。

    自卑者应该明白,不存在所谓的宿命,也不会因为他们自卑就可以违背学习的一般性规律。他们和所有其他的人一样享受着以下权利:行动决定未来;学习带来进步。

    要培养这种信念,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

    在面对一个任务时,不再把它看做对自己聪明才智的考验,而是将其视为学习的机会,把注意力集中在过程上,体会自己通过这项任务所取得的进步。

    这被称为过程导向思维方式,把生活视作是一个让自己不断学习和精进的过程。

    我并不是永远都做不好它,只是我还需要更多努力。

    3

    习得性无助的思维模式是如何形成的?

    发展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了父母的表扬和批评方式对这一方面的影响。

    如果父母把孩子的成功归因为努力,把失败归因为能力不足,父母会在无意识间培养孩子的习得性无助。

    我们都见过这样的父母:

    当别人夸奖他孩子的学业成绩时,出于社交礼节或者害怕孩子骄傲,他们会称:别夸这孩子,他一点都不聪明,就是死读书。你们家的孩子是没肯好好学,只要他学了,马上就超过我们家孩子。

    而当孩子的成绩下滑时,他们呈现出放弃不理的态度,不能给予信心上支持和帮助,让孩子相信自己可以通过努力战胜挫折,导致一次小小的失败就成了无法逾越的坎。

    这些不正确的教育方式经年累月的重复,最终严重影响了个体的习得性无助取向。

    正确的做法是当孩子取得成功时,更多的表扬孩子的能力;而当孩子失败时,把原因归纳为练习不够,从而让孩子善于从成功中肯定自己的能力,并增强通过努力战胜困难的信心。 

    如今我们都已成年长大,责怪父母无济于事,要做的是审视自己的认知和思维模式,将那些在童年时形成的错误观念剔除干净,重新树立正确的信念,为迎接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挫折与失败积攒力量。

    毕竟,这生命还是要由我们自己负责不是吗?

    愿和你在追求理性的路上结伴同行

                半块月饼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挫折后一蹶不振?你为何而退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noqe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