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幸拜读到师北宸老师“时间分配的学问”的一篇文章,觉得受益良多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文中分别提到充分利用三个方式提高时间利用率,个人品牌的积累与写作的优势及帮助。以下较多为文章摘抄,只作为知识点梳理共享给各位自学的同伴们,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001什么是工作杠杆率?
随着你所做工作的产品或者服务到的人增多,如果你付出的边际成本没有降低甚至越来越高,这就说明你的工作杠杆率比较低。反之,如果边际成本下降很快甚至是零,那么就是工作杠杆率高。
工作杠杆率低的工种有一个特性:简单、重复性、机械性。
比如流水线工人,保洁阿姨;如果我只靠写专栏生活,也会是一种工作杠杆率低的工作:一篇文章一千多块,在国内已经是非常高的标准,但已经四年没怎么涨过。在物价不断上涨的情况下,要过上体面的生活,每年需要写更多的专栏才能维持与上一年相当的生活。
文章中分别论述三个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杠杆率的观点:
1.减少完成某项工作需要的时间,或增加一项工作带来的影响。
减少时间: 从日常工作中寻找规律,减少繁琐常规性工作所花费的时间。比如,开发工具,让重复性的工作自动化,可以显著减少完成某项工作需要的时间。
增加影响: 公开课也是扩大演讲效果的一种方式传统的课堂只能对着几十人讲课,如果放上网之后可以让数万人观看和学习,老师的工作产生的影响被放大了很多倍。
2.外包低杠杆率的工作,将时间分配到高杠杆率的工作上。
请保洁阿姨来家里打扫,培养新员工或请助理帮助自己分担工作,在学习和技能提升上进行投资,将低杠杆率等的重复事务性工作外包给其他人,将自己的时间分配到更高工作杠杆率的事情。利用身边资源,将多数时间投放在个人自身提升上,哪怕花费更多金钱完成低杠杆率的工作。
面对明显浪费时间的事情要坚决说不。比如无效社交和浪费时间的会议、大而无当的各种行业活动等等。
对了,写文章也是高杠杆率的工作。
一篇文章写完后可以持续地传播给很多人阅读,如果相似的内容需要反复和别人讲的话,也可以写出来,沟通效率可以得到显著提升。
写文章也类似,当你把某个话题谈透了之后,这个矿就是你的。当别人碰到类似的话题的时候是绕不过你的文章的。以你的文章作为例子传播。像现在我作为一名读者在传播师北宸老师的文章一样。
巴黎恐怖袭击事件出来的时候,《大西洋月刊》一篇旧文《ISIS 到底要什么?》在微信朋友圈被刷屏,就是这个道理。当你占了一个坑之后,类似的新闻热点反复发生的时候,都有可能引用你的文章,写一篇文章的成本是固定的,但收益持续增加。
笑来老师在《把时间当作朋友》中提到过一个“睡后收入”的概念,意思是你应该寻找那种可以一次性付出却可以长期收入的事儿,这样“睡着”就能收钱。虽然他的侧重点是挣钱,侧重点是个人品牌的积累,道理是同一回事。
现在我们来以个人品牌积累的流程梳理一下:
(1)写文章 --(2)扩大传播范围 --(3)原有专栏基础上再次增加自媒体传播渠道(简书、知乎、微博、公众号) --(4)形成转发阅读借鉴摘抄 --(5)增加知名度 --(6)合作机会及培训讲座 --(7)知识产权的“售卖”(线下演讲、线上通过“分答”、“直播”解惑开课。
3.多任务处理,将机械性工作与思考性工作相结合。
利用时间,同一件时间内容完成难度不高的两件事,不占用过多的闲暇时间
跑步听英语,健身看电影等。
4. 写作最能检验一个人的思考能力。
要写好一篇文章,你需要有一个清晰的观点,围绕这个观点,你要搭结构,搜集素材,选取合适的材料进行修剪,在完成一篇文章之前,你可能还要经历补充搜集、修正、再搜集、再修正等过程,才能打磨好一个话题。
打磨一个话题的过程,就是不断逼迫自己让自己思考越来越严谨的过程。
麦克卢汉说:我们创造了工具,工具反过来塑造我们的思维。写作是塑造思维能力最好的工具。
5.转主动为被动人脉拓展,减少无效社交!
很多人厌恶社交,因为无论是行业会议还是大部分的饭局,都是非常浪费时间的无效社交。
写文章看起来是一项非常孤独的工作,但当文章发出去之后,社交模式就已经启动了。持续的输出你的观点、你的兴趣、你的喜好,你的文章会帮助你找到志趣相投的人。他们因为读懂了你想表达的看法找上来,或者因为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而找上来。通过在媒体上发表文章认识到很多朋友,也通过读别人的文章结识了很多有趣的人。
LinkedIn 创始人里德•霍夫曼被称为人脉之王,他说:获得别人关注的最好的方法是主动提供帮助。
写文章分享出去,本身就是主动提供帮助的过程。通过持续写作,好的商业机会、工作机会会自动找上来。
上文最后一句话也正是为什么我们需要坚持写文章分享并对其他人提供帮助,从写作中不断筛选与你志同道合的人,自我进化提升的人自然会与你有共同的话题,可以互相共享学习各自较为薄弱的区域从而更好的提升自己能力!
什么?你说你是进来看睡着赚钱的?
自身能力提升,人脉扩展,你还怕没有更好的机会么?
网友评论